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机器人“颜值”高,更“聪明”!上海非夕王世全坚定不走寻常路,解决“卡脖子”

自动化内参 2023-05-18
2446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很多人都会问我:什么是自适应机器人?它的确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沿着仿人化技术路线打造的、深度融合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AI(人工智能)等多元技术的通用智能机器人。我和团队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定义了这个科创新名词,它不仅在国内被采纳,也同样被海外机构研报收录。这是新一代机器人。”非夕科技创始人王世全这样评价他的机器人。

这样的机器人,像人一样有肌肉记忆,有小脑反射,能像人一样去不断学习,被称为自适应机器人。怀着“用以人为本的科技,让工作更具创造性,让生活更有幸福感”的愿景,王世全带着非夕科技,打造了多款世界级智能自适应机器人。

浙大的学霸解决“卡脖子”

非夕科技成立于2016年,注册地位于上海闵行,是一家通用智能机器人服务商,专注于研发、生产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自适应机器人产品。公司已推出自适应机器人拂晓Rizon,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融于一体,通过像人一样的手眼配合来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

创始人王世全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2021年,年仅32岁的他被聘任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的客座教授,同年他带着自己的机器人事业入选了首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这些年来,王世全可以说拿奖拿到手软:

2021年,入选首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2021年,被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联合导师;

2020年,获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20十佳新生代;

2019年,获上海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

2018年,获美国机器人领域杰出人才签证;

2016年,获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创业首站2016年度十佳国际案例奖。

从第一台工程样机到整体量产,非夕打破了国外机器人企业在中高端机器人市场的长期垄断,使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彻底摆脱对进口精密零部件的依赖,彻底解决在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有望实现中国智能机器人在世界智能制造赛道上的“换道超车”。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源自于非夕工程师们孜孜不倦的研发、分析、打磨。全新传感器技术、电机伺服技术和硬件系统、力控关节机构到上层的操作系统和AI智能平台,每向前一步都是对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的巨大挑战。整个过程就是以最优的节奏和效率去应对研发中的一个个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坚定不走寻常路

王世全回忆:我们当时对着一块白板展开一场头脑风暴,准备打造理想中的机器人。主要概括了几点:简单易用,安全性高,性价比高。上网搜索发现,市面上符合我们要求的机器人价格都较高,且难以操作。于是,我们就想着跳出原有技术框架另辟蹊径。前路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但我们还是选择在底层逻辑上突破创新,专注于特有的仿人化设计路线。

何为仿人?有个词叫“手眼协同”,产线工人的眼睛随便一瞅,就可以通过手的触感摸索,一气呵成做完工作。过去几十年,虽然工业机器人已得到大规模应用,但传统机器人在工作时需要先拍摄环境,有固定轨迹和预设任务,导致工作起来木头木脑,适应性弱。

要改变木头木脑,却并不容易。今天,业界说得最多的是AI“大脑”,但在此之前,王世全和他的团队先做了另一个关键“技能点”——为机器人安装“小脑”。人体中,小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用以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的随意运动,映射于技术能力上,牵涉到整机力控算法,这是一个业界少有人涉足的领域。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对“手”做创新:让机器人的手臂像人一样有灵活的构造,可以靠感觉自发做动作,同时让机器人具备小脑条件反射般的自适应能力,以及“肌肉记忆”,能够像人一样通过学习来增强能力。现在,他们已经能够做到,让机器人只依靠手感就可转动一个小球,还能实现“抗干扰”。通过小脑层的算法,突破了“手眼协同”难题。基于底层能力足够健全之后,他们才开始构建“大脑”,也就是AI。王世全团队和斯坦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有非常频繁的交流,也自建了一支近百人的AI团队,构建云端训练平台,输出大量算法。

整个“从0到1”的过程很漫长,中间走过很多弯路,但他们都趟了过来。2019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展出世界上第一台自适应机器人,即“大脑”与“小脑”相结合的仿人化设计机器人,引发大量围观。有人问,这是不是自主研发的?王世全很自豪地回答对方,这个自适应机器人的软件系统100%是自主开发,新型传感器、机器人关节驱动器、伺服控制器等90%以上的核心硬件也都是自主研发的。

打造世界级的产品

在王世全看来,非夕科技的总部设在上海是理所当然——上海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广泛的资源,这使得创业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得资金、人才、合作伙伴和客户,有更大的机会实现商业成功。

此外,上海政 府的支持也让他和团队获益良多。“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创业初期,我们就获得了上海市经信委最高额人工智能专项资金资助,以及上海市闵行区海创团队政策支持。这些都是雪中送炭,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帮助。除此之外,上海还有许多税收和租金上的优惠政策,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几年来,非夕发展迅速,他们围绕新技术提交了近三百项国内外发明专利。2022年6月完成B+轮融资,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智能机器人领域新晋独角兽企业。今年1月31日,非夕科技2023新品发布会上,全球第一款自适应并联机器人——玄晖 Moonlight亮相,它被认为是细分领域里的“专家”,能根据接收到的力反馈做出实时的调整,同时,它可以快速适应操作环境的变化,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

“科技创新让机器人有能力胜任更多重复、枯燥、有害的工作。”王世全说,这种仿人机器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比如打磨抛光,这是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序,因为工艺难度高,很难实现自动化,又因为工作环境很恶劣,招工很难。非夕通过大量客户需求和项目实践,设计出能进行力觉学习并灵活应对周围变化运动的自适应机器人,可以出色完成打磨抛光任务。

在非工业的行业里,非夕的机器人也有很多应用。王世全举例说,他们做过一个专门用来切肉的解决方案——机器人通过视觉AI去识别肉的大小,然后规划出切几刀,切出来的肉可以做到客户要求的正负不超过三克以内的大小,足以匹配人的切割效率。

“这个应用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个肉块长得都不一样,机器人既需要用眼睛去判断,又需要靠手感快速切割,要有迅捷的反应能力。”王世全说,他们还与新加坡的一些诊所合作,打造了高品质自动化理疗,疗效很好,机器人也要先通过AI视觉去识别人体、背部的脊椎位置,再通过手指去感受肌肉的松紧程度,找准穴位,完成整个疗程。

王世全说,接下来,公司将坚持仿人化设计,持续探索开放性、复杂度要求更高的应用场景,计划涉足制造、农业、医疗、服务、科研等众多领域,打造世界级智能自适应机器人。

文章来源: 文汇网,上观新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自动化内参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