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蛋糕”整体萎缩,陶瓷厂订单呈下跌和碎片化趋势

材料每日新鲜报 2023-07-18
2629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不知不觉中,陶瓷厂接到的订单正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越来越慢……订单的碎片化,为企业的排产、仓储、物流、配送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无论是工厂还是经销商都面临着系统再造、流程优化、硬件更新、管理升级的巨大挑战。

01

陶瓷厂订单断崖式下跌

订单变少了。伴随着房地产的退潮,市场对瓷砖的需求大幅减少,尤其是自5月以来,瓷砖订单断崖式跳水。无论是B端还是C端、线上还是线下、大客户还是小客户,瓷砖订单都少了很多。企业能签下大订单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少,导致同期出货量大幅减少,排产计划出现大量空档,生产和采购计划被迫一次次变更。

订单变小了。无论是零售渠道还是工程渠道,无论是做了多年的大客户还是新开发的小客户,今年以来,大订单都在减少,与此同时,小订单和加急订单的占比却在增加。这样的变化,给企业生产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和挑战,企业整天忙于排产、生产、库存、配货、物流等环节,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工作量。而熟悉瓷砖生产工艺的人都知道,瓷砖生产最讲究稳定,越稳定品质越有保障。频繁地转产,不但降低了生产效率,推高了生产成本,而且让工厂的品控变得越发艰难。

订单变慢了。市场上行期,一个订单的产生,从客户询价开始到最终选样、定板、签约,往往周期很短,很快就可以确定下来;市场下行期,询价的少了,最终拍板的时间也变缓了,许多客户、许多订单,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企业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订单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需求“蛋糕”整体萎缩,经销商对未来市场不乐观,囤货、备货的积极性不高,库存数量变少,合理的库存期限被不断压缩,同时将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向工厂转移。

许多经销商甚至是在客户购买需求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才向工厂下定;工厂要么接不到订单,要么就是加紧订单,一来就非常着急,要求工厂立即排产、生产、发货。

从批发市场演变而来的瓷砖销售,大订单长期以来都是维持经销商与工厂之间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石。在市场向好时,经销商的订单相对较大,动辄几百、上千万,以保持合理的库存。头部陶企年终搞一场新品订货会,轻松几个亿的收入。许多经销商担心的是工厂断货,出现销售旺季没货可卖的局面,甚至于挖空心思,让自己的订单怎么样优先排产。

战略业务是大订单的集中区。陶企与头部房企形成战略合作,一款产品一条窑,从年头生产到年尾,中间几乎不用转产,可以做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但现在这样的机会已非常罕见了。

瓷砖生产企业其SKU非常多,不同的规格、品类、花色、色号、等级,为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02

有陶瓷厂面临爆仓

广东近日有部分陶瓷厂因库存压力有停窑的计划;在广西,目前的开窑率大致为七成左右,有当地原材料供应商表示,淡季已经到来,市场端销售情况不理想,再加上贴牌订单减少,当地部分陶瓷厂也有减产计划。

“淡季市场需求较弱,出货量减少,所以陶瓷厂库存快满的时候就会采取一波力度较大的降价措施,有的陶瓷厂800×800mm规格价格又下调了0.2元左右。”上述原材料供应商说道。

在西南产区,也有陶瓷厂发布相关联络函,向经销商承诺,公司全系列优等品价格在降价调整时都会有15天的保价政策(比如当月1号开的单,14号降价就补差额,16号降就不补差额。)

有瓷砖销售人员表示 “陶瓷厂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保仓’,让批发商及经销商仓库的货不会快速贬值,但‘保仓15天’另一层面也是陶瓷厂会随时降价的意思。”

“今年不少陶瓷厂家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有瓷砖批发商表示,随着市场淡季的到来,6月份销售情况环比5月份有明显下滑,无论是销量还是产品价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以亮面产品为例,部分产区个别陶瓷厂750×1500mm出厂价已经跌至二十多元每片。在西南产区,有陶瓷厂甚至针对批发等渠道商,通过买100箱瓷砖送6—8箱瓷砖的“优惠”政策来实施降价,具体产品涵盖800×800mm、750×1500mm等规格。

“今年同行杀价比以前更激烈,以往可能只有大仓库之间会通过杀价的手段刺激销售,现在小仓库也开始杀价了,每个仓库都会通过特定的产品进行特价销售。”(注:大、小仓库是指批发体量的大小。)

不惟批发渠道,走品牌路线的厂家也明显感受到销售疲软,而且通过降价的手段,都难以刺激销量的增长。

03

淡季的几大因素

实际上,从5月下旬开始,淡季的迹象便已显现。多家陶企负责人表示,眼看着产销率从超100%逐渐回落。有受访者表示,想到了会有下滑,但没想到下降的这么快,几乎是断崖式下跌。当地头部企业或许还能维持七八折的销售,一些二三线企业品牌业绩直接腰斩。

为何这次淡季来势如此猛烈?业内人士总结了以下几方面原因:

去年下半年因疫情原因,终端很多装修需求被积压,今年放开后集中爆发了一波;

去年年底广东很多企业停窑早,经销商没有备足库存,今年广东开窑又晚,很多客户到高安抢货补库存。零担没有车装,经销商不得不整车下单,变相透支了接下来几个月的发货量;

近期全国各产区能源成本都有下降,经销商希望厂家让利,都在等厂家降价,也不再着急下单;

6月有高考、中考两场全国性考试,很多城市出台规定考试期间不得施工,以防噪音扰民影响考生,而很多农村市场也因农忙顾不上装修。

陶瓷行业一直有淡季旺季的周期转换。对于高安产区来说,每年6月本来就是淡季,再叠加上述几大因素,才让这次淡季显得格外“淡”。

04

订单的碎片化,让这种问题进一步凸显

无论是工厂还是经销商,往往是仓库里堆满了货,客户需要的花色却无法满足。

订单碎片化的另一标志是海运减少,汽运增加。瓷砖是重货产品,物流费用占比很高。过去,许多客户都喜欢走海运,一发就是几个柜,成本比汽运低很多。

近年来,随着订单越变越小,海运比例大幅降低,汽运占比逐年提升。

由于瓷砖的品类、花色太多,许多企业往往有几个生产基地、甚至几十个仓库,批量小、花色多,给工厂的物流、配货增加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订单碎片化,对于陶瓷企业和经销商而言,就是干得比过去更多,收益比过去却要少很多。订单无论大小,工厂、经销商所走的流程都是一样的。而订单越小,分摊的成本就越高,亏损的概率就越大。小订单的持续蔓延和普遍化,正在重构厂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运营模式。

市场冷清,需求萎缩,订单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越来越慢,陶瓷厂的转产频率却越来越高,同时给仓储、物流和运输带来很大的麻烦。

许多工厂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地优化和配置。如数字化排产系统的引进、订单管理系统的升级、智能仓库的建设、各系统端口的拉平等。

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高效、便捷地处理碎片化的订单,最大程度缩短从工厂到经销商再到客户的交付周期,降低库存,加快流转,让企业的产、供、销得以高效运转的同时,降低其运营成本。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订单的碎片化仍在持续并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

工厂希望经销商带来的是长期、稳定的大订单,经销商带给工厂的却往往是加急、个性化的小订单。订单碎片化对行业的产销模式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变革,如柔性生产方式、数字化管理手段等,而这,恰恰是行业从大规模、低成本向高端化、差异化转型升级当中必须面对的一块硬骨头。

文章来源: 陶瓷信息网, 陶城报, 陶瓷信息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每日新鲜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