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新专利:全新“刷掌支付”来了!它背后有哪些黑科技?靠谱吗?

IOT感应者 2023-06-28
2925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刷掌支付是一种无需使用实体支付工具(如信用卡、手机等)而直接使用手掌进行支付的技术。它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通过扫描用户的手掌纹理和血管图像进行身份验证和支付确认。

企查猫显示,6月27日,支付宝申请的“基于手掌的支付处理方法及装置”专利公布。

专利摘要显示,一种基于手掌的支付处理方法包括:在获取到用户通过手掌支付渠道进行自助订单支付的支付核身请求后,根据用户终端调用后置摄像头采集的手掌图像的手掌类型在用户的基准手掌图像中确定目标手掌图像,并基于手掌图像和目标手掌图像对用户进行支付核身。说明书显示,上述用户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基于VR进行信息交互的设备、车载终端等。

简单理解,该专利是通过手机来开通刷掌支付,账户绑定与手掌生物信息获取都是通过用户的手机完成。目前微信刷掌支付是账户绑定需要用户手机扫码完成,但用户的手掌生物信息,则通过线下机具获取。

巨头纷纷布局刷掌支付

相比来说,使用专业机具进行刷掌支付开通,获取的信息更加精准,但对于用户来说,可能没那么方便;而支付宝该专利,能够让用户使用自己的手机开通刷掌支付,无疑提升了刷掌支付开通的便利性,但能否保证手掌信息的精准度,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用手机刷掌,支付宝过去也尝试过。2015年,支付宝在一次展会上,展示了使用手机进行掌纹支付。用户只要将掌纹录入手机,捆绑支付宝账号,将来到超市,对着镜头读取掌纹就可以支付了。不过,彼时这仅仅是概念产品,并没有大规模商用。时过境迁,随着微信支付强力加注刷掌支付,支付宝刷掌支付在今年也有了新的动向。

今年年初,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布了多个刷掌支付专利,包括“掌纹识别设备”“掌纹识别装置”“生物特征识别设备”“收银设备”等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相关专利都与掌纹识别有关,专利的申请时间为2022年10月17日,而公布时间为2023年1月到2月。今年2月底,媒体曾报道,支付宝正在研发“掌纹支付”功能,该项目从去年开始加速了研发进程,或将成为未来支付宝的一种全新支付方式。目前支付宝除了内部研发掌纹支付功能外,还预研了多个掌纹支付原型设备,用于线下支付场景。

微信支付方面,其刷掌支付商用步伐也正在加快。2021年8月,在腾讯微创新奖202107期评选中,腾讯优图、微信支付联合推出了微信刷掌支付方案;2021年12月,腾讯获得“扫描设备和支付设备”专利授权;2022年8月,腾讯注册多个刷掌支付相关商标;2022年10月,腾讯财付通上线“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部分线下门店已经开始测试该新支付方式。2023年5月,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正式上线微信刷掌乘车服务。该月底,微信支付、腾讯微卡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创新试点的“校园一掌通”服务正式上线,微信刷掌支付商用进一步加速。

刷掌支付在海外有也巨头拥趸,那就是亚马逊。2020年9月,亚马逊便发布了手掌掌纹识别技术Amazon One,该技术最初应用于实体零售店的缴费环节,实现刷”手“结账。2022年8月,亚马逊宣布,Amazon One正扩展至加利福尼亚州的65个全食超市。并且将在洛杉矶、橙县、萨克拉门托、旧金山湾区和圣克鲁兹等地的商店上线。今年5月,亚马逊宣布,将在其掌纹支付Amazon One中新增年龄验证功能,以便年满21周岁的用户购买酒精类饮品。

刷掌支付背后的黑科技

掌纹怎么被识别?从技术原理来看,掌纹识别的核心逻辑和人脸识别以及指纹识别一样,都是利用人体某方面的唯一性。人的面容无论看起来多么相似,但总会在结构上有细微差别。掌纹也是一样,人的掌纹是由万千纹线随机排列组合而成,这构成了掌纹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掌纹识别技术先利用图像传感器对手掌纹路进行采集,再根据算法进行图像的预处理,提取掌纹的特征,然后建立掌纹数据库。当用户在刷掌纹的时候,会将当下的掌纹与数据库的掌纹进行数据比对,从而实现精准识别。腾讯为了保证掌纹支付的足够安全,还添加了掌静脉识别,以达到安全性的双重保障。

