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三年考验,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太空遨游记 2023-05-19
1781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颗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这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高密度组网之后时隔3年的首发任务。这颗卫星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今天发射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过去的北斗卫星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拥有更强的功能,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

01

承继五大本领,能力更强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立项。与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北斗三号系统采用混合星座模式,由地球中圆轨道(M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地球静止轨道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批组网星发射入轨;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卫星顺利入轨,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完成混合星座建设。

北斗系统中,GEO卫星虽然数量不多,但承担着“为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指标提升提供增强服务”的重任。第56颗北斗卫星继承了前序GEO卫星的特点,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精密单点定位、星基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五大本领,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同时,研制团队对该卫星的部分单机进行了升级换代,显著增强导航信号功率与信息速率,进一步提高上行注入连续性和稳定性。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冯文婧表示,随着该卫星上天,北斗系统区域短报文服务将如同从“三通道”拓展为“四通道”,系统容量和服务性能大幅提升。

此外,该卫星还将通过开展在轨试验验证,优化高精度体制设计方案,为新时代北斗导航接续发展奠定基础。

02

经受三年考验,标准更严

研制立项之初,第56颗北斗卫星就被确定为“备份星”。作为“小老弟”,它虽然与“哥哥姐姐们”在同一阶段生产,却经受了更多磨炼和考验。

按照工程总体要求,采取“地面备份为主、按需发射入轨”的总体策略。北斗三号系统开通三年来运行稳定,“在轨星”运行得好,“备份星”的发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这给研制队伍带来了考验。

依据总体策略,“备份星”必须时刻在地面待命,只等一声令下,便要在2个月内具备随时出厂的条件。但发射时间不确定,保障方案就难以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对设计师们的前瞻谋划、系统分析和灵活调整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研制队伍对地面存贮薄弱环节和敏感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以半年为单位,制定了为满足不同可能发射时间的多个地面存贮方案。在实施过程之中,坚决落实质量第一要求,推动存贮方案更加科学可控、稳妥可靠。

卫星在地面长期存贮,产品状态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研制队伍在借鉴其他型号存贮经验完善方案的同时,根据方案规划和条件分析,合理地开展整星总装集成测试工作。测试团队结合地面存贮试验结果,条分缕析不同阶段存贮对单机、元器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完备、稳定有序的性能测试。

据统计,该星的整星加电测试时间超过2000小时,较前序卫星多出近1000小时。在出厂前,还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补做了测试项目。

03

年轻的系统工程师,与北斗共成长

当任务成功,气象系统工程师王联杰与同事们在“大红屏”前合影留念,“这是创新的胜利,也是新一代西昌航天人的胜利。”

作为一名“90后”,王连杰觉得,每个系统工程师都是一样的,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勇于突破的信念。

曾经,第33、34颗北斗卫星发射点火前,遭遇突发强雷雨天气,任务告急!发射告急!千钧一发之际,气象系统工程师站了出来,给出了“8点半后无雷暴”的判断。9点48分,火箭托举着卫星直刺苍穹,在雨后晴天划出一道壮美的航迹。而这样的临危受命,对于系统工程师而言早已不是首次,每一次的处变不惊也绝不仅仅只是巧合。

谈及北斗,这位为火箭发射寻觅“天窗”的男孩说,能亲身见证北斗的成长和发展,是难得的幸运和荣耀。

在创业阶段,“老系统工程师”用药盒和瓶盖制作简易的火箭模型,给新人们做讲解;后来,他们用“任务双想”等形式,你一言、我一语记录测试要点;再后来,他们编著测试指南以及各分系统的测试工作手册,通过规范化的流程确保测试万无一失。

这样的传帮带,加上高密度航天发射的历练,大大缩短了系统工程师人才成长的周期。如今,系统工程师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团队。紧盯“特色、优势、前沿”目标,以打造现代化新一代中型液体火箭发射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航天气象保障新技术研发应用团队等9支创新团队为重要抓手,开启了“任务、科研、人才、规划”体系建设融合发展的崭新历程,完成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发射场发展战略深化论证为代表的重大建设规划论证……

举北斗、探月宫、铸天链、射遥感、顶风云、闯世界……未来,系统工程师们还将牢记嘱托、再接再厉,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更多新的中国奇迹。

文章来源: 科普中国网,西昌发布,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太空遨游记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