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3国际显示周的吸睛产品,未来显示技术不仅仅只有“屏幕”

LED信号灯 2023-05-25
3220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美国时间5月23日,由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主办的2023国际显示周(SID Display Week 2023)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会展中心启幕,来自全球的显示行业企业同场竞技、各领风骚。

展会现场,卷轴屏、能伸能曲的笔记本电脑、折叠印刷OLED、MLED、VRAR、车载等全尺寸、全品类、全形态显示展品成为全场焦点, 可以测量血压和心率的传感器OLED显示屏、可以升降滑卷的车载中控屏、双频双极化5G毫米波屏上天线技术、16K超高清等多种创新显示形态,为未来显示应用场景提供新的思路。

柔性屏幕

柔性屏幕在单向折叠的基础上,朝着十字、多向、卷曲等高级折叠形态进步。

三星显示首次公开展示卷轴屏(Rollable Flex),屏幕纵向长度从49mm到254.4mm,可延长5倍以上,而现有可折叠屏和滑动屏外形规格的可扩展性,最多是2至3倍,但三星卷轴屏可像卷轴纸一样,在“O”字形轴上卷曲或展开显示,克服了局限性。

三星显示深耕折叠式全方位设计,概念性可折叠显示屏“Flex In&Out”,可以360 度旋转,支持向内和向外折叠,为未来设计生产更轻、更薄折叠屏手机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京东方全球首发的17英寸卷曲笔记本产品,卷曲圈数最多可达6.5圈,卷曲距离最长达到272mm,收起10英寸展开则达到17英寸,为大小屏灵活切换和便携出行提供更多可能。

京东方发布行业首个十字双向折叠产品,基于其全新模组结构解决方案实现横向及竖向折叠的全新形态,全屏展开、X向折叠和Y向折叠三种形态极大拓展和丰富了智能终端在办公、创作、游戏、娱乐等多场景的应用体验。

维信诺全球首发AMOLED卷曲笔记本电脑创新终端,搭载了14英寸AMOLED显示屏,可实现卷曲收纳,让笔记本电脑“能伸能曲”,摆脱了传统笔电的刻板形态。同时,因为柔性AMOLED显示屏加持,让卷曲笔电整机成功“瘦身”,收纳状态整机直径仅64mm,更轻便、更小巧的笔电,让学习、办公更舒畅。

印刷显示

印刷OLED被誉为大尺寸OLED的强有力的发展路线,如今厂商可以做到8K折叠性能,并研发出可以将印刷技术扩展使用到8.5代线及以上的基板的技术路径。

TCL华星全球首款65英寸8K柔性印刷折叠OLED TV,作为目前基于印刷OLED技术开发的最大尺寸、最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柔性OLED折叠屏,攻克了大尺寸柔性显示剥离技术难点,可实现超强外折,弯折半径R<25mm,弯折寿命高达10万次,实现了TV也能随时收纳的效果,将科技、质感、极简融合于家庭娱乐、智能家居之中。

美国OLED材料厂商UDC子公司OVJP公司展示了有机蒸汽喷墨印刷技术,用于制造下一代OLED电视和其他大尺寸OLED显示器。这种印刷技术可用于为大面积的全彩显示屏沉积和绘制红-绿-蓝(RGB)并排(SBS)像素布局。当前传统的真空热蒸镀(VTE)设备主要依赖于精细金属掩膜(FMM)的使用。这种精细金属掩膜(FMM)的局限是其无法很好扩展使用到8.5代线及以上的基板中,而OVJP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个局限性。

车载显示

车载显示正在朝着屏幕可以升降滑卷、曲面贯穿一体显示、融合3D影像发展。

京东方发布业内首款15英寸升降滑卷中控屏,将柔性显示更好地融入汽车内饰,实现多种模式下自动升降。创新推出双12.3英寸智能木纹表面隐藏显示,通过采用Mini LED显示,使屏幕亮度提升50%,打造了逼真的仿木纹材质,息屏时的高端设计质感与座舱内饰融为一体,实现智能座舱设计美感与科技感的完美融合。

TCL华星47.5英寸完全无缝超薄一体式车载曲面屏幕,集仪表、中控、副驾驶娱乐功能于一体,营造出沉浸感强且极具未来先锋感的环绕体验。在智能感光芯片的加持下,搭配更省电的Mini LED背光技术,依托车载行业最高的8K分辨率,打造出集自动驾驶、娱乐、办公交互于一体的平台。

友达光电将Micro LED高透明显示技术结合LCD显示面板导入座舱数位仪表,让使用者不需配戴特殊眼镜即能感受舒适的3D立体影像,打造智慧座舱新视野。

维信诺展示的透明车载应用将透明AMOLED应用于汽车车身,这款AMOLED显示屏的透过率为48%,让显示与采光需求无缝转换。在未来智能驾驶时代,会有更多的显示屏应用在汽车内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驾乘体验,打造更舒适的第三空间。

