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再临寒冬,中国钢企该如何面对历史性拐点找到生存发展之路

金属狂想曲 2023-04-21
3729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钢铁行业再临寒冬,2022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冲击,面对行业趋势下的四大挑战,钢企需要从战略重构、精益运营、全球化三方面入手,在新形势下寻找生存发展之路。

自2000年起,在全球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三大因素驱动下,中国钢铁产业持续扩张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10.53亿吨,2000-2020 复合增长率达11%。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56%,占到全球钢铁市场的“半壁江山”。

2020年以来,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钢铁行业的历史性拐点也随之到来。2020年国内钢铁表观需求量达到9.25亿吨,触历史峰值,之后便以-1.3%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逐年下降,预计该趋势未来仍将持续。

科尔尼判断,中国钢铁行业持续20年的粗放式扩张已经结束,未来行业发展将面对“需求萎缩、盈利下降、环保承压、原料自主”四大挑战,值得国内钢铁企业高度重视。

行业下行趋势确立,四大挑战浮现

挑战一:总量萎缩、结构调整。

在中国钢材消费结构中,以基建、住宅、商业、工业产房为主的建筑钢材占比达60%,其次为机械制造、交通和金属制品用钢,分别占比约15%、7%和7%。

本轮钢铁下行发生在中国经济减速大背景下,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三大市场均面临不同程度的需求萎缩,导致中国钢铁需求量于2020年见顶。2020年国内钢铁表观需求量达9.25亿吨,之后便逐年下降,预计2025年钢铁需求将降到8.68亿吨。

螺纹、普线等低端钢材需求加速下降,优特棒线材、冷轧板卷等中高端钢材需求稳中有升:

建筑用钢:随着城镇化率进入尾声,中国房地产行业将迎来调整期,2022年新增开工面积预计较2021年下降~25%、2023~2024年将继续以-5%~-10%的CAGR下降;基建行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预计相对保持稳定。房地产需求的下降将导致螺纹钢、普线等建筑用钢需求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

热轧板卷:交通、机械装备及金属制品行业预计将保持稳定,支撑国内热轧板需求保持相对稳定;

中厚板:民用船舶行业预计将继续保持微弱增长,但商用车、工程机械等行业预计迎来下降,同时上述行业因高强减重措施的逐步推进,国内中厚板需求将呈下降趋势;

冷轧板:乘用车产量短期内预计将保持平稳、长期将迎来缓慢增长,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快速增长以及汽车轻量化、以铝代钢等举措的实施,将带动冷轧板需求微弱下降;

优特钢棒线材:乘用车产量预计长期将迎来缓慢增长,同时国内制造业升级将支撑优特钢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综上所述,钢铁行业将进入减量发展阶段,国内钢铁行业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将终结;如何在总量下行、但细分品类分化的市场中觅得机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是国内钢铁企业,尤其是以螺纹钢和普线为主打的广大区域型中小钢企的核心议题。

挑战二:钢材价格骤降,盈利能力下降。

过去3年,国内钢材市场行情经历了一轮 “过山车”。

2020年初,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为对抗疫情纷纷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2020-2021年铁矿石和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但进入2021年中期,钢材价格快速下跌,目前已接近2018年以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包括疫情影响、房地产需求骤降、价格竞争导致的踩踏效应等。

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疫情反复和下游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2022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冲击。当年,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总体营收65875亿元,下降6.4%;利润总额982亿元,大幅下降72%。

成本上涨、利润下滑、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如今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这一次战略调整可谓“生存挑战”。

我们预计钢铁行业未来将迎来一轮残酷的调整,一系列的兼并收购、产能出清、甚至大量的钢企倒闭潮将难以避免。对于广大的区域型中小钢企,由于缺乏地缘优势、经营管理粗放、资金实力不足,如何在下行趋势中独善其身、坚强地“活下去”,已成为众多行业参与者们无法回避的逆境之殇。

挑战三:环保压力大,降碳迫在眉睫,必须在“碳减排”和“保生存”之间找到平衡。

钢铁行业是发电之外的中国第一大碳排放工业,也是固体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二噁英的排放大户。

近年来,钢铁行业一直在积极推进绿色转型。早在2017年,政府就针对河北、天津、山西和山东等地重点区域推出了严格的环保监管和限产举措。2021年,钢铁行业制定了比全国整体更为激进的两碳目标——力争到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30年钢铁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碳减排量4.2亿吨, 即“2年实现能效提升、3年实现超低排放、8年实现碳排放减量”。但钢铁行业实施绿色低碳的最大挑战在于,大规模环保改造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叠加环保限产和钢价下行因素,很容易在转型中陷入成本高企、甚至经营倒闭的不利境地。可见,如何在“碳减排”和“保生存”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摆在广大钢铁从业者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

