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电市场纠纷频频,背后的根本原因在哪?

电力掌舵人 2023-07-18
33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随着10千伏及以上的用户加快入市步伐,售电业务越来越活跃。《广东电力市场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1—12月,广东电力交易中心通过书面函件、电子邮件、服务热线及政府转送等方式收到实名投诉合计122宗,共涉及26家售电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售电公司与用户的诉讼接连出现,用户普遍反映维权难。售电市场的诸多短板,也向电力市场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

价格纠纷是“重灾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帷幕,近些年来,售电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电力用户共同分享电改红利,进一步刺激加速电力市场化改革。2021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此次电价市场化改革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扩大为20%,用电多的高耗能行业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另外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全部工商业企业将采取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或代理购电形式购买电力,电价高低交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决定,真正建立起“能涨能跌”的市场化电价机制。100%的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交易市场,意味着售电公司市场机会将爆发式增大,但同时也面临更多挑战与风险。

目前,根据各省能源局(包括电力交易中心)出台的中长期电力交易规则,比较普遍的规则是电力用户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可以直接与发电企业进行交易,也可以选择售电公司代理交易,但一旦选定售电公司代理交易,需要到当地电力交易中心系统进行绑定备案,同时一年内不得变更代理关系,即售电公司与电力用户每年都需要进行一次绑定“结婚”。

记者从电力法律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售电行业的官司纠纷多集中在售电公司与电厂、用户及交易机构之间。

“比如,用户的‘一女二嫁’行为,刚刚与A售电公司签约,之后发现B售电公司价格更低,就与A公司毁约转而与B售电公司签约;再如,2022年12月贵州盘北大秦售电公司起诉贵州电力交易中心,理由是贵州电力交易中心未按照大秦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签订的合同出具交易结算依据,而是临时调高了购电价格,导致大秦售电公司当月收益为零。”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展曙光告诉记者。

归根结底,购售电行业的主要纠纷在于价格纠纷。“这是因为绝大多数购售电合同内容只关乎价格,仅有小部分涉及电量偏差,不包含电量、曲线和其他服务。”售电行业资深人士李某分析。

从时间上看,售电行业的绝大多数纠纷出现在2021年底至2022年,原因是2021年10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允许电力批发市场价格上浮20%,导致售电公司与用户在2021年10月之前签订的年度/多年度合同无法执行。李某进一步分析称,从纠纷产生的原因看,大部分是由双方合同约定不全面导致,例如,对参考标的、偏差产生与处理方式等未来全面考虑,对市场价格变动后合同调整方式等方面未进行明确;极少数是出现了售电公司签订阴阳合同、篡改合同,以及电力用户事后反悔等。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售电公司”为关键词检索发现,自2016年以来,共有276篇相关文书。其中,2021年有53起纠纷,2022年有43起。

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尚处转轨期

“一个真正的市场,不可能不存在纠纷。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环境、政策变化频繁,在这种变革期内,纠纷的发生也是‘必经之路’。”展曙光指出。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法律法规持续完善。例如,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电力监管条例》《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关于加强电力中长期交易监管的意见》等文件;多个省(市、区)发布了各自的《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电力零售市场管理办法》《电力现货市场规则》等规章;此外,每年各省级主管部门还会发布《年度电力交易实施方案》及各类补充说明,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市场变化,出台各种通知。

“电力市场是个刚刚起步的年轻市场,还在不断摸索、成长,政策调整与合同调整周期的不同步,容易造成已签订合同不满足新政策要求的现象,由此产生的相关责任由谁承担就变成了纠纷点。”李某分析。

与此同时,电力市场参与者不够成熟,部分市场主体法律意识较差,未能对规则、政策全面理解,也导致合同中出现未经协商的条款,在遇到合同未约定的突发状况时容易产生纠纷。此外,售电市场中也存在部分市场主体商业信誉差、违约成本低的情况。“部分售电公司篡改、替换甚至造假,为争夺市场,非理性报价,导致合同无法施行的情况时有发生;电力用户没有契约意识,一味寻求最低价,一旦发现市场有更低价格就想毁约,或者在发现补充协议不利于自己时就拒绝执行补充协议。”李某进一步指出。

