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从“分蛋糕”到“抢蛋糕”,陶瓷行业洗牌加剧

陶瓷卫浴望远镜 2023-07-24
3075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从“分蛋糕”到“抢蛋糕”,倏忽之间,陶瓷行业的市场生态和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唯有顺应时代潮流,陶企才能为自己赢得更长久的未来。

增量时代,做大“蛋糕”是行业的共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巨大的“蛋糕”。大哥吃肉,小弟喝汤,无论快慢,总体上还是在增长。存量时代,大哥要从小弟手里抢“蛋糕”了,弱者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艰难。

经济下行,市场低迷,许多行业都遭遇了规模扩张的天花板,只好横向扩张,开始跨过界线,互抢地盘。谁能抢先一步,谁将获得更大的份额。没有品牌和产品势能,没有成本竞争优势,只能被淘汰出局。因此,存量时代,将是行业大洗牌的时代,无数企业、品牌、生产线将最终退出这个行业。

01

行业历史回顾:从快速发展到存量时代

21 世纪以来,我国建筑陶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2012 年我国瓷砖行业快速发展。自 1999 年 至 2012 年,我国瓷砖产量由 15.5 亿平方米增长至 89.9 亿平方米,增长近 5 倍,复合增速约 14.5%。 这一阶段随着地产与基建的快速发展,瓷砖需求快速增长,瓷砖产能及产量也快速爬升。 2013-2017 年稳定平台期。

2013 年至 2017 年,随着地产竣工增速下降,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加之行 业去库存、去产能,中小规模企业加速退出,行业进入平稳期,产量逐渐趋于稳定。 2018 年之后,行业产能出清加速。2018 年及 2019 年两年瓷砖产量分别下滑 11.2%和 8.7%。这两年 行业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去库存、金融市场去杠杆导致瓷砖需求下滑;市场竞争加剧抬高了销 售等间接费用;环保、土地、能源、劳资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加上行业本身计划的“十 三五”期间去掉三分之一产能的规划,加速了中小企业退出和产量下滑。

瓷砖行业集中度远低于其他消费建材。经过了十三五期间大刀阔斧的去产能和中小企业出清, 瓷砖行业有一定程度优化,但是与其他消费建材行业仍有差距,行业格局改善还有空间。2020 年瓷砖行业营收 3111.24 亿元,行业龙头的五家公司马可波罗、新明珠、东鹏控股、蒙娜丽莎、 帝欧家居的营收均不超过百亿,行业前三名集中度仅 7.6%,前五名集中度仅 11%左右,低于 其他消费建材子行业。

大行业小公司,重压加速出清。根据中国陶瓷家居网数据中心的数据,2020 年规模以上建筑陶瓷工 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 3111.24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5%;利润总额累计 204.98 亿元,比去年同期 增长 14.36%;销售利润率 6.6%,比上年同期增加 0.18 个百分点,我国规模以上建筑陶瓷工业主营业 务规模维持在 3000 亿元以上。根据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相关信息,2020 年规模以上建陶企业共 1093 家,较 2019 年减少 67 家。2018-2020 年,全国建陶企业共减少 211 家,降幅 15.5%;瓷砖年产能由 2018 年的 136 亿㎡降至 2020 年的 123 亿㎡,下降 9.6%。行业产能出清,龙头集中度正在提高。2021 年以来地产下行、信用减值风险、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则进一步加速了行业产能出清的节奏。 2020-2022 年,全国建筑陶瓷厂数量再减少 110 多家,生产线再缩减 270 多条。

02

价格战VS价值战

“分蛋糕”依靠的主要手段是品牌、产品、渠道和价格,“抢蛋糕”则是赤裸裸的价格战。比如以往的战略工程业务,二三线品牌连跟头部房企业合作的资格都没有,他们需要的是大品牌、行业一线品牌,以方便给购房者讲故事,现在却不断降低品牌权重,进行最直接的价格比拼,谁的价格低,谁就能抢到更大的份额。

