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给的机会,从苹果抢来的订单,富士康靠一个空机壳称霸全球

数码超人 2023-04-26
4540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在富士康的“6C”产业链条上,电脑是第一个“C”。从电脑连接器到机壳,这个成长过程是漫长的。而实际上从做机壳开始,富士康就已经悄悄开始做“准系统”。但是在几年时间里,富士康的机壳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人们还只能猜测。直到2001年,富士康高调宣布获得英特尔的P3和P4主机板订单,人们才知道,富士康的机箱里已经装满了。吞下了整个电脑制造,PC大鳄现形了。

郭台铭骄傲地说:“空机壳生产是一个别人看不起的行业,即便是别人不看好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做大了。”

1、抢来“苹果”订单

空机壳虽然不起眼,但在富士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几个有意义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就是抢来“苹果”的订单。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电脑业由大而集中走向专业制造的垂直整合、通讯与个人电脑的功能整合,预示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郭台铭看到大系统商正在竞争角力,顺应全球分工的趋势,纷纷联合重量级零件组件厂商,联手互动重铸优势,分享市场。新事业的机会正在向富士康招手,但是新的产业将在何处萌芽呢?

从1991年开始,富士康总工程师陈颛仁几次向郭台铭建议:若能结合集团的技术与资源优势,投入电脑机壳及更高阶段的准系统制造业,将是推动集团高速成长的道路。郭台铭心有灵犀,责成相关人员寻找机会,并展开与电脑大系统公司的洽谈。

从1994年开始,富士康就瞄上了苹果计算机iMac的机壳订单。但是苹果计算机一向有最先进的外观设计,且全部委托韩国的公司加工也就是说,富士康必须从LG公司“虎口夺食”,才有可能拿到订单。

苹果公司对当时的富士康还不太在意,富士康的人员就不断地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模具能力、大量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渐渐受到苹果公司的注意,不过,苹果公司迟迟没有给富士康下单。1995年初,英特尔公司曾计划将现有的机种转移给富士康生产,经过认真评估,富士康认为不宜贸然进入,还是把目光放在了英特尔的新机种iMac的机壳上。

2、机会是LG给的

显然,LG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没有察觉到有人正在虎视耽耽地盯着这份订单。

富士康拿到iMac的机壳订单的原因有两个版本。“当初苹果希望LG能提供样品给我们参考,但LG好像故意拖延,一直不肯给呢!”当初富士康负责iMac机壳计划的材料博士张新蓓这样说。另有人说,当时苹果公司提出了供货期的要求,当然包括模具开发、样品提供和产品正式供货的时间要求,LG答复的时间较长。就在这个时候,富士康提出了比LG短很多的供货时间表,报价也低了不少。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质量能不能保证。iMac的机壳最难的地方,是要在半透明机壳打出数百个直径不到1厘米的散热孔,还要不会变形。富士康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先做好模子再钻孔或是直接一体成型,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制作过程更快速、更省成本。

苹果公司对富士康的供货期和报价当然满意,对他们的技术方案也非常满意,这份本来要给韩国LG公司的机壳订单于是转给了富士康。

1995年11月初,郭台铭带人飞往美国休斯顿, 11月10日,与苹果签下订单。

从这一个订单开始,富士康在电脑机壳领域的订单一发而不可收。从1995年到1999年短短5年之间,富士康在机壳市场又是从零开始,创造了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除了从韩国LG集团手中成功抢下苹果计算机一半的订单,更是攻下了当时最大的电脑公司康柏的订单。1998年,富士康就把内部目标设定在五年内做到全球一半的PC机壳,而实际上到2000年时,它已经吃下了全球60%的电脑机壳生产市场。

3、黄田决战

第二个故事是著名的速度之战,即“黄田决战”。

拿到苹果的第一份iMac机壳订单之后,郭台铭心中高兴不已,但也倍感压力,因为这毕竟是富士康向一个新产业转移的开始。

哈佛大学教授诺瑞亚认为,企业都追求成长,迫不及待地跨人新产业,以弥补日渐缩水的市场营收,但这么做又很容易削弱公司对核心价值主张的专注和努力,造成以后的长期衰退,“从而造成情势混乱、绩效消退、获利不再”。这就是产业多元化的陷阱。

