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率先发布掌纹支付功能,多元支付成趋势,支付方式进入4.0时代

冲浪靓仔 2023-05-23
5377 字丨阅读本文需 13 分钟

没带公交卡、手机没电,也能坐地铁了。

近日,微信支付联合北京轨道交通推出了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服务。乘客注册开通刷掌乘车服务后,即可在该条地铁线路刷掌过闸乘车。这也标志着微信支付正式发布“微信刷掌”产品。

乘车前,乘客需在大兴机场线各站自动售票处的刷掌注册机录入掌纹,并在微信小程序“北京地铁刷掌乘车”完成授权后,可开通刷掌乘车功能。乘坐地铁时,用户在带有圆环标志的刷掌闸机上扫描手掌,即可进出站。

据微信方面透露,“微信刷掌”采用了“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针对“无介质”“非接触”“高便捷”“高安全”等用户需求提供了补充支付方式。除交通场景外,该产品正逐步应用于办公、校园、健身、零售、餐饮等领域。

“相对于刷脸支付,刷掌支付更容易在便捷性和安全隐私方面找到一定的平衡。”多位分析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刷掌”不受口罩影响,相对人脸信息来说掌纹信息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

刷掌支付酝酿多年终出炉

刷掌支付并非新事物。

早在2020年,亚马逊就已经在其线下门店推出类似刷掌支付的产品“Amazon One”。该产品可通过扫描手掌特征(包括皱纹和静脉)来识别购物者身份,顾客只需扫描手掌就可链接至自己的信用卡或借记卡,0.3秒内即可完成所有交易。

微信支付在刷掌支付领域亦酝酿已久。

早在2021年8月,微信支付已开始内测“刷掌支付”,这是国内首个支持刷脸支付设备上同时进行刷掌支付的应用。彼时,微信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刷掌支付”仅为微信内部技术预研,未开启测试,也无应用计划。

2022年8月以来,腾讯已申请注册“微信刷掌”“微信刷掌服务”“微信刷掌支付”“WePalm”等多枚商标。2023年3月,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再次申请注册多个“微信刷掌”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金融物管、通讯服务、教育娱乐等。

5月21日,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宣布,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服务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微信支付正式发布“微信刷掌”产品。

支付宝亦在酝酿相关产品。

早在2014年,支付宝就曾展示过其正在研发的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前沿安全科技,其中包括人脸、声纹、掌纹、指纹、笔迹和击键识别。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期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掌纹识别装置”外观专利获授权。专利信息显示,该产品用于采集人体的掌纹、掌脉特征信息,以实现线下支付、门禁识别、安检过闸等功能。

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当前国内与掌纹识别相关的专利数量约170项,近三年来(2021年-2023年5月),申请量分别有25项、28项以及15项;从类别上看,发明专利占总数的70%。

对于微信支付、支付宝布局刷掌支付的原因。王蓬博认为,生物识别技术从介质层面看有不易遗忘、随身携带、不易伪造等特征,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过生物识别介质便捷支付是新的发展趋势。

“微信支付会担心在新型生物识别技术的作用下,支付用户会摆脱手机特别是微信的支付习惯。”王蓬博表示,随着支付介质的改变,部分线下用户可能会尝试新的支付介质,对这部分用户的争夺亦是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公司积极布局刷掌支付的动力。

多元支付成趋势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5年,就有银行尝试应用刷掌支付。但随后几年里,迟迟未见大面积普及推广。

在王蓬博看来,目前刷掌支付普及和推广并不存在技术上难关,而在于用户的认可及接受度。“掌纹的信息识别会比面部识别更容易,且安全性相对更高。”

随着数字化加快,生物识别已成为支付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2》显示,在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下,支付服务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支付机构关注支付服务安全性、智能化和人性化,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支付创新产品在生物识别、反欺诈等多个场景应用。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生物识别是支付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全球视野来看,亚马逊的刷掌支付在美国有一定的商业应用,但仍处于推广阶段。国内微信和支付宝在刷掌支付方面均已有一定研究和探索,若未来得到大面积普及应用,有利于保障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对于刷掌支付的商用前景,苏筱芮表示:“从B端来看,刷掌支付的‘掌纹+掌静脉’双因子验证模式能够严密商家的风控防线,如餐饮、零售等行业,刷掌支付可以大大提高支付效率,减少支付时间和人力成本;从C端来看,刷掌支付也可以提升用户体验,主要表现如无电支付、无接触支付等。”

“未来,支付手段将会是多元的,刷脸、刷掌、虹膜、声纹等科技运用会越来越成熟。从技术本身来看,生物识别技术是支付介质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的趋势之一,且这个趋势不可逆。”王蓬博表示。

安全问题是最受关注的一点

王蓬博表示,与刷脸支付相同,刷掌支付也面临安全性的拷问,包括误操作如何追回,如何保证用户隐私的安全性,特别是涉及到个人生物特征的数据安全以及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大规模盗刷等等。

