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链企业集体外迁,是大势所趋还是另有隐情?中国制造要如何应对?

数码超人 2023-06-02
3217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苹果的两大代工大厂——富士康和和硕近日都对外表示,将把东南亚纳入其2023年的扩张计划,以缓解地缘政治和经济风险。除了在中国生产iPhone外,富士康和和硕现在还在印度生产苹果的部分型号手机。

苹果正在加速供应链全球化策略,而东南亚是苹果最看好的布局地。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制造的苹果产品份额会达到整体出货量的40-45%;泰国可能会成为MacBook的主要生产地;越南将成为AirPods等其他产品的替代制造基地。

1、A股果链上市公司密集在印度和越南安营扎寨

以越南为首的东南亚各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抢夺中国企业的生意。为了不被挤出苹果供应链,产业链上的中国供应商们闻风而动,在东南亚设厂投资,筑造新巢。

据苹果公布的历年200大供应商名单,2018年越南仅有15家,两年后就上升至21家。如今,越南的苹果工厂就达到了31家,聘请了16万工人。印度也是苹果CEO库克青睐的对象,在印苹果工厂由2018年的7家上升至9家,占比达到4.5%。虽然数量不多,但印度工厂承担了苹果核心产品iPhone系列的生产重任。

根据日经亚洲等媒体报道,2018年开始为躲避加征关税,苹果要求供应商将部分产能转出中国,2018年开始,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纬创、富士康相继在越南、印度准备产能,2019年纬创开始在印度生产iPhone老机型,在2020年,近三成Airpods产能迁入越南,2022年4月,鸿海印度钦奈工厂开始生产最新的iPhone 13系列,iPad、Mac、Watch等产能也相继迁入越南。

据市值观察,2021年共有21家果链企业在越南扎下23家工厂,其中,来自中国的公司数量最多,包括伯恩光学、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立讯精密、美盈森和裕同科技7家,占比三分之一。

华泰证券分析师沈晓峰2022年10月20日发布的研报指出,中国果链企业中,工业富联、立讯精密、闻泰科技、蓝思科技、歌尔股份、TCL科技、环旭电子和长盈精密等A股上市公司在越南设厂,工业富联、立讯精密、闻泰科技、TCL科技、欣旺达和长盈精密等A股上市公司在印度设厂,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和泰国部分公司亦有所布局。

分析人士指出,苹果产业链更像是一条利益链,在全球经济气候的变化下,向更有“钱景”的区域迁徙,攫取更高的利润。“果链”企业跨海越洋,在印度和越南安营扎寨。只不过,在利润分配上,站在微笑曲线顶端的苹果掌握着话语权,甚至决定权。

2、一场豪赌

现在的越南,为了活下来,大家都在抢订单、压价。如果苹果的订单减少乃至消失,供应商需要独自吞下苦果

果链向海外转移,这绝不是一个轻飘飘的决定,而是一场步步惊心的豪赌。

想要全球设厂、分散风险的是苹果,但实际的转移主体是供应商。

天秤的一头是诱人的苹果订单,另一头是真金白银的投资建厂、劳神费力的人员管理。工厂来去、产线多寡,都与苹果无关,它是台面上唯一确定的赢家。

来到越南,中国电子厂会有一种和世界被折叠的错觉。“规模不大的企业,老板说我在做富士康、做三星,都很正常。

由于越南供应链生态不成熟,许多转移来的小厂和国内的水平有差距,但富士康等大型企业会在当地扶持供应链,适当降低供应商的准入门槛。这些小厂的表面优势是快速响应、就近服务。

越南是一个复杂的小世界,它既是高度浓缩的,将巨头和小虾米们压缩在一起;又是极度膨胀的,带着欲望与渴求,但如同泡沫般脆弱。

苹果通常会同时扶持多家供应商,当多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供应商一齐外迁时,能吃下多少比例的订单是不明确的。

这意味着,当苹果的订单减少乃至消失,供应商需要独自吞下苦果。

三年前,苹果公司调整产品策略后,张珩所在的公司失去了它的核心零部件订单。越南工厂只得从零部件生产转型为代工企业,同时生产多家欧美、中国、韩国多国客户的多款产品。

张珩对此有深刻感悟:在越南有一个稳定的客户是不够的,客户和订单的多样性都要有保证。“消费电子行业像电风扇一样,转动速度很快,每个周期都很短。”

他认为,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靠山。“富士康、立讯精密在三星、LG面前还是个小公司。”前者带动的供应链量级在10亿元左右,而三星、LG带动的是30亿元、50亿元规模的公司。

韩资企业是紧密抱团的典范。以三星、LG为供应链链主,订单首先飞向韩国供应商,即便报价比中资企业贵2%-3%。但也不是完全不考虑中资企业,在订单量充裕或者中资企业价格优势大时,中资企业才有机会当上边缘合作伙伴。