挑战四:矿石依赖进口,缺乏定价权。

铁矿石对于中国钢铁行业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铁矿成本在钢材成本中占比超过30%,是价值最高的单项原料;另一方面,中国铁矿石极度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80%。然而全球矿石供给主要被四大矿商垄断,尽管中国每年铁矿石消费占全球50%,但由于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低、钢企各自为战等因素,导致国内钢企缺乏定价权。以2020年12月为例,铁矿石价格当月涨幅60%,而钢材涨幅仅10%,可见,铁矿石价格波动极易蚕食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随着未来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铁矿石高度依赖进口和单一供应来源,势必将对钢铁产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带来冲击,也对钢企供应链保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战略——成立中国矿产资源公司、引导国家队布局海外权益矿山、提高铁矿石议价能力。

但上述战略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国内铁矿石依赖进口且缺乏定价权的局面。因此,钢铁企业需要执行更积极主动的铁矿石保供策略,最大限度上优化供应链稳定性及铁矿石成本。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由于不同钢企的规模体量、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核心能力存在较大不同,在行业下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钢企开展战略转型必须因地制宜。

我们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体量两方面维度,将国内钢企分为五类群体:

面对上述“需求萎缩、盈利下降、环保承压、原料自主”等四方面的挑战,科尔尼认为国内钢企需要根据自身规模和行业定位、从“战略重构”和“精益运营”两方面制定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式,方能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

战略方面需要开展企业发展愿景、使命和目标的重新梳理,并通过产能优化(包括产能布局和产能拓展等)、产品升级、低碳环保和并购整合等四方面做大做强钢铁主业,同时积极探索钢铁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和非钢铁相关产业布局 。

以产能布局优化为例,在过去20年发展过程中,国内钢企通过沿江沿海布局和北企南下布局逐步形成了辽宁鲅鱼圈、河北唐山、山东日照-临沂、江苏南通-盐城、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等几大钢铁生产基地,上述布局优化一方面降低了原料运输成本以及资金成本,另一方面靠近华东、华南等主要下游钢材消费市场,降低了成品运输成本。

钢企运营转型主要面临降本增效、提升质量及合理利用产能三大诉求,其中降本增效是钢企精益转型的核心诉求。钢企精益运营转型应当从运营机制和支撑体系两方面着手,运营机制优化主要围绕供应链、精益生产和销售转型三方面开展,需要同时开展组织管控、人才绩效、数字化/信息化等支撑体系的优化方能形成长效机制。针对具体问题,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寻找对策,并从管理机制、工具方法、员工能力与意识等三方面进行优化,最终实现降本、提产和提质的转型目标。

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65亿吨峰值以来,已连续两年回落,“表面上看是限产的原因,实际是下游需求回落造成的”。

如何扩大钢铁内需?张海登表示,要持续关注下游行业转型升级新需求新变化,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不断提升钢铁材料保障能力,确保行业供需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列举了扩大需求的两种方式。一是推广应用钢结构。钢结构住宅拥有排放低、可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易于回收再利用等多重优势,是未来推广应用的重点。二是产业链协同高端化。通过上下游衔接联动,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用户嵌入式延伸,为下游产品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促进下游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

加大兼并重组

中国钢铁行业企业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度低,一方面容易引发钢铁企业无序竞争,“打价格战”,另一方面也会分散在铁矿石等原材料领域的对外话语权。

张海登表示,下一步,钢铁行业要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继续加强兼并重组,建设若干世界一流钢铁企业集团,在专业领域形成一批世界先进的领航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小散乱”局面。

范铁军认为,中国钢铁已进入兼并重组的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机遇期。通过实施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企业规模,有利于集中研发力量,攻克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从企业格局来看,他认为,长期来看,将形成领航企业建生态圈、专业企业稳产业链、同质企业拼成本线的“三分天下”。

尽早布局绿色低碳

随着汽车、建筑等下游行业低碳用钢需求倒逼传导,低碳钢铁市场已经开启一轮新的竞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毛新平表示,碳中和是国家发展战略,钢铁工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用户对生态钢铁材料提出迫切需求,时间紧迫、要求力度大。钢铁工业走向低碳化发展迫在眉睫,这是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议题。

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指出,从下游行业来看,目前几乎所有跨国车企都已正式公布碳中和行动方案,目标为2040年至2050年实现碳中和,建筑业也开始行动起来,全球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钟绍良认为,低碳转型将为新能源和基础设施用钢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但他提醒,当前多数中国钢铁企业、东南亚钢铁企业仍对低碳转型缺乏重视,还在等待观望。这可能会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

在低碳发展的新赛道上,毛新平表示,以再生钢铁原料(废钢)制备高性能材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必然选择,应尽早布局。

文章来源: 财经十一人,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金属狂想曲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