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光雷达:短期竞争激烈,长期空间广阔,高级自动驾驶的“刚需”

传感器智造师 2023-05-25
3125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尽管2023年新能源汽车正式取消补贴导致终端价格压力增大以及4D毫米波雷达加速上车使得行业对激光雷达上车的节奏产生分歧,但在智能化趋势下并不会改变激光雷达的必要性和成长性。随着高速、城区、泊车等场景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逐步落地,如理想城市NOA计划2023年Q4推送给Max版用户,软硬件深度融合下激光雷达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带给主机厂和消费者更直观的感知。

行业内卷严重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和自动驾驶开发商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可以说非常旺盛,并且随着终端市场份额的激增,激光雷达市场也随之更受青睐。

然而,“激光雷达公司基本上都在烧钱”的论调至今仍萦绕在这一领域上头,国内包括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在内的一大批玩家,目前也都处在这个现状之中。

2023年开年,禾赛科技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拿下“国产激光雷达第一股”的称号,然而根据禾赛招股书及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其净亏损分别为1.20亿元、1.07亿元、2.45亿元、3.008亿元,同期其毛利率也逐年走低,分别为70.3%、57.5%、53.0%和39.2%。

造成毛利率降低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因为禾赛的主营业务从过去的自动驾驶转向了前装量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其二,市面上具备量产能力和已经开启交付的激光雷达公司数量逐步增加,对于车企来说,供应商的可选择项也越来越多,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整体来看,在整机环节,由于短期主机厂降本压力、定点竞争激烈,激光雷达企业毛利普遍承压。激光雷达厂商也不得不加快量产以及对内部模块进行设计简化和芯片化实现的方式来实现降本。

只是在一切发展成熟之前,激光雷达厂商可能还需要坐上较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

整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方向,行业将有较高集中度

虽然目前激光雷达行业参与者众多,格局看起来非常分散,但是在整个产业链条里, 我们依然认为整机是最有投资价值的方向。除了整机的单车价值量高以外,我们还认为长 期来看整机的集中度会相对集中,国内 CR5可能会高达85%,毛利率可能会达到 35%-40%, 虽然参与厂商众多,但预计会逐步走向集中化。

第一,激光雷达的上车难度远高于另外两类传感器和众多零部件。第二,由于光学路 径设计的非标,激光雷达的算法和整机是一个耦合的关系。第三,头部公司在进行电芯片的 SOC 整合,长期来看会通过 SOC 构筑竞争壁垒。

投资价值:高壁垒带来高集中度,软硬件耦合预计毛利率区间 35%-40% 无论是车规难度,还是算法耦合、芯片自研,从投资的视角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属性, 即什么会形成激光雷达行业的壁垒。我们希望通过和其它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摄像头、毫米 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几类传感器的对比来判断激光雷达未来可能的行业集中度和毛利率 区间。

对比不同的传感器,我们发现,从摄像头到毫米波雷达,产品复杂度提升,壁垒越来 越高,市场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在毫米波雷达市场内部也有类似现象,难度较高的前向毫 米波雷达市场集中度明显高于角雷达。与之对应,壁垒越高毛利率也越高,例如 4D 毫米 波雷达技术难度和壁垒比普通毫米波雷达更高,对应领域的 Arbe 公司毛利率也达到了 70% 附近。

激光雷达与这些传感器对比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和车规级难度,因此我们认为长期来看,激光雷达整机将具有比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模组更高的市场集中度,也应当有更高的毛利率。

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汽车产业链,激光雷达又应当处于何处?我们对汽车产业链上 的 A 股上市公司以及部分海外公司分行业进行了统计。将公司聚类为 20 余个行业,制作 气泡图,横轴为三年加权平均毛利率,纵轴为三年加权平均净利率,气泡大小为三年行业 营收总和(由于海外公司规模较大,业务范围较广,汽车业务通常仅为营收的一部分,我 们仅统计了部分汽车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 对比结果呈现的规律仍旧是高壁垒带来高毛利,例如功率半导体、车灯控制等。此外, 汽车芯片和算力芯片则有高毛利率。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我们认为激光雷达整机的壁垒 比当前 A 股大多功率半导体产品(芯片产品较少,模组封装公司占比更高)更高,且也应 当高于车灯控制等行业。我们认为,激光雷达的毛利率区间可能在 35%-40%左右,净利 率约为 12%-15%。