如何迈过多元化的陷阱?诺瑞亚观察成功企业的成长策略,往往是一种“延伸策略”。企业从核心业务出发,向相关领域移动,但设定的目标是核心业务在5年内至少成长一倍,也就是每年至少成长15%。连接器业务已经成为富士康的优势产业,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并带动公司在台湾上市。从1991年到1995年之间,每年的成长率都在15%以上,完全符合诺瑞亚的产业“延伸策略”。特别是,连接器进一步带动富士康在模具领域的技术提升,让精密模具成为富士康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这些都说明富士康进入新产业绝不是一种冲动,而是一种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当富士康接到苹果的机壳订单之后,还是显得有些仓促,演绎出一幕“黄田决战”。

1995年11月10日签下苹果的订单之后,第二天富士康铁壳事业处即在台北成立。技术协调、零组件采购、产品研发随即展开。12月12日,郭台铭等来到深圳龙华看地选址,1996年2月1日,富士康龙华基地破土动工。

2月3日,陈颛仁率领技术团队日夜拼搏出来的第一批样机送到美国。样品获得认可,4月19日,第一个机种“DDT”在台北量产,4月下旬,第一货柜产品出货美国。

由于产能的提升和交货期的压力,深圳厂必须马上投入运营。但是龙华工地还是一片泥泞,只能临时借助黄田厂做临时生产基地。5月1日,人员刚进驻黄田厂,一个星期后,也就是5月8日,客户的业务经理已经亲自来厂督战,以确保生产顺利。5月11日,黄田厂生产的第一货柜产品出货。当时,黄田厂也只有两条组装生产线,人员都是临时招来的,技术还不熟练,但订单却纷纷涌来。

6月底的最后一个星期,任务如山,所有人员都已连续加班,疲劳之极。从别的生产线抽调的30名员工和从中央人事抽调的60名学员已经连续奋战一星期。但到了6月30日,离交货期仅剩24小时,还有1万台产品没有做出来。郭台铭亲临现场,并担任生产组长,所有干部都下到了生产线。

30日当晚,A、B两班人马轮番上阵,停人不停线,上至总裁下至员工都站在生产线上挥汗如雨。第二天早晨5点57分,最后一台产品组装完毕下线,比规定时间提早了宝贵的3分钟。

从此,铁壳厂有了“铁军”之称。

4、数百条SMT生产线同时运转

2001年7月,记者曾经采访描述了P4主机板生产的现场:

“F8区的主机板生产大楼,外表看只是科技园中的一栋普通建筑。记者像往常进入任何场所一样,向警卫人员特别出示厂证,准备穿堂入室,拾阶而上。警卫人员见状连忙制止,要求穿上无尘鞋套,上二楼再穿上防静电的专用外衣,才能进入生产车间。

“进入3楼的英特尔主机板生产车间,这里没有想象中的喧哗,没有挥汗如雨的场景。高贵的SMT机台尽管在全速运转,但那富有节奏感的律动倒显得自信而悠闲。流水线上,PC板在缓缓流淌,经过一个个训练有素的作业工人的巧手与明眸的洗礼,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的主机板便被输送到检测区。经过外观和功能的检测,包装区的工人姐们手脚麻利地将产品快速装箱……“一切看似简单,但主机板上密密麻麻的电子零件与关键零组件,却让人如敬畏。这是用高科技的自动化与熟练的人工打造出的世界一流制程。”

就在这一次采访报道中,记者还披露了富士康在零组件方面的产品和能力:“插座(Socket)、Connector、I/O、CPU风扇、内存扩展槽、基板、显卡……关键的零组件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自己配套生产,并且都有专利。”也就是说,除了连接器和机壳,主机板上的不少关键零组件也都由富士康生产。

2006年底,广东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曼波曾做过这样的介绍:电脑也好、手机也好,外壳里面装的就是一块线路板,所有的零组件都安装在这块板子上。所谓的SMT生产线就是制造电子线路板的自动化生产线。

由于电子产品日益小型化、微型化,功能强大而多元化,线路板越来越精密,一块手机线路板上就安装了上千个元器件,元器件变得芝麻粒大小,间距比头发丝还精细,一块小小的IC就有上百个脚与线路和元器件连接,制造安装难度非常大。SMT生产线的功能就是完成这种精密的安装。首先要用激光切割机制造SMT模板,就像印刷一样,SMT模板就是印刷的菲林,按照模板的规则和线路图,在每一块基板上进行线路印刷,将焊膏材料印上去,这道工序的设备是丝印机;接下来是贴片机,通过电脑的程序控制,通过机器手将元器件快速的按照线路图安装固定上去,这道工序不但要求安装的位置适当,而且在基板上的深度、安装孔大小都要求精密,因为那怕一丁点的 过度,都可能导致线路断路等故障;元器件安装固定以后,线路板被送到焊炉,自动冒出锡浆,温度加高,将元器件焊接好;最后线路板被送到检测设备进行检测。