在这场“抢蛋糕”的残酷竞争中,价格成了最有效的手段。越便宜的瓷砖,销售越好。品牌、原创、设计、服务等竞争优势在这场价格战的游戏中日渐失灵,品牌溢价被逐渐摊薄。

过去两年,行业热销的岩板、抛釉砖、大理石瓷砖,价格无一例外地大幅下滑,许多品类降幅在20%以上。在品质和价格之间,越来越多的消费选择低价产品。

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比如机器替人、宽窑大线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牺牲部分富余质量、降低品控标准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内卷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吸水率、炻质类瓷砖的热销。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持续加剧,一些拥有成本优势的产区,近年来反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比如那些天然气相对便宜的产区,那些至今仍然使用煤制气的产区,通过成本剪刀差,拉大不同产区、企业之间的差距。

这也是广东陶企近两年开窑率普遍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广东砖品质好,气价高,其生产成本也高,在这场“抢蛋糕”的价格大战中,反而没有多少优势。

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质量却停步不前,甚至越做越差,这到底是是行业的进步还是退步?是高质量发展还是逆高质量发展?许多时候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市场自有其运行和调整的内在规律。

“抢蛋糕”是行业内卷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逃不过的生存法则,毕竟“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但无论是“分蛋糕”还是“抢蛋糕”,其遵从的市场逻辑都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会使企业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

“抢蛋糕”没有错,否则将难以生存。但需警惕的是那种没底线、没节制的恶性竞争。最怕病急乱投医,抢来的“馅饼”最终变为“陷阱”,或者毫无质量底线,乱了自己的品牌定位,毁了企业多年积累下来的市场信誉。从跨过红线的那一刻起,企业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写。

在当前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的背景下,企业不仅要“抢蛋糕”,更要想方设法“做大蛋糕”,比如新品类的研发、新场景的拓展、新市场的开发等,将市场的竞争逻辑从竞争转向共生、共赢。只有共同“做大蛋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行业所面临的困局。

03

行业洗牌加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需求下行,国内陶瓷行业正步入存量甚至缩量时代,业内淘汰洗牌加速。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2021年、2022年两年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减少115家,生产线淘汰275条,淘汰比例近10%,相当于平均每6天就有1家陶瓷厂退出。

今年以来,尽管燃料成本的下降为行业带来一线转机,但行业洗牌的压力并未大幅减轻。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法院公告等信息渠道不完全统计,2023年已来,广东、江西、河南、陕西等地已有12家陶瓷相关企业被裁定破产清算。另外,A股老牌陶瓷上市公司文化长城也正式宣告退市。

在燃料成本下行的背景下,部分产品、品牌竞争力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选择进一步降价换取销量。有高安产区企业透露,今年上半年,普通中板瓷砖的价格同比降幅超过10%,还有部分品类的价格降幅甚至达20%左右。这也让好不容易看到转机的陶瓷行业再一次面临“价格战”的阴影。

不仅如此,陶瓷行业中的马可波罗、新明珠两家“巨无霸”均在排队上市的进程中。其中,马可波罗拟募资总金额为40.18亿元,其中大部分将用于产能建设及升级改造项目;新明珠计划募资20.09亿元,募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产线技术改造以及研发、品牌建设方面。两家巨头的上市及募投项目预期,进一步加重了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

在行业洗牌的格局中,头部企业依然信心十足。蒙娜丽莎在2022年年报中指出,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将持续加剧,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工厂将逐步被淘汰出局;随着消费端的迭代与升级,行业继续向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头部企业面临更大的发展机会。

东鹏控股董秘黄征也表示,行业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是趋势。“目前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只有2%~3%,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状态。行业协会预计,到2025年,行业前十的市占率将从18%提升到25%左右。因此,我不认为市场竞争内卷会影响到头部企业的发展。”

马可波罗也在招股书中提出,在“双碳”、“双控”目标下,建陶行业往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加剧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能源、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靠拢,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品牌意识的增强,品牌瓷砖成为瓷砖销售的主流,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建筑陶瓷品牌化趋势明显。

业内人士指出,陶瓷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早已进入成熟期,头部品牌、腰部品牌、尾部品牌等早已各归其位。一线品牌由于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更容易获得大量的市场资源,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更愿意选择行业内优秀的一线品牌,以谋取更加稳定的回报,而低端品牌则只能靠低质低价来吸引消费者,稍有不慎便被淘汰出局。

文章来源: 证券时报, 陶瓷信息汇,中银证券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陶瓷卫浴望远镜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