业内人士表示,有纠纷、诉讼,说明市场规则在发挥作用,证明我国的相关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在发挥作用。“如果一个市场没有纠纷,那才是出了大问题。事实上,和其他所有市场一样,纠纷只占电力市场的极少部分。自2017年以来,全国电力市场产生的合同数以百万计,走到仲裁甚至诉讼的只是极其个别案例。”李某表示。

在展曙光看来,纠纷也会反向推动政策制订更加谨慎。“在电力市场转轨时期暴露的问题越多,未来的规则设计就会越谨慎,规则也会越完善。”。

推进改革是加强监管最有力途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若要继续完善对售电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就需加速电力市场改革。“更为成熟的电力市场会更加可预测。同时,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自由度越高,就越能产生更完善的避险工具和体系,分散市场主体风险。”展曙光指出。

“如此一来,售电公司就有更大的交易权限,可以按照自身情况定制交易策略。例如,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用户用电,将电力市场与煤油气期货联动对冲等。”李某分析。

在监管方面,展曙光认为,售电市场要打击垄断、操纵市场等行为,同时对差异性价格有更大宽容度,并为市场主体进行相关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另有首批参与售电改革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线上和线下合同签订的“双轨制”与确认时间的不统一也会导致纠纷产生。“以广东为例,售电合同需要双方先达成线下交易,再通过线上平台于每年11月确认。”该人士告诉记者,广东的售电合同交易需要线上关联后才能生效,“但由于交易中心每年11月才开放关联,之前出现过售电公司和用户已经签订了合同,但在线上关联前,用户临时毁约的情况。”该人士建议,所有的售电合同都应统一在线上招标和签订,并设置能够随时确认合同的机制。

“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尤其要推进现货改革和零售侧改革,只有更多的问题在现实中暴露出来,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规则,避免闭门造车。而对于跨省跨区交易规则和省内规则的矛盾,还需要国家层面牵头,完善未来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业内专家呼吁。

应对售电挑战 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不同省份,市场规则自然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照搬售电经验,那么极有可能会导致售电公司陷入亏损的困境,但借鉴一些成熟的市场经验,却可以帮助售电公司少走弯路。

熟悉规则是前提。各省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会有一定的偏差。在此情况下,售电公司借鉴其他已完成试结算的省份,不能一味的照搬经验。毕竟各省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每个省份的交易规则都有其自身特性,在细节之处更显差异。因此,充分熟悉市场交易规则,是任何一个售电公司开展业务的前提条件。

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市场行情变化莫测,从广东3年长协的价格就可以看出,这个市场行情跟政策变化紧密相关,即便是同一个省份,去年的交易策略也无法成功指导今年的签约,更不要说,在现货市场,价格信号精细到小时。因此,如果抱着“一招吃遍天下鲜”的心态,售电公司可能会遇挫,只有依据市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交易策略,才能在交易市场获利。

签约意识要加强。随着电改的深入推进,购售电摩擦不断升级,诸如“一女二嫁”等纠纷也频频出现,据有关统计,在近几年售电侧法律纠纷中,违约解除类纠纷占比达22%。特别是在长协签约期间,如果认为只要和用户签订了合同就万事大吉,并没有及时和用户确定代理关系,后期遭遇用户选择更高价格而毁约的惨状,后悔也来不及了。

用户选择很重要。在选择大用户还是中小用户的问题上,对售电公司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毕竟大用户用电需求大,签下一单可以抵几十个中小用户,而中小用户不仅用电需求小,还分散,用户开发成本高。但笔者认为,评估企业自身的实力,如果没有和大型售电公司竞争的实力,与其死抓大用户,最后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还签不下单。不如多渠道开拓中小用户,特别是明年电力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省份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用电计划,客户资源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售电公司签约。

环保政策需考虑。随着现货市场的到来,现在售电公司签约用户时,更加关注的是用户的电量和峰平谷用电曲线。因此售电公司在签约用户时,那些由于环保政策的限定,介于准入门槛左右的用户,应该慎重考虑,不然一旦政策从严,可能就退出准入的门槛,售电公司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文章来源: ​中国能源报 ,北极星电力网,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力掌舵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