董希淼亦对《财经》记者表示,此前有诈骗人员盗取银行储户信息,冒充储户多次通过银行人脸识别验证,转走储户卡内资金,“人脸识别”安全性由此受到质疑。“‘刷掌’技术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同样可能存在一些已知或未知的风险,技术的安全性和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董希淼说。

事实上,消费者本身对于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与支付行为关联已经心生警惕。在此前刷脸支付推广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在扫描刷脸设备时,会选择用手机二维码代替。尽管掌纹数据敏感性相对较低,多位消费者明确对《财经》记者表示,不会考虑使用刷掌支付。

消费者的担忧之一,来自个人掌纹数据被采集后的安全性。在高富平看来,作为生物识别特征之一,掌纹数据与指纹、人脸等数据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均具有唯一性,如果被用于跟踪个人轨迹,“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应该允许生物识别信息在个人身份验证方面使用,但运营方如果要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做二次的开发应用,比如将个人掌纹信息与行程等数据关联起来做深度分析,必须征得个人同意。”高富平表示,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用于身份验证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国家出台相关监管规则,监管或限制运营方对相关数据的二次识别分析。

支付媒介的变革

支付1.0—由特殊实物演变到通用的钱币

支付方式是个古老的话题,支付产生于原始的商品交换时代,你有一个可口的浆果,我有一个美丽的贝壳,那么我们俩彼此交换,双方的满足感都获得了提升。最早的支付媒介是贝壳、或者是雅浦岛上的大石头,大家以占有多少石头或者贝壳来确定财富的多寡。

在雅浦岛上,甚至你家中没有质量上乘的巨石,但是朋友们可以给你证明,代表你财富的巨石沉睡在海底,那么雅浦岛上的居民也会认可你的“财富”,虽然它是无形的,但这个简单的“众人认可”,就成为了“信用货币”最早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相互之间的信任也比较容易。

后来人们发现石头太笨重、贝壳又易坏,于是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支付方式逐步向更加结实耐用的金属转变。比如我国春秋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铸币,促使支付媒介有了第一次变革,就是由特殊实物演变到通用钱币,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秦朝的半两钱等,以及明清时期的铜钱、黄金、白银等等不一而足,人们用这种钱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由于受到贵金属的产量限制,容易造成通货紧缩,无法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且铸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损耗,价值会逐渐降低。

支付2.0—由金属媒介演变到纸媒

纸币最早的雏形—交子。再到后来,人们发现金属货币太笨重,一些价值高的商品,需要很多的金银,而金银又属于贵金属,受贵金属产量的限制,制约了商品交换经济的迅速发展。贵金属货币的供应量相对刚性,那么经济中的流动性就不足,存在通货紧缩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于资金的跨区域归集有了更高的需求,促使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交子是一种存款凭证,以及山西的银票,可以替代一部分贵金属货币的流通,通过遍布全国的票号,实现了资金的跨区归集,于是支付媒介有了第二次变革,就是纸媒的出现。

真正的纸币进入流通市场。随后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出现,比如民国时期的法币、云南富滇银行发行的新老滇票,以及我国在特定时期发行的粮票,新中国发行的人民币、美联储发行的美元等。

二战刚结束后的美元被形象地称为“美金”,当时的美元是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而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黄金与美元随之脱钩。

有国家信用、或者贵金属背书的纸币出现,是支付领域的第二次大变革,由于纸币的便携性、可大量生产制造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货物交换、促进了经济繁荣,货币政策运用也更加自如,纸币本身的价值很低,现在各国发行的纸币已经与黄金等贵金属脱钩,而依赖于国家信用,在央行独立性低的国家,容易出现纸币超发的现象,不仅导致国家通货膨胀、货币大幅贬值,而且会损害国家的信用形象,必须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维持社会物价水平的总体稳定。

支付3.0—电子支付的出现

银行卡支付工具的诞生。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支付方式又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此时,纸币的短板也随之明显起来:第一是识别假钞、大量纸币携带不便等因素都是央行所头痛的;第二是纸钞在流通中,磨损快,容易沾染细菌、不卫生,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张纸币的平均含菌量达17.8万个,而有些低面值纸币更是高达1800万个;第三是纸币交易的不记名特点,使得交易方难以追溯,成为了洗钱等金融犯罪的温床。

于是第三代支付工具—银行卡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银行发行的一张小小的卡片,在布放了POS机等受理设备的商户,通过刷卡、挥卡等方式,即可完成交易资金的支付,出门不再需要携带大量现金了、整个流通中所需的纸币、硬币大幅减少,商家还省去了找零的麻烦,而POS机以其便携、交易稳定等特点,迅速成为了普通商户的的标配,大额消费一般通过银行卡实现,并且随着信用卡的普遍推广,信用卡刷卡消费日渐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支付方式。甚至在云南等省份的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当地居民取款非常不便,人民银行组织农村信用社和部分银行设立了惠农支付服务点,通过一台小小的POS机,即可为当地百姓提供取款、转账、刷卡消费等基础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创新,农村居民通过刷卡,即可取出现金,满足现金支付需求。

