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新突破!“脑控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传感器视界 2023-05-30
2745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如果把时光倒退至20年前,有人仅通过大脑控制就让一辆汽车行驶到其面前,这肯定、也只能会是科幻电影中的一个桥段。

然而,随着近些年人类在科技领域的疯狂探索,所谓的脑控机技术早已跳出科幻小说与电影,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生物传感器是脑控机器人和脑机接口领域的重要器件。

电影里的脑控术已成现实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2020 年 8 月 28 日的一个全网热点新闻?美国神经链 (Neuralink) 公司召开了一场关于脑机接口最新成果的发布会,马斯克作为投资人亲自主持了这场发布会。他们发布的成果是一个大小相当于四枚一元硬币堆叠起来的脑机接口。他们在一头猪的头骨上打了个洞,嵌入了这个小东西。这个脑机接口最多支持 1024 个信道,具备接收和发送脑波信息的功能。神经链公司展示了他们通过这个脑机接口传递的信息,成功判断出猪行走时每个关节的位置信息。

就是这么一个其实并不算特别重大的成果,2 年多前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个大热点,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报道了,自媒体那就更是嗨翻了,似乎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情节很快就要实现了。

到了 2022 年 12 月,马斯克又高调地发布了神经链公司关于脑机接口的最新进展:一只名叫 Sake 的受试猴子,通过植入体内的脑机接口设备打出了当天活动的标语“welcome to show and tell”,接着又打出了另一句“can i please have snacks”(可以给我一点零食吗)。最后,Sake 亲自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奖励——葡萄。

不得不说,将特斯拉送上全球电动车市场宝座的埃隆·马斯克,他在科技探索方面确实具有相当强的前瞻意识。目前,该公司已掌握了全球市场最为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之一。

脑机接口的三种形式

简单来说,目前世界上实现脑机接口(BMI)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侵入式、非侵入式与介入式。

其中侵入式BMI获取脑电信号是准确度最高的,但它的安全性却为最低,因为它需要通过开颅等方式,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皮层功能区附近。作为一种有创接入方式,它可能会对受试者的身体造成较大损伤,并出现炎性、排异之类的反应。非侵入式BMI通过外设装备从头皮处采集脑电信号,它的最大优点是不用对受试者进行手术,安全性最高,但由于是隔着头皮采集到的信号,因此准确度和信噪都比较差。介入式BMI的准确度介于上面二者之间,它虽然不需要对受试者进行开颅手术,但仍需要通过类似心脏支架的微创手术实现脑机连接,多多少少受试者的身体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

目前无论是国内外,在BMI的接入技术上大部分研究团队都选择了对人体危害性最小的非侵入式,毕竟如果没病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就给身体做个风险未知的创伤手术。

至于非入侵式BMI,大部分设备在技术方面都是由三个模块组成:一个外部感觉刺激模块、一个传感接口和一个神经信号处理单元。在这三个模块中,传感接口是最为至关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检测大脑最外层——大脑皮层产生的电活动的重要部件。

对人类等动物而言,大脑皮层本身负责包括运动功能在内的更高级别处理工作。然而对依赖于视觉刺激的BMI来说,传感接口需要检测的脑电波信号主要来源于大脑最后面枕叶部分的视觉皮层,这里会接收和处理从眼睛发出的信息。通过可穿戴的传感器,BMI会将这部分脑电图(EEG)电极进行记录并转换成指令。

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非侵入式BMI,虽然安全度高,但信号采集的准确度却并不算好。一方面因为本身就隔了一层头皮,信号传输并不直接。另一方在于其依赖的生物传感器都存在一些固有缺陷。比如大部分团队使用的湿式传感器,它要依靠在头皮和头发上使用导电凝胶才能传输电信号,但也因为这种湿滑的接触,一旦穿戴传感器的人活动时,就有可能会导致传感器滑脱或移动,降低信号采集的准确度。

国外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解决方案

最近来自悉尼科技大学(UTS)的研究人员则通过开发出一种含有石墨烯的干式生物传感器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厚度的碳原子层,以六边形晶格状排列,厚度上它比人类头发细了1000倍,但在韧性上它则比钢材强了200倍。鉴于石墨烯的薄度和高导电性,它是制造干式生物传感器的绝佳材料。而且由于石墨烯在抗腐蚀和抗汗水效果方面也表现优秀,尤其适合作为头部外设传感器的应用材料。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将石墨烯与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制造出更为坚固的干式传感器。比如他们开发的新型干式传感器上面的石墨烯层厚度只有不到一纳米。该研究的通讯作者Francesca Iacopi表示道:“通过使用先进的石墨烯材料,结合硅,我们能够克服腐蚀、耐用性以及皮肤接触阻力等问题,开发出可穿戴的干式传感器。”

在材料应用之外,研究人员也试验了不同的传感器图案,包括正方形、六边形、柱形和圆点,并发现六边形图案的传感器的皮肤阻抗为最低。然后他们用BMI测试了这种新型传感器。他们将六边形图案的传感器放置在受试者头部后方的头皮上,以检测来自视觉皮层的脑电波。受试者戴上显示白色方块的现实增强(AR)眼镜,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方块上,就会产生脑电波,并被生物传感器接收,然后解码器会将该信号转换成指令。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Chin-Teng Lin解释说,他们的技术可以在两秒钟内发出至少九个指令,这意味着在两秒时间内,操作者可以通过新型BMI在九种指令中任选一种。在实验室外,澳大利亚陆军士兵也对石墨烯传感器BMI进行了现实世界的测试——用它来控制一只四条腿的机器狗。该设备可以支持机器人的免提控制,准确率高达94%。Iacopi表示:“这种免提、无声技术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之外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它的出现让诸如控制台、键盘、触摸屏和手势识别等传统控制界面变得多余。”

总的来说,石墨烯传感器让脑控机技术的发展迈向了最有希望的一步。如果未来能够成功走到量产应用,它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多多,比如脑控机能让残疾人操作轮椅或假肢更为方便从容,让开车、控制机器人变得更加简单,至于在先进制造业、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它自然也能发挥更广泛的效用。

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解决方案

2023 年 5 月 4 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取得成功。这个实验,是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做出的。他们在猴子颈静脉开了个小口,然后通过导管将传感器固定在了猴子运动皮层脑区血管壁上。这个手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极高,需要相当多的实操经验才能完成。所以这次实验的手术是由解放军总医院吴东东的专业医师团队操作完成的。

成功抵达猴子大脑的传感器是一个脑控机械臂的传感器,拥有了这个传感器的猴子,可以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把食物送到嘴边。其实,段峰教授团队 2022 年就已经在羊的身上完成了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试验。而这一次,重要的是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了。众所周知,猴子和我们人类都属于灵长类。在猴子身上能取得成功,距离在人体试验取得成功就不远了。

一位参与过研发和试验的人员表示,完成首例动物试验是突破性的进步,是从 0 到 1 的进步。但想实现在人身上的使用,还需要做到从 1 到 100 的过程,这也代表了这种方式的脑机接口仍然有很远的路要走。下一步,他们团队将继续优化电极设计,在更多的动物体内做相关的试验,看看长期植入是否可以依然安全可靠。更重要的还有如何对大脑传来的信号进行解读,也需要非常多的研究才能有进一步发展,这项技术如果真的代表着未来,距离它能够被真正地使用,可能还要 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次成就,可以说是脑机接口和介入式手术联姻的成果。一个领域遇到的问题,可能在另一个领域中早就有了解决方案。对于脑控术,你期待它很快成为现实吗?

文章来源: 科学有故事,天天汽车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传感器视界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