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进入大洗牌时期,陶瓷厂面临淘汰的原因有哪些?

陶瓷新视野 2023-04-25
3233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毋庸置疑,陶瓷行业已经进入大洗牌、大淘汰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每年都有一批陶瓷企业或主动、或被动退出。自2014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达到1452家的巅峰之后,开始逐年淘汰减少,2017年缩减至1366家,2020年缩减至1155家。

到2022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数量再次缩减至1040家,同比两年前的2020年净减少115家(2021、2022两年全国新建陶瓷厂9家,实际退出124家),淘汰率约为10%,相当于平均每6天就大致有1家陶瓷厂退出。

虽然全国1040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仍是不小的数目,但其中生产陶瓷瓦、透水砖、发泡陶瓷的企业有122家,剔除这类生产企业,当前我国瓷砖生产企业仅为918家。

另一方面,这918家陶瓷工厂中,又有不少陶企或集团拥有2家以上的工厂,比如全国瓷砖产能前20陶企共拥有66个生产基地,如马可波罗在国内拥有6大瓷砖生产基地、东鹏拥有5大生产基地……把这部分同属于同一企业/集团的工厂剔除,只计算一次,全国真正拥有窑炉的瓷砖企业大致只有700多家。

面对低迷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不同的企业面临的压力也不尽相同。

那些在品牌、渠道、产品等领域拥有相对优势的龙头企业,虽然市场冷清,但仍然能够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幅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即便产能庞大、库存爆仓,销售下滑,甚至通过停窑放假来实现产销平衡,但企业仍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营;

最难的是那些既无资金实力,又缺乏品牌、渠道、产品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销售持续下滑、市场步步萎缩的围逼之下,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的环境越来越难,最终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机和压力。

01

陶瓷厂淘汰原因

1、环保超限,整治关停或搬迁

近年来,全国各大陶瓷产区都有陶企因环保不达标,在中央环保督查和地方政府一波接一波的铁腕整治风暴中被强令关门、停产。

一些陶企长期以来超标排放,对中央和地方三令五申的环保整治置若罔闻,在环保治理验收上抱有侥幸心理,不愿意过多地投入和付出,或者只想蒙混过关。在环保“紧箍咒”越念越紧,陶企“煤改气”全面铺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许多企业因环保不过关而被强令停产。

更有地方政府“一刀切”,借环保之名压缩产业规模,甚至驱赶陶企,使不少企业因环保问题而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

还有部分陶瓷厂的退出与“城市扩容”有关——工厂新建的时候处于城市近郊的工业园,但随着城镇化发展与城市的扩张,工厂距离城区越来越近,最后不得不关停退出。

2、竞争激烈,洗牌加剧

当前的陶瓷行业,正处于冲顶回落后的震荡当中,生产、消费、出口均呈下降态势,个别产区甚至出现两位数的下降幅度。

“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即便厂商不惜赔本赚吆喝,仍然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成本高企、销售下滑、利润趋薄的颓势当中,一步一步滑向亏损的深渊,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产。

这类退出的陶瓷厂每年数量较为庞大,有的陶瓷工厂地理位置优越、优势明显,哪怕企业经营不善退出,但工厂很快能够找到新的“接盘者”,或出售、或出租,“铁打的陶瓷厂,流水的经营者”,因此近两年有的陶瓷厂频繁更换厂名,易了主人。

而另外一些生产成本高企、政策环境不友好的陶瓷厂,则很难找到新的“接盘者”,最后只能淘汰退出,工厂和土地转为其他用途。

3、设备陈旧,产能落后

一些陶瓷企业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在研发创新和装备升级方面缺乏投入,导致设备陈旧、效率低下、质量粗劣、产品档次不高,成为行业的落后产能。

在当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中,一步一步被竞争对手所超越,最后不得不“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类陶瓷厂在东北、西北等偏远陶瓷产区较为常见;在2022的江西产区亦较为典型,去年江西产区有20多家陶瓷厂转产锂电,这些转锂的陶瓷厂及生产线大多数生产设备较为陈旧,缺乏竞争力,因此主动退出,转向其他行业。

4、管理不善,内耗严重

一家优秀的企业,必须有一个优秀的掌舵者,能够建立一个优秀的事业平台和激励机制,并吸纳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形成强大的团队执行力。

