生产线达180条,年产能15亿平方米,中板取代瓷片成为新的“墙砖之王”

陶瓷新视野 2023-04-20
3418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中板与瓷片,是一对在墙面装饰装修领域激烈竞争的“敌手”,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角逐,胜利的天平一边倒式地偏向中板。

据陶瓷信息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国中板生产线已经达到180条,而瓷片生产线已经萎缩至不足250条,并且大部分还处于没有生产的闲置状态。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中板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均已超过瓷片,中板已经取代瓷片成为新的“墙砖之王”。

中板与瓷片,二者有什么区别?中板凭什么能够取代瓷片?

01

瓷片

“陶”与“瓷”的混淆

消费者买砖可能并不会深究材质具体是什么,但是传统的瓷片和后来新兴的中板材质上大有不同。

瓷片最早被归为陶器一类,民间古玩收藏的破碎陶器残片,即为瓷片。

至现代,内墙装饰的花砖也被称为瓷片,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瓷片的规格和花式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内墙装饰的主流选择。

传统瓷片与中板最大区别是瓷片属陶质坯体,即陶质砖,物理性能相对较弱,防污性能相对较差,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渗污藏污并会影响到釉面效果,这也是大部分的瓷片只能做内墙装饰的原因。

且因硬度不足、容易渗污等问题,瓷片也不能铺地,不能加工,硬度不足让瓷片十分容易破碎,因此空间使用具有局限性,时间长会出现龟裂,使用寿命也较为短暂。有业内人士称,瓷片表面在经光线照射后,会有橘子皮一样的效果。

瓷片属陶质砖,所以吸水率较高,吸水率大于10%,大部分的瓷片背面坯体泼水上去会有渗水现象,也正因此,瓷片在铺贴之前还需要用水浸泡,充分吸饱水之后再用水泥浆铺贴上墙,这样才能更加牢固。

由于生产工艺较其他瓷砖要简单,瓷片的破坏强度、断裂模数等指标也相对较低,价格也十分便宜,尤其在产量大增之后,市场价格一度“厮杀”激烈,因而在广袤的农村或低端市场,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

瓷片一般用在厨房、卫生间或向阴的阳台等潮湿区域,其规格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迭代,从108×108mm、158×158mm发展到250×330mm、300×450mm,而当下的瓷片主流规格则是300×600mm、400×800mm等。

02

中板

瓷质甚至通体,花色更丰富

中板是近些年才开始流行一个品类,在早期并没有中板这一个概念名称。中板和瓷片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吸水率不同,瓷片的吸水率大于10%,而中板的吸水率大多控制在0.5%以下,要比瓷片低很多。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国家标准中,吸水率≤0.5%的叫瓷质砖,0.5%<吸水率≤3%的叫炻瓷砖,3%<吸水率≤6%的叫细炻砖,6%<吸水率≤10%的叫炻质砖,吸水率>10%的就叫陶质砖。而在市面上,卖家一般简化成了全瓷、半瓷、陶三个概念,吸水率≤0.5%的叫全瓷,0.5%<吸水率≤10%的叫半瓷,吸水率>10%的就叫陶。

说回中板,其主流定义指的是,介于薄板和常规产品之间、厚度在7-8mm左右、规格为300×600mm或400×800mm(常规正方形产品的一半)、吸水率较低的瓷质砖,也可以理解为薄一点、吸水率高一点的抛釉砖。

现在不少品牌的中板是使用大规格瓷砖工艺技术生产而成,各方面的物理性能均可以媲美大规格瓷砖,也有的部分品牌将中板坯体全瓷化,吸水率降到0.1%以下,并提高防污、防滑性能,使得中板的功能更加全面。

中板之所以兴起受欢迎,主要还在于性能优势。

第一、吸水率低

中板大理石瓷砖是属于瓷质砖,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相对较高吨位压机压制成型,并且后期经过较长时间烧制而成,使它具备坚固耐磨且吸水率非常低的特点,不易膨胀,内在的稳定性更高,更加经久耐用,时间长了不易脱落。

一般来说,中板的吸水率在8.2%~8.8%,而瓷片属于陶质砖瓷片,吸水率一般在10%-12%,吸水率高的瓷砖密度比较稀松,容易吸水,时间久了容易出现发霉的现象,影响整体美观。

第二、质感细腻

现在,陶瓷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生产设备不断升级,生产技术也逐渐成熟。中板的表面工艺一般采用的是全抛釉面,在釉线上的工艺表达及表面印花的工艺处理可以实现多样的款式纹理,来搭配各种设计风格,铺贴在一起不会刻板,更加高端自然。后期表面还可以做切割、开槽、倒角等二次加工,满足个性装饰的需求。这些处理,传统的瓷片是做不到的。

第三、密度高,更耐磨

中板大理石瓷砖的砖坯玻化程度更高、密度也更高,抗破坏强度高。传统瓷片是陶质坯体,高吸水率、砖坯密度低是传统瓷片显著特征,同时,传统瓷片抗破坏强度也相对低。

第四、施工方便

中板具有符合上墙的黄金规格,比如400*800,300*600,这样的规格不需不加工切割,可上墙可铺地面,让空间的整体性更强,而且,中板硬度比较硬,能适应传统用水泥砂浆铺贴的方式,一般的师傅铺贴过程中,可以避免薄板过软,一定要用瓷砖胶铺贴的弊端。

