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垄断!直接降价80~90%,手术机器人市场,中国赶超成定局!

工业圈观察 2023-06-06
3725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天终于要变了。

一方面,独霸中国市场十余年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再孤军奋战,诸多国产手术机器人批量上市。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至少有15款手术机器人获批,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3款、骨科手术机器人10款、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2款。另一方面,国内手术机器人装机数量与机器人手术数量屡破新高,并保持高速增长。截至目前,微创机器人、天智航、思睿哲、精锋医疗、医达健康、键嘉医疗、华科精准、铸正机器人、和华瑞博等企业推出的手术机器人均已实现商业化装机。

其中,天智航已占据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主要份额,开展了超4万例机器人手术;微创机器人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与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多台中标,并开展了近两千例临床验证和医生培训手术;和华瑞博推出的和华机器人已完成1300余例全膝关节置换术:键嘉医疗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中标6家医院;精锋医疗2022年12月获批的MP1000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当月便实现第一笔销售;思睿哲与铸正机器人2022年获批的手术机器人产品也已顺利完成多台装机……

曾经2000万一台,咬着牙也要买

2014年,一款名为“达芬奇”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价格。这款机器人售价高达2000万,简直是机器人里的兰博基尼。即便是这么贵,我国依旧咬着牙购买了200多台,共计花费40亿,可以说是下血本了。要知道医院里最贵的设备核磁共振仪,也才1600多万,基本上算是顶配了。如今的达芬奇机器人居然要花费2000多万,还不带讲价的。

1999年,这款名叫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横空出世。它利用自己的机械臂,帮助外科手术医生格里芬完成了一次精密手术。而格里芬医生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依靠机器人做完手术的外科医生。这场手术过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始迎来了它的爆发期。

据了解,“达芬奇”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自问世起便备受关注。迄今已完成将近500万例手术。相比其他医疗设备,“达芬奇”具有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的特点。直到目前,以“达芬奇”中国市占率多达67.52%,而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市占率仅不到8%。正因如此,我国只能被迫接受国外的肆意涨价。据悉,“达芬奇”卖给别国只要150万美元,但卖给中国就要350万美元。除了价格昂贵,在使用方面也同样存在限制。根据“达芬奇”母公司直觉外科规定,机械臂只能使用10次,之后机器就会自动锁定,只有换上新的机械臂才能重启。

事实上,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在国内医疗领域并不鲜见。长期以来,我国核磁共振仪一直依赖海外进口,在这方面的支出仅次于石油、半导体;而在生命科技领域占据“芯片”地位的抗衰技术,同样被国外长期垄断。随着老龄化现象加剧,国内老龄市场持续扩容,但市面上美、日品牌大行其道,凭借技术壁垒高价收割我国市场。

只需538万,价格屠夫瞄上手术机器人

过去十余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一直被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也因为此,达芬奇几乎承担了手术机器人的前期市场教育工作。目前,临床上已经形成机器人辅助手术较传统手术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共识。同时,基于达芬奇的前期开拓,国内一大批临床医生已对手术机器人概念较为熟悉。这也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快速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以来,我国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及机器人开展手术的数量均保持高速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国内手术机器人厂商的增加,市场教育和宣传推广的覆盖面有所增长,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手术机器人的认识逐渐加强,临床对于开展微创和精准手术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使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渗透率加速提升。”华科精准表示。术锐机器人则从医生角度给出了解释: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发展迅猛,相关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现如今,国产手术机器人已经逐渐得到临床医生的肯定和认可,并在诸多培训中心的支持下,学习、应用机器人手术。

政策的加持也格外重要。今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鼓励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并加快和简化了创新医疗器械的审查和批准。其中,1月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3月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等政策都对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4月1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新版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配置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医院的要求从省级领先医院放宽到外科综合实力较强即可,配置门槛大大降低,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医院能够安装手术机器人。

除了市场持续扩容外,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是以往的一枝独秀,而是演变为群雄逐鹿。复星医药年报显示,2022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内装机量为55台,产品均价约2300万元。相较于2019-2021年的59台、54台、73台装机量,2022年达芬奇的销售增速开始放缓。与之相对的是,一批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且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经过量产、宣传推广、医生培训、医院招标等一系列环节后,终于实现商业化装机。

另外,国产品牌还掀起了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价格战。相较于2300万元一台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微创机器人等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在1400万-1700万元。更惊人的是,思睿哲还充当起了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价格屠夫”。思睿哲招股书显示,其腔镜手术机器人SR1000的出厂价格为350万元至900万元,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中标价格为538万元,约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均价的1/4。