身处其中的中资企业愈发步履维艰。闫磊发现,越南越来越“卷”了,很多客户对越南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认为越南经济落后、成本低廉,对待海外工厂的要求是“价格必须低于中国”。

全球终端厂商都在缩减订单、延期项目、清理库存的情况下,到越南的企业却在增多,僧多粥少。很多电子厂之所以没有倒闭,是还凭着最后一口气撑着,希望挺到市场回暖时,还有机会。

“为了活下来,大家都在抢订单、压价。”闫磊说,“盈利非常艰难,就算盈利也是微利,就是一点辛苦钱。”

“你以为很多公司愿意做苹果吗?不做苹果以后,我活得比做苹果还好。”张珩大声直言。

Ivan Lam发现,一些台湾比较成熟的厂商,已经对苹果祛魅、有意识地挑选利润更高的订单。但中国大陆的很多厂商仍在成长阶段,更倾向于忽略较高的运营费用,赚取微薄的利润。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越南现有的果链体系中,绝大多数都是缺乏技术壁垒的低端环节,价格战到最后可能是死路一条。

摩托车之战是所有电子厂老板熟知的故事。早年间越南的摩托车由中国品牌占领,但由于价格竞争,品质不断下降。越南的购买力上来后,日本摩托车迅速挤掉了中国的市场。如今在河内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是日本摩托车。

苹果在中国搭建供应链体系时,中国企业有主场优势,但到了越南,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海外建厂后,苹果必然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本土寻求替代的供应商,比如买下伟创印度工厂的塔塔集团。“这就像苹果给本土企业一个机会,让它们练练手。”一位富士康印度人士称。

塔塔集团是印度最大的财团,旗下100多家公司涉及七个领域:通信和信息技术、工程、材料、服务、能源、消费产品和化工产品。其在信息制造领域目前的竞争对手富士康、立讯精密,已属于相对高端的环节。“果链中很多低端的环节,它们是很容易进入的。”闫磊说。

这些年果链企业在越南缓慢培养出了一批本地的技术骨干,它们自己建厂、成为富士康供应商。这些本土供应商的经验有限,短期内不可能取代原有果链企业的地位。但谁也说不准未来。

“没有自主品牌,都是做代工,有品牌也是很低端的。所以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闫磊感慨。这是中国制造多年以来难解的顽疾。

3、中国制造如何应对

中国制造业“外移”,电子制造产业并非是第一例,早在2010年前后,以鞋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已逐渐转移至越南,随着中美摩擦加剧,电子产业成为了第二波转移的主角。

从鞋服产业的转移情况来看,“部分转移”并不等于“全部转移”,据阿迪达斯历年财报显示,虽然越南鞋类生产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但中国的鞋类产能仍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据业内人士表示,越南鞋类生产以普通运动鞋为主,中国则以高端跑鞋为主,两者并不冲突。

因此,类似的情况来到电子产业身上,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度担忧。一方面,海外转移的红利期早已进入末期。以越南为例,当下地价比5、6年前已经翻了一倍,交通便利、靠近港口区域的地价已经堪比国内,厂商外移所能获得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多了。

而像电子产业这种需要完善配套的产业,在越南未必能找到整个供应链的所有原材料和零件,这样企业就还得承担零件从中国运到海外的成本,对企业而言也是一大困扰。

另外,大多的中国“果链”与富士康的轻加工模式不同,它们走的是代工+重资产自制零件的模式,这意味着出海建厂对“果链”来说,要考虑的不仅是搬个工厂,还有技术人员、技术设备、生产标准化等问题,全面外移的难度必然更大。

最后,关键的还有当地政府的态度,正如郑州与富士康之间的关系,富士康带动了郑州的经济,郑州政府投桃报李,必然会在土地、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因此,“果链”工厂想要外移,也得在利益面前重新平衡考虑一番。

在苹果最新的财报中,库克提到“印度”的次数超过了20次,他对媒体表示,印度对苹果来说是关键之地,并强调印度即将成为主要市场和生产基地,在“印度之行”中库克也帮助多家中国供应链企业申请设立工厂的批文。

苹果的态度非常明确,而“果链”依赖苹果而生,它们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不走的话估计就会成为下一个“欧菲光”。

但外移的“果链”,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外移成本逐渐增大,企业们未必能实现苹果大幅削减成本的预期,届时企业成本降不下来,但销售价格却要打下来,两难的还是企业,因此,短期内电子产业全面外移的可能性并不大。

苹果或许也知道,外移会是一场漫长的阵痛,但当政治原则高于市场经济时,企业就未必能理性选择了。

所以,对中国果链企业来说,最核心的仍是技术,当技术足够强大的时候,企业就有机会效仿比亚迪,开始自身的转型之路,不要吊死在一棵“苹果树”上。

文章来源: 钛媒体,大势看财经,科创板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码超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