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剩、又同质化,光伏赛道终局站如何打?

光伏班 2023-06-01
2546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无论是在光伏领袖们的公开演讲、小范围交流,或是媒体的追问中,内卷、过剩都是高频词。一个极为典型的数据是,过去18年,国内厂商建设了380GW左右的全产业链光伏项目,而在最近18个月,又新建设了超过380GW的全产业链项目。上述数据反映了光伏供给侧的情况,从需求侧来看,虽然业内已经喊出了太瓦(1000GW)时代的口号,但去年全球新增规模是230GW,今年最多也只有400GW左右。

当下光伏行业的“内卷”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同质化。各家厂商的电池技术路线虽然侧重方向不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矩形产品纷纷被推向市场也是同质化的一个表现。

二是激烈的价格竞争。这并不局限于硅料等上游产业链,招标市场同样竞争激烈。通常的逻辑是,上游价格下降会传导至下游,不过,为了力挺组件价格,今年以来,多家头部组件厂商抛出了组件价格会逐步与上游价格脱钩的观点,试图将组件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

惨烈的光伏价格战开启,接下来必然会面临有的企业胜利,而有的企业失败。

“过剩”将很快体现出来

上海SNEC开的如火如荼,50万参观人数或许已经打破了SNEC的历史记录。除了因为疫情三年憋坏了企业们和职业经理人,热闹的展会确实展现出行业的热闹。

但展会的繁荣和热闹并不意味着行业一定有着光明的未来,相反,“过剩”很有可能很快体现出来,同质化产品的过剩产能很快会变成大量的企业出局。

2022年,光伏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吉瓦、318吉瓦、288.7吉瓦,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

而这是产量数据,中国光伏的实际产能要大的多。

“2021年之前,中国光伏产业用十几年的时间建设起大约380GW的全产业链。而就在SNEC举办的前18个月时间里,中国新增了380GW的全产业链。”

这是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在SNEC领袖对话环节给出的数字。

这个数字当然不一定准确,但我们或许可以大致以全国产能700GW来计算。到了2023年底,产能或许可以达到750~800GW。

那么需求有多少呢?

光伏行业2022年发展回顾与2023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计: 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保守预测为95GW,乐观预测为120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保守预测为280GW,乐观预测为330GW。

伍德麦肯锡的预测更保守: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110GW以上,全球新增装机250GW。

InfoLink预计2023年底硅料产能可达1,771,100吨/年,同比提升50%。换算成组件,已经超过了600GW。

似乎已经不需要再计算了。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数字计算、无论装机预测多么乐观、无论上下游产业链的限制有多少,巨大的产能过剩都已成定局。

比过剩更糟糕的是什么?是又过剩、又同质化。

在SNEC展会上,许多厂家用了眼花缭乱、精彩纷呈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产品。简单一些的就是把组件或者电池片、硅片、玻璃直挺挺的竖立在那里,写上功率、尺寸等数据。

花哨些的则会设置一个喷洒装置,模拟下雨天的环境,让组件在“雨水中”经历考验,显示出可靠性和耐用性。

很遗憾,这些内容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从产品的本质来说,几乎所有企业的所有产品都没有形成差异。

复盘历史,窥探此轮光伏战终局

所以说,按照目前光伏产能过剩,竞争过度的局面,接下来必然会面临有的企业胜利,而有的企业失败。

但光伏打价格战也不是第一次了,我们复盘下光伏成长史,尝试为胜利者找出活下来的规律。

先说一个当年响当当的龙头无锡尚德,风光无限的无锡尚德在2001年成立,然后2005年在纽交所上市,是当时国内光伏市值最大的公司。

当时正处于光伏大爆发的时代,2005-2010也就是刚上市的前5年,公司发展飞速。

但当时行业隐忧没有被尚德重视到,就是我国当时光伏市场原材料、技术和市场都严重依赖国外,基本产业链各个环节全要看欧美脸色。

回到现在,我们再看着各种新玩家纷纷入局硅料,似乎没提到过硅料生产壁垒问题。然而在2010年前,中国也是没有硅料生产的先进技术的,都是指望海外,正因如此,曾经硅料被外资炒到500美元/kg。

即便如此,中国光伏企业还都抢着买,即使这么高的成本企业早已亏损,但是因为恶性竞争,因为要搞死对手方,抢渠道,供应,最后自然就一起玩完。

其中自然就有尚德,当时尚德就是认为长期趋势没问题,与美国巨头MEMC约定以低于100美元/kg的价格锁了十年长单。

虽然当时也希望把技术国产化,但企业终究还是选择了赚快钱的短视行为,哪怕转过来的都是西方落后和高污染的硅料生产工艺,也要疯狂扩产。

在不懂先进技术、成本管控不行等壁垒匮乏下,中国生产出来的硅料成本很高,且除了硅料外,其他环节的技术基本都是引进国外,然后卖到国外。

随后,金融危机爆发跌价欧美“双反”,彻底击垮了当时的光伏业,因为本来就盲目扩张了,然后90%依赖海外的市场被阻断了,所以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大批大批企业倒闭,还有曾经签了十年高价硅料的尚德,大幅亏损。

对比现在,可以发现虽然现在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盲目扩张,似乎依旧能看到当年短视的影子,但今时早已不同往日了,因为我国光伏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了,不必再看海外脸色了,所以市场各方面的消纳能力没问题。

且2018年“531”之前的光伏行业都是靠补贴驱动的,而2019年后光伏市场从政策导向变成市场导向,开启平价时代,成为成长性非常高的赛道。

也就是说,新能源这块我国已经打通了,即使产能过剩,也不会再面临曾经那样惨烈的困局。

但即使行业不会复盘过去惨烈史,摊在个体身上仍然悲喜不同。

以尚德为例,当然尚德的失败肯定是有时代因素的,但就个体而言,比如尚德对局势判断的失误,盲目扩张,高负债率;且对多晶硅价格走势的误判,2006年签了高价长单,最终成为噩梦。

而在2006-2007年的另一端是隆基决定单晶路线的元年,可以说尚德和当时的隆基走的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最后的结果天壤之别。

从后视镜看,隆基比尚德高明的点在于,没有盲目染指硅料,而是走了一条孤独者的路,因为当时多晶硅是主流,坚持单晶的少数派自然是不被认可的。

简单复盘了下光伏龙头的兴衰,笔者认为,时代的不可抗力自然是巨大的,不可抵抗的。

但是从企业经营角度,也是有借鉴的因素:

第一、盲目扩产不可取,如果错误预判了趋势必然会面临亏损,甚至出清的结局;

第二、赚快钱的模式终究难以持久,因为不符合商业规律,基本盘硬实力储备不足,无法支持长期成长。

第三,光伏行业变化太快,隆基的成功其实主要是押对了单晶的路线,对应现在,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了技术路线的重要性,所以N型电池时代,TOPCon、HJT、钙钛矿八仙过海都各显神通,哪种技术究竟是终局,是十分考验企业家战略眼光和技术实力。

第四、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是能源互联时代,单一在光伏领域内卷是否还具备性价比?看隆基在布局氢能等各种路线可见龙头的战略思路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预判是否会真的变成未来的现实也很难说清。

简言之,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决策上的一步失败,最后可能满盘皆输。

文章来源: 见智研究Pro,光伏Time,光伏能源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光伏班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