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下半年加速洗牌,腰部品牌被迫加入“内卷”

瓷界 2023-07-03
2766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2023年,陶瓷行业的市场淘汰赛仍在继续。

01

下半年加速洗牌

今年4月份之前,市场一直在修复性恢复中,但到了5月份寒意又至,6月份更加变冷。有估计称,这个月全行业断崖式下滑平均20-30%,还有不少业绩腰斩。

第一季度高安、夹江等产区开窑率正常,晋江继续保持稳定,但进入6月份,高安、夹江等北边产区相继传出停窑,而佛山开窑率今年一直没有高于去年疫情同期。

与全球、中国经济大环境预期普遍悲观一样,接下来的七、八月份将加速洗牌,很多不上不下的腰部品牌在劫难逃。

有一个消息是,前五个月“5+2”中的前5个一线品牌中多数业绩都还不错,有两三个保持两位数增长。这当然是降维打击的成效。过去半年头部品牌发动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令下面的品牌苦不堪言。

比如,有传言说头部大牌900×1800mm已经降到了198元/片。而750×1500mm促销价则降到了88元/片。

今年,头部品牌降维打击影响的不单是腰部品牌,专业品牌乃至小而美品牌也正在“遭殃”。比如,亚光质感素色类产品,头部品牌一发力,直接将价格拉垮,把这条赛道的水搅浑。

所以,今年专业品牌日子也很不好过。原因就是产品还没有深度差异化,包括品牌独立调性也还没有真正塑造起来,故而被迫卷入价格战。

02

被夹击的腰部品牌

今年专业品牌能保持业绩稳定甚至增长的,多是品牌化运营的长期主义者。他们品牌定位意志坚定,只选对的合作伙伴,不贪大就快,更不会因为短期利益随便降价,透支品牌资产。

这些年,肆意攻击腰部品牌的还有一些区域头部品牌(企业)。这些品牌首先有覆盖周边500-800公里的物流成本优势;其次是“低价格+高周转+规模化”模式,使其产品在仓库里的时间很短(有些只有5-15天),拥有绝对的仓储成本优势;再次,大窑且专线生产,产生集约化效应,使产品拥有极致性价比,随时可以应对针对刚需市场任何企业发动的价格战。

不过,由于市场定位差异,全国性龙头品牌与区域龙头品牌(企业)的交集目前并不多。但长远来看,随着一线头部品牌渠道下沉和区域龙头品牌渠道的上移,二者正面交锋是迟早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全国性龙头品牌产能均衡布局全国,这使得区域龙头品牌(企业)在物流上没有优势,加之它们也没有品牌和渠道优势,故此只能在生产端持续内卷。

03

疯狂扩产

比如,六月份消息说,高安产区的瑞阳陶瓷集团目前正在对瑞源基地1、2号抛光砖生产线进行升级、改建,到9月份完成后单线设计日产能4.5万㎡,主要生产400×800mm中板、800×800mm抛釉砖。

而10月份之后,瑞源基地的另外2条抛光砖线也拆建,规划建2条单线日产超4.5万㎡的新改线。

泛高安产区另外两家头部企业华硕控股、罗斯福陶瓷集团正在将原有的瓷片线改扩建为中板、抛釉砖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日产能均接近5万㎡。

再比如,湖北杭瑞拟在甘肃金杭瑞投资6亿,第一期投2亿元建2条生产线,第二期投4亿再建2条生产线。产品规格涵盖600×600mm、400×800mm、800×800mm、600×1200mm、750×1500mm、900×1800mm等。

甘肃金杭瑞规划建设中的第3、4条生产线,日产量5万㎡-7万㎡,4条线总日产能预计将达到16万㎡。加上湖北总部生产基地,杭瑞陶瓷集团年产能预计近1亿㎡。

在佛山外的部分产区,一方面是区域龙头们产能继续扩张,以技术升级版的大线专业化生产;另一方面是价格战风起云涌,出厂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而在竞争倒逼之下,800mm的广东砖目前跌破16元/片,以致低于不少泛高安产区同类瓷砖价格。