在中板之前,800×800mm地砖一切为二上墙,也是内墙装饰市场的一般做法之一,地砖的质感、硬度、防污性能等都较瓷片要更胜一筹。尤其近两年以来,在品牌、商家的大力宣传之下,推出750×1500mm等“黄金规格”,这也让地砖上墙一时成为热潮。

但地砖上墙也有明显弊端,不同空间所需应用的瓷砖在功能上应有所区别,目前流行的大规格砖,其吸水率、厚度、重量等,较中板有明显差别,大规格砖所需的铺贴工艺和材料,造价要较中板昂贵许多,因而适用范围并不广泛,中板在墙面装饰市场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市场占有率。

03

中板势头全面盖过瓷片

年产能达15亿平方米

中板的兴起,背后是瓷片的没落。

由于瓷片低温快烧的生产属性,产量大、成本低,在中国建陶生产技术没那么先进的发展前期,还有市场广、利润高的生存环境,因此成为众多企业首推产品。最高峰时的2014年,全国瓷片生产线高达786条,年产能超40亿平方米,占全国陶瓷砖总产能的30%。

不过正是由于低温快烧,瓷片缺陷也明显,时间长了容易出现釉裂、渗污泛黄等问题。在消费端,地砖上墙、墙纸等替代材料被广泛应用,也抢占了很大一部分瓷片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随着产能的暴增,市场的下滑,瓷片利润大幅下滑,厂家不再热衷于生产瓷片。

因此瓷片产能逐渐萎缩,截止目前,生产线已经跌至不到240条,年产能不到20亿平方米,占当前陶瓷砖总产能不到16%,且实际产能利用率不到50%。

中板,是在瓷片加速淘汰的过程中,2017年前后出现并快速增长的一类产品。严格上说,中板并非采用了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创新产品,而是采用成熟的二次烧工艺生产的吸水率比传统抛釉砖高、比瓷片低,厚度比常规瓷砖薄,规格与瓷片相似,一般以400×800mm为主,广泛运用于内墙的一类新型产品,可以简单理解为更薄、吸水率更高、规格更小的抛釉砖产品。

由于当前高温烧成材料的应用,以及铺贴材料和工艺的进步,使得地砖表面丰富效果不输低温烧的瓷片,而且从物理性能上讲更加优越,但传统地砖厚重的特性又存在隐患。因此中板这一兼顾抛釉地砖和瓷片优越性能,又避免两者缺陷的产品,自江西、福建兴起后快速流行至各大产区,且在终端广泛覆盖原有的瓷片市场。

在过去几年时间,大量瓷片、地砖生产线技改中板,甚至拆除原老旧生产线新建中板线,且单线产能远远超越原有生产线。随着大量新建、技改中板线投产,目前全国中板生产线已经达到180条,年产能约15亿平方米,在全国陶瓷砖总产能中占比达12%。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抛釉砖生产线,兼烧中板。

在所有陶瓷砖大类中,从产能上看,中板已经成为仅次于抛釉砖和瓷片的第三大品类,如果从实际产量上看,中板甚至超越瓷片,成为仅次于抛釉砖的第二大品类。

04

价格战打响

甚至有企业跌破成本价

中板产能的暴增,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格战。

“瓷片现在卖不动,而且同行价格竞争太激烈,我们本来规划改中板,但是现在中板的价格杀得也厉害,不知道花几千万改了,市场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

有瓷片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中板、600×1200mm、750×1500mm直接冲击瓷片市场,另一方面,仅存的生产线价格竞争仍在继续,既没有利润也没有市场,瓷片已是明日黄花。但当前形势下,技改中板又面临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产能的增长,中板的价格战也已经打响。

2017年前后,江西、福建率先兴起中板热,彼时400×800mm中板出厂价超过8元/片。由于利润可观,且生产难度不大,市场接受度高,四川、山东、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湖北、贵州、山西等大量产区加入中板行业。其中江西目前中板生产线更是达到50条,中板产能占全国1/4。

但过去2-3年间,中板产能增长过快,价格也一路下跌。据了解,早在2021年的时候,400×800mm中板出厂价大多已跌破7元/大关,甚至在竞争激烈的部分产区,价格曾出现5字头。“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按理说成本价都不止这个价格,竞争不过那只能做别的了。”同产区有企业负责人无奈说道。

福建,以小产能、特色产品著称的产区,也是国内最早兴起中板的产区,不过随着周边产区中板的大规模流行,价格下滑,福建明显缺乏优势。

“2021年我们把1条外墙砖技改成中板,改的时候出厂价还有7块多,不到半年改完只有6块多了,只能再改做地铺石了。”福建一家外墙砖企业负责人感慨中板产能增长快,价格下跌更快。这也注定了成本高、产能小的福建无法与周边产区竞争,因此福建内墙中板并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

目前全国大部分产区中板的出厂价坚持在6.3~7元多,但是利润已经不复从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2023年更多中板产能的迸发,中板竞争将更加激烈。

中板,最终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瓷片”,还有待市场检验,但流行之势,确已超越瓷片。

文章来源: 华北陶瓷建材家居市场, 陶瓷信息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陶瓷新视野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