VR显示

VR显示fast-LCD技术可达到1512PPI像素密度,攻克纱窗效应,硅基OLED分辨率高达4000以上并达到4000尼特亮度,给予用户更好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京东方1.3英寸4K Micro OLED VR显示产品,分辨率高达4000以上,为用户提供更清晰、沉浸、持久的游戏和观影体验;行业首款4K场序VR产品可显示高达2117PPI超高分辨率,功耗降低约50%,还原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TCL华星1512PPI LTPO-VR realRGB fast-LCD,这款2.1英寸最新LTPO VR显示模组,1512PPI的像素密度有效消除了纱窗效应问题;LTPO背板兼具LTPS高驱动性和Oxide高透过率与低功耗优势,则保证了产品的高画质、长续航;低于4ms的响应时间搭配最高120Hz的刷新频率,大幅改善动态模糊及眩晕问题,有效提升使用沉浸感。

视涯科技推出3.5K分辨率1.3英寸硅基显示屏,应市场对大FOV、高PPD、高亮度的需求开发,其分辨率为3.5K,可变刷新率为30-120Hz,原理基于串联白光OLED(Tandem OLED)+微透镜技术,可实现100%的DCI-P3色彩空间覆盖率,以及4000尼特亮度。

群创光电2117PPI低耗能4K VR 液晶显示器,让使用者可清晰探索绝佳视野,并获得更深度逼真的沉浸式体验,同时采用Mini LED背光技术使画面呈现令人惊艳的精致细腻感,并搭载100度大视野、高色饱及低耗能与轻量化等优异设计。

创新显示

万物皆可显示时代加速到来,对信息传递的载体——显示屏的性能要求也“水涨船高”,更高画质、更低功耗、更全面显示、更集成的功能等成为基本要求。

三星展示了可以测量血压和心率的传感器OLED显示屏,与通常智能手机指纹传感器会被直接安装于OLED面板之下不同,三星显示验证了一种基于OPD(有机光传感器)的全屏幕传感和指纹技术,允许将指纹识别区域扩展到整个面板,并根据需要自定义识别区域。此外,OPD内置面板仅通过手指触摸即可测量用户的心率、血压和压力水平。当OLED光根据手指内部血管的收缩和放松状态有所不同时,会反射到面板,OPD会识别并将其转换为健康信息。

维信诺双频双极化5G毫米波屏上天线技术,将天线集成到屏幕上,频段可覆盖5G n260 & n261,阵列增益接近9dBi,扫描角优于±45度。同时,利用柔性AMOLED的弯折特性,将天线集成区域设置到侧边,极大避免可能出现的握持遮挡或人体遮挡。可带来更广的信号覆盖、更高的传输速率,为用户带来更畅快的漫游体验。

京东方全球首发的16K超高清110英寸显示屏吸引了现场众多观众的瞩目,该产品采用BOE(京东方)先进的氧化物技术,通过高电子迁移率,实现16K超高分辨率,将画面显示细腻度在8K基础上进一步提升4倍,搭配BOE(京东方)独家的画质增强技术,进一步提升充电和驱动能力,展现了极具细节和美感的显示效果。

显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发展,显示技术经历了数次迭代更新。从最初的“大疙瘩”电视机CRT显示,到如今的TFT-LCD、蒸镀OLED、激光显示、电子纸显示等主流显示技术,下一代又将迎来印刷OLED/QLED 显示、Micro-LED显示技术,那么未来显示技术又将是什么样呢?

在南京“2023未来显示技术大会”上,福州师范大学研究员谭小地、福州大学教授陈惠鹏、江苏省产业研究院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顾明、清华大学教授顾明、北京理工大学刘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张敏、南京大学教授徐挺分别介绍了空间显示、智能三维显示、神经开态显示、人机交互、全息显示洋、柔软智能电子皮肤、纳米像元发光显示、生物医学成像显示等未来显示技术进展。

由于人类是天然的三维世界的感知者,因此真实空间三维显示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建立完全真实的空间多维显示是未来显示的终极发展方向。“立体影像进入家庭已成现实,但是人们对目前的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尤其是360度环视的空间立体显示技术的演示效果尚不满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谭小地指出,随着各种显示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提高,古老的三维立体显示技术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科幻电影《黑客帝国》描述了一个未来人类生活在虚拟世界的场景,即通过脑机接口的方式,人类的大脑就可以与虚拟世界连接并且进行沟通。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离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顾明博士介绍,脑机接口是在脑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与控制通道,以便实现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交互。脑机接口可应用于脑控功能康复训练、元宇宙平台脑控、脑控智能座舱等方面。

神经形态显示,连接人眼视觉神经与电子计算机,用于完成数字信息到光子信息的变换,并通过人眼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种的隐藏式电子设备,是大脑视觉影像构建、信息存储的输入端。福州大学、 闽都创新实验室陈惠鹏教授表示,模仿人脑架构的神经形态技术广泛用于解决提高并行度,降低功耗,人机交互频繁等问题,具备多技术多场景交叉融合的特点。

新型显示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之一。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政产学研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我国显示产业规模已是全球第一,但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发展现状,国内产业链运转时刻面临的“卡脖子”风险。

文章来源: 中国电子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LED信号灯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