行业内不少陶企,创办于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创始人观念陈旧、管理粗放、任人唯亲,内部腐败和权力争斗严重,导致企业千疮百孔,外强中干,缺乏新鲜血液和造血功能,并长期处于吃老本的状态,一遇波折便率先倒下。

这类企业在全国各地皆有,并且成立时间通常都较长,部分企业的老板及高管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失去了创业时的激情与精力,加之企业的传承出现问题,团队与人才青黄不接,最后逐步衰落、淘汰……

5、盲目扩张,资金断裂

很多企业的死亡,是缘于新生产基地的扩建和新办公大楼的建设,其扩张的野心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

一些陶企老板,对未来过度乐观,盲目扩张、好大喜功,铺张浪费;

还有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重压之下,盲目投资和多元化,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负债率过高,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一旦投资失败,便周转困难,最后不得不断臂求生。

陶瓷行业是一个高度民营化的行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嗅觉灵敏,应变能力强、回旋余地大。

市场形势好,则快马扬鞭,趁势而上,抢占先机;市场形势不好,则收缩战线,蛰伏下来,等待机会。因此,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并不大。

那些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大部分是或无视风险,盲目投资;或只入不出,缺乏创新;或观念陈旧,经营不善;或加倍杠杆,玩火自焚。最后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走上关门停产的不归路。

02

陶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产品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

近年来,日用陶瓷作为陶瓷行业的重点市场,其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国际标准不断提高,对铅、镉溶出量严格限制;市场呈高档化、艺术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同样的,陈设艺术陶瓷与批量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不同,受生活水平、文化背景和艺术鉴赏偏好差异性等影响,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呈现个性化特征。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为企业生产带来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2、陶瓷企业环保治理问题突出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调查,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约1.4-2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2%左右,其中建筑陶瓷排放量占到全行业近96%,加上因环境违法而被处罚的陶企已不在少数。具体数据来看,2022年,广东省共有22家陶企因环境问题被处罚通报;山东、江西、福建、湖南共有58家陶企因环保问题被处罚通报。一方面,随着环保监管持续趋严,陶瓷企业环保设施改造费用高昂,加上设备故障率高、人员配置多等问题,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环保治理成本;另一方面,部分陶企环保意识缺失,以“应付式整改”、钻空子的心态面对环保治理,陶瓷企业的环保治理问题迫在眉睫。

3、先进陶瓷规模有待拓展

先进陶瓷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端新材料,产品投入成本低、利润高,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先进陶瓷企业处于中下游,尤其是在高端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功能陶瓷和电子陶瓷元器件方面大量依赖进口,一些技术上还存在难以突破的难题。如电子陶瓷在材料研发链条中存在基础研究短板、生物陶瓷技术上存在生物相容性和机构稳定性、功能陶瓷的工艺装备性能与可靠性与进口设备有较大差距等。部分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先进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亟须解决技术难题。

03

陶企如何主动进化?

陶企原来习惯的打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新的打法应该怎么做?很多企业都在摸索。被动应变,不如拥抱变化,主动进化。而进化的起点,首先就是打破思维惯性,摆脱路径依赖。

商业竞争的方式在剧变,但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不变。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改善,对服务体验的提升,从未改变。谁能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更能让消费者满意信服,谁就是不可动摇的成功者。

那么,在剩者为王的时代,陶企如何主动进化?

1.聚焦用户思维,强化自身价值

优化产品体系,提升产品的针对性、客户匹配度与快速调整能力;重视交付环节,延伸服务价值;品牌形象与推广方式的精准化。

2.摆脱路径依赖,调整经营模式

厂商回归本原,正视现实,理性抉择,避免双标算账。剩者为王时代,要看清大势,精准定位。扭转思维惯性,强化客户黏性,增强经营弹性,守住现金刚性。

3.融入产业生态,平衡竞合关系

陶瓷作为供应链的一环,与装企构成完整的家居产业生态链,但前后端的沟通、链接与配合尚在起步阶段,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更多的新价值、新模式、新机会也在其中有待挖掘。

最后

无论如何,陶瓷行业不会是一个夕阳行业,行业洗牌,也绝非几家龙头企业就能够垄断市场。这是一个高度差异化而又非标准化的行业,最适合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而面对行业发展的低谷,唯有活下来,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文章来源: 陶瓷信息汇,陶瓷信息中心,陶城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陶瓷新视野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