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主导,价格高企,产能不断增长,这一赛道还能走多远?

材料前沿洞悉 2023-07-10
3153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高度非反应性热塑性含氟聚合物,主要是指偏氟乙烯均聚物或者偏氟乙烯与其他少量含氟乙烯基单体的共聚物。聚偏氟乙烯(PVDF)兼具氟树脂和通用树脂的特性,除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耐高温性、耐氧化性、耐候性、耐射线辐射性能外,还具有压电性、介电性、热电性等特殊性能,是市场上规模仅次于聚四氟乙烯的第二大氟树脂。

PVDF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主要为HCFC-142b。由于PVDF产业原料供给受配额限制,一般PVDF市场内资企业主要由具有HCFC-142b配额资格的企业延伸产业链生产PVDF产品,如东岳集团、中化蓝天等内资企业均采取此模式。PVDF产品广泛应用于锂电池、涂料、太阳能背板膜、水处理膜、管道和配件等应用领域。受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光伏等行业高速发展影响,近两年PVDF下游需求旺盛,东岳集团、中化蓝天等业内企业的扩产意愿较强

PVDF首先由美国Pennsalt公司于1961年进行商业化应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PVDF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涂装、化工厂塑钢、压力通风系统电缆、以及半导体工业中高纯液体管路材料等领域,市场迅速增长;20世纪末、21世纪初,凭借优异的性能,PVDF开始应用于锂电池电极粘结剂和隔膜材料。

全球PVDF主要传统厂商有阿科玛、索尔维、三爱富新材料和东岳集团等,全球前四大厂商共占有大约65%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PVDF市场,占有大约4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市场,二者共占近40%的份额。据测算,2025年PVDF市场空间将达12.06万吨,锂电池将成为第一大需求主力,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

PVDF是氟碳涂料最主要原料之一,以其为原料制备的氟碳涂料已经发展到第六代,由于PVDF树脂具有超强的耐候性,可在户外长期使用,无需保养,该类涂料被广泛应用于发电站、机场、高速公路、高层建筑等。

另外PVDF树脂还可以与其他树脂共混改性,如PVDF与ABS树脂共混得到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装饰、家电外壳等。

国内新增产能释放缓慢

近年来,随着锂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PVDF在新能源方向的应用比例大幅提升,锂电已经成为PVDF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比超过30%。需求的高速增长带动PVDF生产商的扩产积极性,PVDF产能也呈现翻倍式增长。锂电级PVDF因为技术壁垒高、产品认证周期较长,国内市场主要被阿科玛、苏威、吴羽、大金等外企主导。国内东岳集团、孚诺林、乳源东阳光、德宜等企业也具备生产技术和能力。

2021年,我国PVDF 产能约7.1万吨/年,产业规模化起步时间相比欧美较晚,外资企业技术领先,排名前三的PVDF生产企业为阿科玛(常熟)氟化工、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内蒙古三爱富万豪,产能合计约占全国总产能的40%,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锂电级PVDF产能仅1.9万吨/年,而国内需求达2.5万吨。2022年,供应缺口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022年,国内PVDF产能约14万吨/年,同比增长超80%,主要是受新能源行业市场爆发影响,企业纷纷扩张所致。预计,到2023年国内PVDF产能将超过16万吨/年,到2025年PVDF产能有望超过30万吨/年相比2022年增长超过130%。拥有生产企业十余家,包括东岳集团、巨化股份、联创股份、山东德宜新材料、浙江孚诺林、宁夏天霖、乳源东阳光氟、华谊三爱富等。

2022年,国内锂电池用PVDF需求占比提升至36%;涂料消费占比下降,占比30%;光伏背板膜、石油化工、水处理及其他领域分别占比10%、9%、15%。

须指出的是,PVDF在涂料、化工、光伏背板膜、水处理领域均有替代品,而锂电池正极粘结剂领域尚无成熟替代品产品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

预计 2025年我国锂电级 PVDF总需求约 5万吨。截至 2020 年底,我国锂电级 PVDF需求为 9562 吨,通过建立模型,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预测销量增速进行大致测算,到 2025 年我国锂电级 PVDF总需求量约为 5万吨。

目前,尽管国内已披露较多产能建设计划,但部分仍处审批阶段,且面临建设认证周期长、技术难度大、上游原料受限等壁垒限制,因此中短期PVDF产能较难大幅提升,预计2022—2025年PVDF产能分别达8.3、11.9、16.2、17.9万吨/年(暂不包含目前未拿到环评的产能)。长期来看,巨化、东岳、孚诺林等企业扩产规模较大,且均具备R142b配套,有望成长为行业新龙头。

企业跑马圈地,抢占先机

下游需求旺盛,PVDF赛道愈来愈热。2021年以来,联创股份、东岳集团、巨化股份、昊华能源、璞泰来及永和股份等企业均宣布布局或加码PVDF。

5月26日,联创股份(300343.SZ)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内蒙古联和拟在内蒙古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投资建设5万吨/年PVDF及配套产业链项目一期项目。