扫码付迅速占领市场。通过一张银行卡、一台POS机似乎就可玩转所有的支付场景了,然而,银行卡与POS机的交互,还是过于“笨拙”。随着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手机端社交、购物APP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企业们又迅速创生了一种崭新的、更加便捷、灵巧的支付方式—扫码付。

过去能够配备POS机的往往是中大商户,而市场中大量的小微商户,比如菜市场、报刊亭、流动小吃点等商户,却由于机具布放成本等原因,而成为银行金融服务的盲点。

而随着国家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互联网企业们创造的扫码付,只需在商户处贴一个成本十几元的二维码牌,即可实现收款,于是这种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在小微商户中迅速兴起,甚至连中大型商户都开通了扫码付,以满足客户付款的需求。

由于扫码付的迅速推广,银行卡作为支付媒介逐渐退居二线,更多的作为银行为客户开立的货币载体、客户身份ID而存在,过去频繁使用的实体卡交易,在小额交易场景近乎销声匿迹。出门一部手机即可完成几乎所有的支付场景,大到繁华都市,小到乡村户外,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能用扫码付。

线上线下支付融合发展。以扫码付的诞生为标志,支付领域的创新速度呈几何递增,市场上各种支付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支付领域成了一块互联网科技创新的蓝海。每家市场参与方都在开发自己独有的支付接口,乃至模糊了线上、线下的界限,逐渐发展到O2O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即线上支付,线下享受服务。

最典型的是各种团购网站,还有通过手机APP线上支付,完成线下的扫码骑车、乘坐公交等服务,还可以通过手机APP申请贷款、累计信用等级,做任务赚积分。尤其是疫情的发展,为线上购物、线上支付提供了更优的发展契机。

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推广。为了加速便民场景建设、方便中小微企业支付,人民银行于201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携手中国银联推出云闪付APP,进一步打通各类支付场景,各家银行纷纷加大在零售、餐饮、交通、教育、医疗、无感支付等便民支付场景的建设力度,不仅为商户提供传统的POS服务、二维码收款服务,还进一步开放银行各类支付接口,通过银企、银医、银政、银校系统互联的方式,根据行业支付场景特点,为合作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支付服务,即开放银行的概念。

现在城市中的人们,一年到头甚至都不需要去银行的物理网点、连钱都不用装了,像之前移动网点的充话费、邮政代办网点的交水电费、燃气费、广播电视费等,都很快地被尘封在历史中了,现在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缴清所有的费用,居民缴费服务整合进一部手机中,乃至出现了“大数据”的概念,一个人的近乎所有信息,都保存在互联网中,通过“大数据”几乎可以将一个人的轮廓描绘出来,我们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

依托于物联网的无感支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支付与场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支付逐渐向无感化方向发展。在高速公路收费场景中,银行系统与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对接,利用微波通讯技术,开发出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车辆在通过高速公路收费口时,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OBU即可快速完成支付;在停车收费场景中,建设银行、银联等公司开发出无感支付场景,通过银行方的掌银或者云闪付APP,将汽车牌照与银行账户进行绑定,在汽车通过收费闸机时,摄像头扫描到车牌,即可完成扣费支付,大幅减少了车主排队等待的时间。

支付4.0—生物识别技术

电子支付发展的后期,虽然摆脱了钱包、银行卡的限制,但是客户还要依托手机进行支付,有时会忘记带手机,那么就面临无法支付的困难,于是市场需求驱动支付领域的再次创新,探索推出生物识别支付技术,即通过指纹、人脸、虹膜、耳纹、掌纹、静脉、声纹、眼纹、步态、笔迹等生物特征,来辅助完成支付。

现在各大商家柜台上已经摆出一台台的刷脸设备,通过一个摄像头,将你的脸部生物信息识别储存起来,然后你在支付时,只需要“出示”下你的脸就可以了,当然为了避免“误扫”到他人的脸,有的场景需要验证客户的交易密码。

你的脸部信息与你的银行账户在后台实现关联,脸部信息仅是调取你后台银行账户的ID而已,你可以在手机、电脑的管理平台上,选择脸部信息优先支付的银行账户。

随着实体货币的需求大幅减少,银行不再需要保留过多的实物货币,通过每个人户头上的财富数字增增减减,就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转换,很少有人真的会把这些数字兑换成现金,因而银行的网点人员变得越来越少,物理网点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为客户提供一种非现金式的服务,比如理财咨询、开通各种支付账户等。

文章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财经五月花,证券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冲浪靓仔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