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全面打响?光伏产能过剩引忧显现

光伏探所 2023-06-06
2604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思考今年的光伏市场,有几个互相矛盾的指标:一方面,1-4月我国光伏产品产量猛增,光伏装机猛增,产能更猛增;另一方面,1-4月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保持一定增幅,但4月份当月出口额环比却陡降14.4%。 新增产量、新增装机、海关出口,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又反映着一种什么样的市场趋势呢?

一、价格战信号

史上最火爆的SNEC2023上海光伏展刚刚落幕,光伏“价格战”的枪声似乎就已打响。

5月29日,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宣布下调单晶硅片价格。其中:166mm硅片:由5.44元/片跌至3.81元/片,跌幅30%;182mm硅片:由6.3元/片跌至4.36元/片,跌幅30.8%。

以182mm硅片为例,隆基绿能最新调整后的价格,比另一家硅片巨头TCL中环此前的5元/片报价还要低12.8%。

如此大幅度的降价在历年的硅片价格调整中并不多见。此番硅片大降价的直接原因是硅料价格大幅下探。

5月24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的硅料价格显示,当周国内N型料价格区间在13.5万元/吨-14.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3.54万元/吨;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2.5万元/吨-13.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2.8万元/吨。

此前,硅业分会于4月26日公布多晶硅致密料报价为18万元/吨,相比之下最新的报价大幅下跌超过5万元/吨。相对应的是,182mm硅片的成本下降了约0.95元/片。

不过,据业内人士称,硅料实际成交价格已跌至约10万元/吨左右,不久的将来甚至可能会很快跌入7-8万元/吨的价格区间。

此次隆基硅片价格大幅下调或许释放了一个产业信号,这次调价的深层次产业逻辑实际上是光伏产业进入到了产能过剩时代。

SNEC期间,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曾公开表示,最近两年来,光伏行业产能规模急剧扩张,产能过剩和潜在的价格战成为业内担忧的问题。

据他预测,犹如2012-2014年光伏行业大洗牌一样,今后2-3年行业内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有业内人士甚至称,过去18年国内企业建设了380GW左右的全产业链项目,而在最近的18个月里,行业又新建了超过380GW的全产业链项目。

此前两年,由于硅料价格暴涨,堪比中东的超过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上游领域。随着新增硅料产能持续放量,硅料过剩必将会快速加剧。

据「智汇光伏」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预期全行业的硅料库存超过10万吨(折合约38GW硅片);5月份单月产量已超过11万吨,加上进口量超过12万吨(折合约48GW硅片)。

今年下半年,硅料市场单月国内产量、海外进口量合计将迅速攀升至13万吨以上。这将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年底预期跌至硅料成本价。

随着硅片价格大幅下调,下游组件价格也将相应下调。

5月29日,国家能源集团湖南电力有限公司2023年光伏组件设备采购开标,项目共采购916MW的210mm双面双玻p型组件,两个标段的最低开标价均低于1.5元/W。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组件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白热化,“价格战”的惨烈程度更是要远甚于其它细分领域。

二、" 内忧外患 " 的忧虑

行业的花团锦簇之下,焦虑如春天的野草般在一点点滋长。

钟宝申给出的一组产能数据,足以说明目前中国光伏扩产之势有多猛:2021 年之前,中国光伏用十几年的时间建设起大约 380GW 的全产业链产能;但就在 SNEC 举办前的 18 个月里,全产业链的新增规模就达到了 380GW。

短短 18 个月,完成了过去十几年的产能建设,这放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是一个令人警惕的消息,虽然新扩建的产能,都是以先进产能的面貌出现:

代表新型高效的光伏技术路线—— N 型电池,进入快速的产能扩张期。截至 2023 年 4 月,TOPCon 产能已落地 67GW,规划待建产能 409GW;而另一新型高效电池路线 HJT 已落地产能 10GW,规划待建产能高达 180GW。

快速扩张的产能,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低价竞争愈发突出,产业链价格雪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根据行业公开信息,从四月初至今,央国企集采的中标及候选价格在持续走低。4 月 21 日,中煤能源 2023 年度第一批光伏组件框架开标,共有 29 家企业参与投标,有一家企业以 1.645 元 /W 的价格创下 N 型组件报价的低价记录。

钟宝申透露,近期光伏行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开发商招标时给出第三方价格,同时设定 " 当第三方价格变化,订单价格随之变化的规则,随之而来的是投标价格普遍比第三方价格低 1 毛。

" 这意味着什么?所有人的价格都要比平均价低 1 毛,中标之后要么是巨额亏损,要么是无法兑现,这样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钟宝申充满焦虑的说道。

如果说产能持续扩张带来的是 " 内忧 ",那么欧美产业链保护政策的持续推出,则是中国光伏面临的 " 外患 "。

目前,中国在硅料、硅片、光伏电池和组件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上,产能都稳居全球第一。任何一个产业过于集中在某个国家手中,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他国对于供应链安全的焦虑,欧美对中国光伏施加政策和技术上的限制不可避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缓解通胀法案》和欧盟的《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都在力推新能源产业链的本土化。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就计划斥资 3690 亿美元用于能源和气候领域,包括对清洁电力和储能行业提供税收抵免(ITC),并为各州和公共设施提供 400 亿美元的补贴和贷款。

ITC 是美国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ITC 助力下,美国 2021 年实现光伏装机 26.9GW,同比增长 40%,位列全球第二;美国累计光伏装机 123GW,仅次于中国、欧盟市场。

同时,在光伏应用技术上,欧美国家也在想尽办法实现对中国的 " 弯道超车 "。比如,美国能源部成立 " 碲化镉发展联盟 "、欧洲重启 " 太阳能光伏创新平台 "、日本和俄罗斯企业在加速发展钙钛矿技术等等,均表现出超越中国光伏的想法。

正因为如此,十一科技董事长赵振元担心,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将很难保得住欧美市场。" 新能源现在的门槛并不高,我们在基础研究上缺乏动力。一旦欧美在技术上形成突破,我们就会陷入被动。"

" 对中国光伏行业来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尤为注意。"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亦表示," 一个是国际上的不平衡,全球产能有 80% 左右在中国;一个是国内的不平衡,产能扩张的速度太快了。光伏行业是充满前景的行业,却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三、如何剩者为王?

总之,产能过剩是真的,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也存在,一窝蜂大干光伏的场面光伏人们也正在经历,而跨界而来的竞争对手有的还很强大,这都是事实。

保持良好心态,就不会”精神内耗“。

但凡高增长的行业,哪一个不是这样?任何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都是优胜劣汰。特别是在这个从p型全面向n型迈进的时期,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只不过这个更新迭代的速度,因为入局者众,比过往任何一个周期都来得更迅捷、更猛烈而已。

行业在大发展,格局尚未定型。赶碳号以前曾多次假设,2023年或将成为光伏企业的一道分水岭,头部企业间将经历一场大洗牌,但并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短兵相接,我们先不论道,不谈企业家精神、文化价值观,只谈术——光伏企业安身立命之术。无非是战略、组织、人才,再表层一步,是对内的管理(组织),是对外的经营(业务),再到表层一步,无非就是产品、市场和客户。

战略不犯错,业务不犯错,产品不犯错,就能剩者为王。

文章来源: ​华夏能源网,能源新闻网,赶碳号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光伏探所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