随着配置证的放宽、价格战的打响,预计手术机器人将在三甲医院及三四线城市的三级医院实现更多装机,并真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而国产手术机器人或将在次过程中实现突破性发展。

中国市场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群雄逐鹿

曾经那些垄断的技术,目前正在被我们逐渐突破,研发核磁共振设备,更是把价格降低95%以上。过去全世界的核磁共振设备的制造和销售,主要被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和荷兰飞利浦这三家所垄断,并且他们还成了一个价格联盟,就是要统一价格,大家都卖3000美元。不仅如此,售后服务费也贵的离谱,每个月的照例维保费用要1.5万美元,如果遇上机器故障了,那么重启一次要收费10万美元。

而我们国家在数十年前就着手准备自研,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要突破这道垄断防线,研发出了3.0T核磁共振仪,这是一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核磁共振设备,而且成本做到了只要每台290万元,相比于欧美的2.1亿元价格,降低了90%以上,欧美看到这项技术被突破,也是准备要掀桌子了,以后的中国市场不再是一家独大了。

而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因为它属于非常精密的机械,一直被欧美和日本所垄断,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进口了200多台达芬奇机器人,也就说花了至少20亿美元。一直依赖于进口不是一回事,加上现代医学对于手术机器人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我们也早早启动了手术机器人自研计划,避免后续被人卡脖子。天津大学的王树新教授带领团队研究攻关,终于研发出了国内首款手术机器人——妙手机器人,如今已经升级到了妙手S。

这套妙手机器人系统拥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了60多项发明专利,一举打破了达芬奇机器人的绝对垄断地位,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出口到了欧盟和美国,让欧美着实没想到。尽管跟进口机器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后续发展会更加快速。同达芬奇机器人一场切除手术6万元相比,妙手机器人的费用只要3.3万元,仅比普通外科手术贵了3000元,费用下降了95%,这无疑是造福了人民。

国内手术机器人,“弯道超车”可期

从发展路径来看,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也走了直觉医疗的相似路径,威高骨科、精锋医疗、微创医疗机器人和思哲睿等公司都是先通过高校承担国家科研攻关高端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项目,建立起自主知识产权后进行商业开发或直接创业。就当下所拥有的技术专利而言,国内企业还在努力追赶阶段。根据企业招股说明书,精锋医疗批准和正在申请的专利超过了430项,思哲睿拥有160项有效专利,微创医疗机器人在中国境内共持有102项专利。

虽然当下直觉医疗垄断地位明显,但国内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犹存。例如,目前直觉医疗在中国出售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其在2014年商用第四代产品。虽然公司大的平台近10年没有变化,但是产品更加细分,2017年发布Da Vinci X增加了声音系统、激光引导以及更加轻便。2018年商用的单孔(Da Vinci SP)手术机器人虽然仍然依托第四代平台,但是只需要开一个几厘米的切口进行手术,以往手术机器人通常需要四个切口进入人体,这是腹腔手术机器人具有历史意义的产品。截至2022年底,其在全球已经销售了121台单孔手术机器人,但是直觉医疗可能处于商业机密等原因,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商用单孔手术机器人。

国内企业的研发其实与直觉医疗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目前国内有精锋医疗、术锐机器人和微创机器人已经开发出单孔手术机器人并且进入国家药监局快速审查程序,这三家企业很可能会先于直觉医疗在国内获得商用批准,形成多空、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互补优势,从而在国内市场技术上超越直观医疗。

此外,虽然直觉医疗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手术时给外科医生带来了难以置信的精确度,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缺陷,例如,缺少触觉。国内厂商可以另辟蹊径,采用气压传动代替二十多年没有变化的电动机,用气压让医生感受到细微的纹理,更好的触觉反馈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这样会使手术机器人更轻,部件更少,提高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其次需要适应视角变化,外科医生通过屏幕观察和传统手术角度不同,国内厂商可以改进,观察更方便灵活。

另外,科学家根据医疗机器人自动化程度分为6级,从无自主权完全依赖医生控制到不需要人类干预完全自主的机器人外科医生,手术机器人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减轻医生负担的方向上发展。如果根据这一分类方法,达芬奇机器人还停留在最初阶段,操纵基于传统的主从控制方式。因此,国内手术机器人“弯道超车”可期。

文章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不在特别,北辰品谈,科普启示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工业圈观察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