此前,湖南、湖北产区的800规格抛釉早已进入13元/片新时代。

04

租租租、买买买成为洗牌期常态

今年年初,江西国美陶瓷耗费1.29亿元全资并购广东籍陶企威臣陶瓷,并改名为江西大福象陶瓷有限公司。此次并购,为国美陶瓷增加了2条生产线的产能。

无独有偶,位于江西鹰潭的莫奈陶瓷也于年初被征钰陶瓷租购。征钰陶瓷全面接管后,对原有的2条生产线进行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日产能超6万㎡

近日,安徽庆松陶瓷与晨曦陶瓷达成战略合作,正式承租晨曦陶瓷相关厂房、生产线设备。全盘接手晨曦陶瓷后,庆松陶瓷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单线日产能可达5万㎡。

说到瓷砖生产线,业内还有一个“超级买手”,那就是被称为中国瓷砖增长王的大角鹿瓷砖。过去几年间,大角鹿瓷砖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持续对广东产区的陶瓷厂进行并购扩张,目前已坐拥7大生产基地,17条生产线。

对于大部分经营不善的陶企来说,顶着成本压力继续开窑生产,可能会亏得血本无归;转手或租赁出去,可以回笼部分资金,有利于及时止损。

对于那些发展势头迅猛的陶企来说,拿地投建新生产基地需要面临重重审批,费心、费力还费钱;租购一些现成的生产线进行改造,能更快提升自有的产能。

“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洗牌期的常态。对照品牌集中度较高的家电行业,中陶君大胆预测一波,陶瓷行业的“巨鳄”不日将浮出水面。

05

“自杀式”攻击

除了上述华中产区主导的产线扩张,事实上,福建漳州和安徽芜湖也曝出超级产线的新闻。

其中,漳州是一条日产超7万㎡的大号瓷砖新线。安徽芜湖庆松陶瓷接盘安徽晨曦陶瓷后,技改升级后的单线日产能达5万㎡。

但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超级大产线意味着低温快烧。一条日产7.5万㎡新线24小时不停地生产,每㎡瓷砖占的烧成时间仅为约14分钟。

大产能=低品质=低价格,这个连续不等式,用于描述当今中低端陶瓷刚需市场的竞争态势,华夏君觉得并无不妥。

但对于那些习惯于用大线+低价解决问题的区域龙头企业而言,这条路也是一条不归路。

而对整个行业而言,其结果就是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而且,在当下特殊的市场过渡期、混战期,其存在也具有某种“暂时的合理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今年农村自建房增速很快,建材需求量增加。因为城市经济不景气,返回乡下老家的人增多;

二是终端门店品牌经营成本高,寻致仓储式+大批发模式回暖,而各产区性价比高的产品是这一渠道的主力;

三是新媒体时代,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出现使信息日益透明,即便小镇(农村)刚需市场,其需求也紧跟时尚,这就倒逼产区品牌(企业)加快新品推出一一而此项的前提是工厂技改或直接上新线;

四是整装开始下沉到三四线城市(镇),而附近产区的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供应链适合这个渠道;

五是通过制造端的规模效应,降低产品售价,满足预算不断削减的工程、地产等项目需求,永远是最管用的竞争利器之一。

最后总结几句。目前是穿越经济周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危机关头不想被甩出局,很多企业要承担亏本经营一一其逻辑是,会亏、有本钱亏的将成为最后的“剩者”。

而那些逆势技改、扩建和新建生产线的区域龙头品牌(企业),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它们是一种“自杀式”的极致玩法,因为它们期望在这个迫不得已的扩张过程中,将对手彻底挤下台桌。

06

未来两三年,预计会淘汰接近一半的企业

2023年,从市场大环境来看,产业导向在变,产业导向在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阶段,加强进口替代,倒逼制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

他表示,“淘汰落后产能”说了很多年,年年都喊“狼来了”。但以前的退出很多是属于“冬眠”,经营环境不好就蛰伏起来,停工一段时间,市场复苏了又重新开始。从去年开始,陶瓷行业退出的企业,其实很难再复产。不少企业已经处在“准退出”状态,未来两三年预计会淘汰接近一半的企业,淘汰的产能基本就不会再回来了。

从整体趋势来看,双碳政策、环保导向是不会变的,这对于整个陶瓷行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其实是有利的。随着门槛提高、大批企业退出,市场会形成新的供需平衡。

文章来源: 陶城报, 华夏陶瓷网,中国陶瓷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瓷界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