一条SMT生产线,就是由丝印机、贴片机、焊炉、检测设备等主要设备组成,特别是贴片机可能一条线要有几台,在流水线输送中,由几台贴片机分别完成安装任务。贴片机属于光机电一体化设备,非常精密,目前中国还不能制造。丝印机和检测设备制造技术刚刚攻破,焊接炉已经比较成熟。

苏曼波介绍,目前我国的SMT生产线大多从国外引进,大大小小有一万多条,而富士康就引进了数百条,是SMT生产线最多的企业,而且大多是先进的快速生产线,一条生产线超过上百万美元,充分显示出富士康的雄厚实力和制造能力。当然,目前,富士康的SMT生产线也不只是用来生产电脑主机板,手机、消费电子的主机板生产已经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5、坚持走“系统”之路

郭台铭有一句名言:“做乌龟的,一定要晓得不要把免子吵醒。”

但是,富士康做“准系统”是“纸里包不住火”的,因为电脑商突然向主机板供货商提出要求,他们不再仅仅需要富士康的连接器,而且还需要他们的各种组装件。

主机板商和台湾的电脑商顿时感受到了威胁。他们认为,是他们扶持起了富士康的连接器,现在富士康却反过来和他们抢生意,他们看出富士康一定会进入主机板的制造。特别是富士康一惯的低价、快速、大规模战略,所到之处无人能挡。一些电脑商也非常恐慌,如果国际大品牌与富士康结盟生产制造主机板,大者恒大,一般的企业就难以生存了。

来自台湾同行的担心一直困扰郭台铭多年,特别是从2001年起,富士康蝉联台湾民营制造企业老大,有了“台湾科技首富”等头衔。于是,富士康似乎成了众矢之的。

一直到2003年,郭台铭还一直刻意保持低调,一再否认自己是“老大”。他对媒体说:“台湾需要一批可与世界竞争的国际企业。很多人在猜,今年谁会是第一?我告诉各位,今年广达会是第一。因为广达是我大哥,一定是第一,我实在不敢当第一。广达绝对是台湾的龙头企业,他是我的大哥;仁宝的陈瑞聪,是全世界最有营销能力的总经理,他的眼光与魄力,加上他是个职业经理人,是—个非常尽忠职守的人,他绝对是老二;华硕的施崇棠董事长,在国际舞台上绝对有他的地位,他是老三;明基的李昆耀董事长,在十几年前,我就认为他绝对是—个明日之星。所以,怎么排我都是五名以后。如果我们全台湾有这么五家好公司能在国际上发展,对台湾来说绝对是—个很好的发展。”

业内竞争对手也采取实际的措施对富士康进入主机板系统进行阻击。 1999年初,台湾有业者走相容电脑的渠道市场推出99美元的个人电脑准系统,一度震撼市场了。有人曾认为,此举会对以电脑机壳为基础而发展成为准系统的富士康造成冲击。

但富士康却冷静以待,99美元准系统以低价产品市场为区隔,满足低价诉求,不同于富士康的产品策略,因此双方不会发生冲突。富士康表示,公司的个人电脑准系统产品,以全球前四大个人电脑大厂,包栝康柏、戴尔、惠普及IBM等厂的OEM为目标市场,当时每月60万台的产能已有供货吃紧的现象,因此暂时不会往渠道市场的相容电脑机种发展,而且等全球前四大个人电脑大厂都成为富士康的主要客户之后,富士康将把目标市场扩大到全球前十大个人电脑大厂。

富士康进一步指出,个人电脑市场集中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由于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前四大个人电脑厂将以成本优势,占据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全球个人电脑的出货量将越来越往这几家大厂集中。而富士康个人电脑准系统产品的效益成本比,能够符合这几家大厂的需求,因此富士康在这几家大厂的出货量比重将会越来越高,出现水涨船高的局面。

郭台铭清楚,99美元准系统的低价电脑,冲击的是大的品牌电脑公司,如果低价电脑切入市场,就会影响富士康与这些大电脑公司的合作关系,而此时站在大电脑公司的阵营,合作应战低价电脑,则可进一步强化强强合作的联盟。因此,郭台铭旗帜鲜明地选择了后者,站到了国际电脑公司的阵营。

果然,国际大厂的订单纷至沓来。1999年,富士康准系统出货1 100万台,占据全球PC总量的1/10。康柏、英特尔、戴尔、苹果等电脑公司都成为富士康准系统代工的大客户。

文章来源: 蓝狮子图书,蓝狮子图书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码超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