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绿色赛道上,“风光储氢”将如何飞驰?

能源之家 2023-05-26
2438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成熟,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储能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推动风、光、氢、储“同行”时代到来。

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和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不断提速。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20%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10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他预计,“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占比将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番。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作用将逐渐凸显。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表示,当前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变。

“风光储氢”齐头并进

“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科技革命、新材料革命、新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朱共山表示,正如人们用经线和纬线来标注地图一样,当前以及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地图,也存在着两条明晰的“经纬线”,一条是“时代之变”的创新金线,一条是“产业进化论”的科技银线。他指出,创新金线和科技银线经纬交织,形成新物种,塑造新业态,开启新未来。

朱共山强调,放眼未来,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场景革命、数字革命等,正以燎原之势,席卷着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甲醇、氨能等一大批新能源技术加快迭代,推动新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他认为,未来,风、光、储、氢技术将齐头并进。

其中,作为未来能源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氢能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表示,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动能源革命,有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稳步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其中,发展氢能产业将在我国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张宇看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氢能在各国能源转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她强调,“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高度重视氢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并纷纷发布氢能发展的国家战略。”

随着全球对氢能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氢能的国际合作也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李谚斐指出,“双碳”大背景下,2022年,我国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合作,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他表示,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中东国家正在积极开展跨国合作与投资,布局国际氢基燃料供应链,氢基能源国际贸易格局初现雏形。

绿氢产业逐步完善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猛。据张宇介绍,在政策引导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产业链逐步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国内外合作进一步加强。2022年,我国氢气总产量超过3781万吨,同比增长14.5%;氢能行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12月,开业企业已超过8840余家;我国氢气制备及氢能应用逐步由灰氢、蓝氢向绿氢过渡,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在绿氢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年均供应量将超过4800万吨,其中电解水制氢供应量约为1100万吨/年,相当于75GW~100GW电解制氢容量,占比约为25%。可再生能源制氢新建投资规模将达到3750亿元。

与此同时,绿氢技术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氢能方面,随着电解槽单线产能持续增加和电耗的逐步降低,绿氢的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朱共山表示,预计到2025年后,绿氢有望实现与天然气制氢平价,2030年左右有望与煤制氢平价,并且在未来10年保持5%左右的产量复合增长。

朱共山指出,在绿氢制备领域,碱性电解槽朝着大标方、低能耗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质子交换膜技术不断完善,燃料电池、储氢系统、氢燃料、电解槽和配套设施等同步都在降本增效,使用安全、行业标准、研发制造成本等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命题都在逐步得到破解。新能源的平价与储能的平价,推动绿能更多地变绿氢。

“预计到‘十五五’中后期,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朱共山认为,随着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成为常态,钢铁、水泥、炼油、焦化等碳排放大户,将因为有了绿氢的加入,而转型为绿色工业,催生零碳新工业制造体系。

从我国氢能产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张宇强调,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情况,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使发展绿氢贸易具有优势,未来可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促进氢能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同时,大量的绿氢需求也将拉动规模化太阳能发电制氢和环境治理等技术的发展,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链建设,为人类更美好的明天贡献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企业打响“技术战”

本周以来,新能源行业有两大峰会备受市场关注。一个是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另一个是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从不少参会者的反馈来看,两个大会都颇为火爆。

粗略梳理来看,隆基绿能宣布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1.8%的转换效率;则发布了新一代光储电站系统和N型i-TOPCon技术;公布了全球首个“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则正式推出了集成刀片电池的cube储能系统产品。

不管是光伏还是储能,各大龙头企业都推出了堪称“王炸”的技术产品,“技术战”硝烟气味浓厚。不难发现的是,这些企业都在不断打破技术边界,提高效率,新技术正在成为新能源企业竞争的核心。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竞争值得鼓励。近几年,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其中光伏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该行业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光伏技术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各个环节保持领先地位。

在肯定光伏行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不少新能源大佬在上述两个大会上提到,光伏行业所面临的瓶颈依然很大,未来光伏行业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行业,而是将与储能、氢能等多个产业并行前进,这也意味着仍需要突破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

不过,新能源企业打响“技术战”,也从另一个层面提醒诸多跨界而来的企业:尽管光伏、储能等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空间巨大,但如果在技术上跟不上这些头部企业的步伐,怕是越来越难分得一杯羹。

文章来源: 中国改革报,证券日报之声,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能源之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