从具体技术细节来看,构成掌纹识别产品的核心是AI算法和感知芯片。目前这两项技术在国内均已成熟。在AI算法上,国内的两大科技巨头早已布局,腾讯优图实验室在去年8月就联合合肥工大、上海交大等高校提出通过几何模型合成数据,来预训练掌纹识别模型,阿里的支付宝技术团队也在去年进行掌纹支付算法的研发。从结果来看,腾讯率先一步实现技术落地。

从感知芯片来看,无论是掌纹识别,还是指纹识别或者人脸识别,其所需的最核心传感器是CIS芯片,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在该领域布局多年。

所谓CIS全称为CMOS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将光学影像转换为电子信号的设备,简单理解为这款芯片通过拍照将图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在人体生物特征识别中,CIS芯片的核心作用就是给指纹、人脸或者掌纹进行“画像”,只不过针对不同的识别方式,画像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对于掌纹识别来说,因为它属于非接触式识别,为了保障识别的准确性,需要一些“黑科技”来达到最理想的识别效果。从芯片数量上来说,掌纹识别需要至少1~2颗CIS芯片,来获取手掌的3D信息,而从芯片的类别来看,卷帘式快门CIS很难满足高速、准确的识别要求,需要用到全局快门的CIS芯片。目前支付级别主要采用单颗130万像素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结构光的方案来使用的,可以获取高精度的人脸3D信息。

数据安全监管仍需关注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并被应用,势必会引起行业格局重塑。掌纹识别的出现,也会让整个生物特征识别市场的格局发生改变。考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能否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有两个核心原则,第一条是足够安全,第二条则是足够便利。

安全性是生物特征识别的底线,无论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还是如今的掌纹识别,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保证不被破解盗用,而便利性关乎用户的使用体验,使用不方便导致用户体验差,那么该技术则无法跨越鸿沟,进入早期大众市场,进一步无法达到规模优势,最终只会沦为小众市场。首先从技术的安全性来看,指纹识别、掌纹识别和人脸识别都已经达到了支付级,但人脸识别相对于其它两者来说有一个天然缺陷,人脸是天然暴露在外,隐匿性太低,因此很容易被盗取人脸信息,用户会有这一层担心,这也是腾讯此前大力推广人脸支付不成功转而研究掌纹支付的核心原因。

在便捷性上,指纹识别因为需要接触才能识别,所以稍逊一筹,目前最大的应用场景还是安卓手机,另一方面,指纹识别在流行病高发期间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人脸识别和掌纹识别这种非接触式识别会十分方便,但需要说明的是,人脸识别太过于迅捷,没有留给用户足够考虑的时间,笔者曾在支付宝人脸识别付款过程中,发现被默认开通蚂蚁花呗,但脸贴上去之时已悔之晚矣。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市场一片向好,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及潜藏隐患仍不容忽视。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2021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的报告》显示,95.7%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扫描或出示条码完成支付,20.2%的用户不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由此可见,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日趋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使用掌纹的应用场景并不多,在人脸识别、指纹、身份证芯片之后,才会有掌纹验证的需求。此外,掌纹是一种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在数据管理层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企业在推进相关应用时,应充分考量并评估自身是否有能力保障生物特征的信息安全。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表示,从安全性角度来看,现在的人脸图像识别技术都是很浅层次的,造假成本较低,很容易出现盗刷、误判。相比于刷脸,掌纹支付安全性较高,这也是众多移动支付巨头都在积极布局掌纹支付的原因所在。

针对隐私泄露问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要从整体上建立数据安全的法治框架,并严格监管数据的存储和使用。同时,企业要在内部设立数据信息安全保护的体制机制,建立数据信息内控制度,以体系化方式保护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

文章来源: 电子发烧友,中国小康网,前瞻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IOT感应者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