当前,公司拥有R142b产能2万吨/年,可外售1.26万吨/年,投产了3000吨PVDF,原材料R142b自给自足。根据规划,联创股份未来PVDF产能或能达到6.4万吨。

近日,东岳集团(00189.HK)官网显示,公司拟投资4.54亿元,建设5.8万吨/年R142b生产线及配套装置。据悉,东岳集团子公司华夏神州1万吨PVDF及其配套近4万吨R142b。

巨化股份(600160.SH)现有PVDF产能3500吨/年,其中1000吨电池级产能,另有6500吨产能预计将于2022年上半年投产。同时,公司拟新增3万吨PVDF产能,最终形成4万吨PVDF产能。

东阳光(600673.SH)拥有锂电池级PVDF产能约5000吨,并于下游锂电池配件生产商璞泰来(603659.SH)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投资扩产1万吨/年PVDF+2.7万吨/年R142b项目。

从新增产能项目规划来看,目前,东岳集团、巨化股份、联创股份、璞泰来、昊华科技等公司PVDF新建项目大部分为配套原料R142b的一体化装置。

多方机构指出,由于需求端强力拉动及生产配额管控限制,主要涨价和利润在R142b原料,最受益的是拥有较大产能的国内生产R142b企业。

据披露,在PVDF概念股中,联创股份受益于公司聚偏氟乙烯(PVDF)产能有效释放,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约6.11亿元,同比增长83.90%;归母净利润约3.08亿元,同比暴增22.08倍。

巨化股份一季度实现营收46.08亿元,同比增长28.07%;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18.8倍。净利润同比涨幅较大的还有东阳光,其一季报净利润为2.88亿元,同比增长12.22倍。

而东岳集团作为国内PVDF龙头企业,就其PVDF营业状况而言,2021年,东岳集团旗下高分子业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51%,主要来自核心产品PVDF贡献。PVDF产品占公司总营收比重约为8.6%。公司预计,新建1万吨PVDF新项目将于2022年四季度建成投产,年底总产能将达到2.5万吨。

储能浪潮下,PVDF能走多远?

受新能源车、光伏、5G等行业高速发展影响,PVDF下游需求旺盛,近年来PVDF产能扩张较为迅速。据百川盈孚数据,2021年全国PVDF产能已达到8.03万吨,有效产能7.78万吨;2021年全年产量4.76万吨,同比增长4.7%。

01 | 锂电产业高速发展,电池级PVDF需求增长迅猛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的高速兴起和发展,锂电需求持续提升,也带动了粘结剂需求的高速增长。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正极材料出货量仍稳步增长至51万吨,同比增速达26.24%。

作为锂电正极材料主流粘结剂,PVDF一般占正极材料总质量的1%-3%,由于磷酸铁粒径较小,所需粘结剂的量将更高。结合锂离子电池总装机量和三元正极材料需求增长推算,2021-2025年,锂电粘结剂用PVDF需求量将分别达1.97、2.98、4.28、5.93和7.79万吨,需求增长迅猛。

除作为锂离电正极粘结剂之外,随着锂电池向能量密度更大和功率更高的方向发展,PVDF在高性能隔膜涂层应用方面也崭露头角。目前主流的隔膜涂覆材料包括高纯氧化铝、勃姆石等,PVDF和陶瓷涂覆的比例在不断提升。涂敷隔膜用PVDF主要依靠进口,市场仍被法国阿科玛、索尔维等国外企业垄断。

02 | 受益于光伏装机量高速增长,PVDF需求量将稳步提升

目前,有机薄膜背板是光伏背板材料的主流市场,其中以PVF膜(T)或PVDF膜(K)与PET基膜(P)粘结的复合型背板居多,主要以TPT/TPE/TPF和KPK/KPF/KPE结构呈现。尽管在双面组件市场份额提升的压力下(玻璃和透明有机薄膜背板占比提升),PVDF膜占比有所减少,但受益于整体光伏装机量的高速增长,PVDF在光伏领域需求量仍将保持稳步增长,预计2021—2025需求量将为7630、8712、9593、10362和11035吨。

PVDF行业展望

早期,PVDF在国内主要应用于涂料领域,但随着锂电、光伏等行业景气度提升,PVDF市场需求猛增,尤其是在锂电池正极粘结剂领域,由于短期内没有可替代PVDF成为正极粘结剂的材料,且下游成本占比较低,价格敏感度偏低,随着市场需求的攀升,PVDF市场价格进入快速上涨阶段。价格的不断攀升也促使国内企业纷纷扩产PVDF,PVDF供求关系迅速转变,短时间内呈现产能过剩的状态,其市场价格也快速下跌,行业开工率也大幅下滑。

展望2023年,随着新建产能的不断释放,预计PVDF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状况仍将维持,目前尚无法预计这一状况何时改变。因此,企业在打算建设PVDF项目之前,须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利用资金,降低投资风险。

文章来源: 财华社,智研咨询,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前沿洞悉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