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AR眼镜市场受阻,但AR应用仍在增加,中国产业应打通两大困境

聊聊科技事 2023-07-07
2391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众所周知,AR曾“承诺”过一些相当大的事情,例如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彻底颠覆。通过在现实世界之上叠加虚拟世界,大众彼此之前的沟通、交互、信息获取、乃至是对世界的观察方式都将变得拥有无限可能。

但问题是AR并没有如预期一样满足人们的期待。虽然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玩过AR滤镜,也玩过《Pokemon Go!》,但是我们不能真正说它已经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少目前是绝对没有的。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AR技术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普及的原因之一就是硬件方面的支持不够。你认识多少人长戴智能眼镜呢?但尽管如此,AR的应用仍然在逐渐增加,根据此前的预测,全球AR/VR智能眼镜市场预计在2023年至2027年期间将增长72.97亿美元。

随着类似元宇宙和5G等炙手可热的新领域的出现,AR的繁荣只是时间问题。

增强现实的当前状态

虽然AR眼镜尚未完全普及,但在许多领域中,AR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的应用场景通常采用HUD(Head-up Displays)的形式,即透明显示屏,可以显示数据而不会分散注意力,有点像带有便笺的窗户。不同的是,这些便笺上的内容是可以随着环境变化和适应变化的数据。

HUD最初是为军用航空而开发的。就在今年,美国军方推出了一个价值220亿美元的计划,开发了名为综合视觉增强系统(IVAS)的混合现实战斗护目镜。这种新型护目镜可以让作战士兵实时看到和分享数据,如地图或敌军位置。

但现在HUD也被用于其他领域,如智能汽车和商用飞机。特别是对于汽车,HUD被视为推动驾驶员体验进入未来的下一步,因为它可以在驾驶员的挡风玻璃上显示关键信息,如导航方向,而不会让驾驶员的目光离开道路。这种类型的增强现实HUD已经被汽车制造商采用,比如起亚汽车,在起亚EV6、起亚Niro等车型上已经应用了HUD。

在各行业中正在推广的另一种增强现实的形式是辅助现实(Assisted Reality),它与增强现实类似,数据显示在用户环境上的屏幕上,但它的沉浸感较低。RealWear是一家开发辅助现实可穿戴设备(如头显)的公司,为医疗保健、能源、制造业、汽车等领域的一线专业人员提供服务。

RealWear的EMEA副总裁Jon Arnold告诉TNW,目前XR(即扩展现实,包括增强现实和辅助现实在内)的应用案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安全领域。

他说:“辅助现实的目标是让用户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注意力和情境意识,并且确保用户能够直接通过视线与真实世界接触。”

Arnold举了RealWear头戴式设备在制造环境中的使用案例——这些设备基本用于远程支持工程师。

Arnold解释说:“这些可穿戴设备能够让一个身处极度艰苦,并且可能处在危险环境中的本地工程师(在大雨天、高处或海上)能够实时将数据远程发给身处别地的专家,哪怕是在世界的另一边。然后,远程专家可以通过工人的视角清晰地看到问题,帮助确定和诊断问题,并帮助他们实时安全地进行修复。”

价格是抑制大众喜欢程度的重要因素

“木头姐”凯西·伍德领导的方舟投资管理公司大胆断言,目前的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设备,包括苹果和Meta等科技巨头的产品,尚未能达到吸引普通大众采用的程度。

本周早些时候,方舟通过一个名为“头脑风暴”的视频系列分享了他们内部讨论的花絮,该公司分析师尼克·格罗斯(Nick Grous)和山姆·科鲁斯(Sam Korus)谈到了几个话题,其中一个是苹果2023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他们特别谈到了这家科技巨头在沉寂至少五年之后发布的主要硬件产品——Vision Pro增强显示头显。

在视频中,格罗斯承认苹果的头显“惊艳”了许多评论家,该设备本身有很多硬件和技术,但他也指出,近3500美元的高昂价格可能会让它处于劣势。

格罗斯进一步表示,他在公司内部打了一个赌,苹果Vision Pro在第一年的销量将不到100万台,而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价格。他说,购买这款产品的开发者可能会多于消费者。

在谈到人们是否真的想要购买这些头显时——这个问题比消费者是否愿意支付3500美元更重要,格罗斯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重要的是要了解“VR是否准备好了?”

他说:“我认为,在消费者每天固定佩戴这些设备一定时间之前,这个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目前还没有一款设备已经准备就绪,可以推向大众。”

B端产品AR增值属性强于C端优先落地,C端市场逐渐崛起

AR下游应用场景主要分为消费级应用市场(To C)和企业级应用市场(To B),目前C端场景主要涉及娱乐属性的观影、游戏场景,及偏工具属性的信息提醒和办公场景,其中观影场景发展速度最快,已有多款量产产品流入市场。B端场景主要涉及工业、教育、军事、安防、培训等场景,其中工业和培训场景已有较多成熟案例落地,其余场景仍在不断拓展阶段。艾瑞认为,目前AR市场不断加速推进经由容错高且价格敏感程度较低的B端市场验证、逐步向C端发展的进程,C端市场正逐渐崛起;但由于AR技术仍不成熟、C端已有应用场景非刚需且替代方案成熟,短期内或将面临商业变现增长乏力问题。长期来看,随着技术不断迭代,B端场景将愈发走向专业化,C端场景或将进一步细分,AR市场的快速增长和规模上量仍将依赖于C端市场的推动与爆发。

中国AR产业困局

1、技术积累

短期内较难实现突破性进展,AR技术整体驱动力不足

梳理AR核心技术发展情况可发现,目前整体技术尚不成熟,单一环节的提升难以撬动全行业的攀升。

短期内(3-5年)可商业化落地的技术尽管已实现较大飞跃,但相较于主要落地场景的已有成熟方案来说经济效益仍然很低。长期来看(5年后),尽管各关键技术的发展路径相对明确,但技术成熟的时间节点较远且阶段变现能力弱。

AR行业的技术驱动不足,一方面,诸如微软、苹果等企业因技术成长时间较长开始放缓对光学显示企业的投资;下游应用场景有待挖掘,但部分场景不存在刚需,行业整体外部挤压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国内头部企业处于较为谨慎的持续观望态势中,虽持续投资相关领域且推出自家新品,但对于中国AR产业的推力较为有限,产业内部的技术驱动力不足。

2、商业模式

AR市场的热度在元宇宙的刺激下不断攀升,浪潮后下一阶段的商业变现增长仍将来源于C端市场的爆发,但目前产业苦于下游内容应用生态发展不健全,难以形成“硬件-内容正向循环”,内容、服务将反哺硬件迭代,制约行业的正向发展。理想状态下,硬件、软件、内容呈螺旋促进模式,环环紧扣且相辅相成。

目前国内AR消费级应用生态基本移植手机2D应用,没有真正带有AR功能、发挥AR虚实结合、交互能力价值的应用;应用场景大多停留在大屏,作为手机配件存在,应用于观影、游戏等比较小众场景。初创硬件厂商不具备建设开发者平台、打造应用生态的资金实力,在此方面处于比较消极的心态;而以手机厂商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仍对较为早期的AR市场处于积极布局、长期观望态度,优先硬件部署,在内容生态方面的投入更青睐于商业发展模式较为清晰的、逐步进入正向循环的VR产业;整体行业等待爆款产品出现,激发产业活力。

文章来源: 新浪VR,金融界,艾瑞咨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聊聊科技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