此外,如果激光雷达公司能够进一步提供上层算法或 ADAS 解决方案,其毛利率可能 更高。根据各家公司投资者交流会,多数美股激光雷达公司展望未来毛利率处于 50%-60% 区间。我们理解其毛利率可以拆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硬件可以参考 Velodyne 传感器 业务的毛利率,预期在 45%左右;软件则主要包含高级 ADAS 功能,毛利率可以参考经 纬恒润的智能驾驶软件方案和 Mobileye 的芯片加算法方案,分别约为 80%和 75%。但这一预期的主要问题在于,主机厂未必乐于使用激光雷达厂商提供的 ADAS 解决方案或算法 方案,如果车企更倾向于自己掌握智能驾驶核心算法,则来自于算法的高毛利或难以实现。

千亿产业链:应用场景广阔的产业级“赛道”

全球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1960年;2000-2015商业化与车载应用初期。2016-2019 无人驾驶应用蓬勃发展: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纷纷入局,技术水平 赶超国外厂商。

2019 年至今技术优化引领上市热潮,同时华为、大疆等巨头公司跨界加入激光雷达市场竞争。从商业化到形成千亿级市场规模,激光雷达的应用原理决定它本身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

工作原理上,激光雷达通过向目标发射发射激光束探测信号来获得目标距离、方位、速度、高度、姿态、甚至形状,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

从激光雷达的整个产业链而言,上游为各类基础零部件等,中游是激光雷达的制造,下游主要是激光雷达的应用。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传感器,伴随自动驾驶汽车逐步量产,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将在未来5年也将保持高速增长。

据CIC预测2025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接近4000亿元,2020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7%。

根据沙利文预测,激光雷达市场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135.4 亿美元。而据中金公司,2025年全球前装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66亿元。

而车载激光雷达只能算是其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的一个细分。随着人工智能、5G 技术的逐渐普及,其下游应用诸如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服务型机器人和车联网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如服务机器人,可利用激光雷达实现稳定、可靠、高性能的定位导航,近年来我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市场规模及总体占比也将持续增长。预计2023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

低成本、可量产:放量增长的前置逻辑

最好的技术也需要市场的正反馈。激光雷达产业的快速扩容依赖产业链下游市场容量,也即其核心应用场景的容量。

激光雷达被大多数整车厂、Tier1 认为是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必备的传感器,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智能驾驶(自动驾驶)领域已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推力。

据法国Yole公司的咨询报告显示,中国激光雷达供应市场份额占到了全球50%水平。

近年来,国内车商在高端车型上逐渐投入使用,“激光雷达”也成为各大厂商向消费者“推销”的一大“噱头”,虽然部分终端消费者对“激光雷达”或许还稍显陌生,但恰恰从一个细节反映出国内“激光雷达”渗透率仍处于高速增长期。

2022年恰是被称为激光雷达规模化生产的元年。

在中国,智能车载激光雷达的大规模商用,可以说是激光雷达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在国内车企一场以激光雷达为重要噱头的经营策略的“军备竞赛”中,国内激光雷达产业的春天拉开帷幕。

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小鹏P5、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等车型已正式交付,威马M7、智己L7、小鹏G9、哪吒S、阿维塔11等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也在今年陆续上市交付。2022年是激光雷达应用到车型的量产年。

高阶智能驾驶2023年迎量产元年。智能驾驶从L2+向L3、L4升级,高阶智能驾驶更加依赖高性能硬件的支撑。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数量还不到8000颗。2022年1-9月,前装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已达5.7万颗,预计全年达12万颗,增长10倍以上。

而据市调机构Fuji Chimera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L2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将达6176万辆,L3级别将达580万辆,L4-L5级别将达433万辆。

激光雷达行业具备了量产基础,随着国内自动驾驶市场持续扩容,在“高等级自动驾驶离不开激光雷达”这一认知下,激光雷达不仅将在2023年迎来放量增长。在未来十年,这条产业链的市场容量将持续扩容。

文章来源: 半导体产业纵横,未来智库,金融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传感器智造师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