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6度敲钟,通力股份是什么来头?解密李东生的资本局

手机知了 2023-07-31
377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1984年曾被称为“中国企业家的元年”。

这一年,王石用自己卖玉米赚到的第一桶金在深圳创办了万科的前身,张瑞敏当上了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前身)的厂长,柳传志和中科院10名研究人员在中关村成立了联想集团的前身,任正非则因为发明我国第一台空气压力天平登上了当年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

39年过去,上述几位商界风云人物都已不再奋斗于一线——73岁的王石一边挑战各种运动一边做公益,74岁的张瑞敏成为了管理学大师,79岁的柳传志操持起了幕后投资,与其同岁的任正非则是华为的精神领袖。相比之下,同样是“84派”的一员,66岁的TCL创始人李东生不仅依然活跃于一线,而且就在近日迎来自己的第六家上市公司——通力股份。

7月28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58次审议会议召开,审议结果显示,通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力股份”)首发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成为今年过会的第196家企业。

通力股份是一家专业从事声学产品和智能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销售的ODM平台型企业,基于声学、无线连接及智能交互技术,服务于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品牌企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如哈曼、索尼、三星、Jabra、OPPO、阿里、谷歌、亚马逊、安克创新、字节跳动、联想等。

近几年,李东生和TCL资本动作不断,分拆、并购、融资等,刚刚过会的通力股份地位几何,有怎样的成色?对李东生的庞大资本版图来说,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1、李东生第六次敲钟

此次上市的通力股份,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的通力有限,早期曾为飞利浦、东芝、索尼等消费电子品牌代工DVD产品等,之后其业务随着科技产品的不断迭代而不断更新。

招股书显示,通力股份目前是一家专门从事声学产品和智能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销售的ODM平台型企业,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多家知名消费电子企业和互联网头部企业,包括三星(及旗下哈曼)、索尼、OPPO、阿里、谷歌、字节跳动等等,具体产品比如音箱、可穿戴设备、AIoT产品和精密组件等等。

阿里的天猫精灵、JBL的头戴式耳机、字节跳动的大力神灯等智能产品都由其代工生产。

2019年以来,通力股份收入从76.08亿元增至2022年的100.31亿元,净利润一直徘徊在3亿元左右,2023年一季度首次出现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3.63%的情况,招股书解释主要是受消费电子市场环境所影响,同期其净利润同比大增53.16%,则主要是美元汇率等非经常性损益导致。

业务构成来看,2022年通力股份总收入100.31亿元中,有58%由音箱业务贡献,另外可穿戴设备、AIoT产品和精密组件及附件分别贡献了16%、12%和9%的营业收入。

整体而言,这类产品的ODM(代工)业务都属于利润率较低的“辛苦活”,2020年到2022年,通力股份毛利率分别为13.85%、13.78%和14.75%,净利率更是只有3.71%、2.92%和4.18%。

值得关注的是,通力股份曾经是港股上市公司通力电子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于2013年上市,7年后完成私有化退市,过程中最高在2019年创下73.65亿元的收入和2.41亿元的净利润。

但2013年通力电子在港股上市首日市值只有8.04亿港元,2020年完成退市前夕总市值也只有约32亿港元,退市或与其在港股被低估、融资不畅有关。

不过,摇身一变为赴A股上市的通力股份后,估值也有了些许变化。

如果按照招股书中的最大限度发行股份,通力股份将发行21.4%的股份募集10.15亿元,对应整体估值水平在50亿元左右,相比3年前退市前的市值有一定提升,背后有李东生对通力股份资产排布、业务调整的考量。

通力电子私有化之后,核心资产被陆续装入了通力智能、惠州音视频、香港普力等通力股份的多家子公司,以2019年末总资产为对比,这些子公司让通力股份的总资产扩大了41%,收入扩大74%,利润总额也扩大了40%。

用招股书中的话说,这一系列内部重组,让公司业务范围更加完整,消除了同业竞争,减少了关联交易,更有利于公司的规范运作。从市值角度来看也有利于整体估值的提升。

目前李东生管理或实际控制的5家上市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TCL中环,TCL科技、奥马电器,以及在港股上市的TCL电子和华显光电。

其中,TCL中环市值最高,为1176亿元,主营业务是围绕硅材料展开的新能源材料研发和生产,及半导体材料业务;其次是市值806亿元的TCL科技,TCL中环是其控股子公司,此外其主营业务还包括TCL华星为代表的半导体显示业务、以及少量的投资、金融业务。

除此之外,还有市值87亿元的奥马电器、市值100亿港元的TCL电子和市值仅7.2亿港元的华显光电,主营业务分别为冰箱、电视和显示面板。

讲话四平八稳的李东生,给人感觉始终严肃沉稳,但商场上的操盘风格却总是轰轰烈烈、坚定决绝。时隔几年李东生重新推进通力股份上市,对其资本版图而言其实有着一定特殊意义。

2、李东生的资本局

从1981年广东省惠州市一家叫做TTK的磁带公司开始,TCL的关键词一直在随着产业更替不断变换,李东生也像巨船的掌舵人一般,随着时代浪潮切换TCL的主航线。

1982年李东生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刚刚成立一年的TCL,之后带着TCL先后在电话和彩电领域过关斩将。TCL也在20世纪末拥有TCL通讯(已退市)和TCL电子(曾用名多媒体,2018年装入黑色家电业务,正式更名为TCL电子。)两家港股上市公司,分别主营电话业务和彩电业务。

但李东生真正的大动作还是发生在A股。

1997年,TCL集团产权改革时李东生作为核心管理层获得部分股份,2004年TCL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集团整体在A股上市的公司。

在此之后,TCL集团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也为后来的资本腾挪埋下伏笔。尤其是2009年,李东生决定进军半导体显示产业。

这一年,TCL集团与深圳国资合作成立深圳市华星光电公司,聚焦电视机上游的液晶面板业务,前者承担10亿元注册资本中的一半。合计总投资245亿元,创下当时深圳市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单笔投资。

华星光电逐步进入正轨后,经过历次股权变动,国资陆续退出,华星光电成为了TCL集团最核心的一部分资产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TCL集团也形成了半导体显示、智能终端、新兴业务三大业务群。

2017年TCL集团总收入1117亿元,归母净利润26.64亿元,其中华星光电虽然只贡献了304.75亿元收入,但贡献的归母净利润高达48.62亿元。

不过,集团内部之间却发生了很多因资源划分不均、利益分配困难等问题的争论和矛盾。

首先,华星光电更愿意独立核算,否则按照集团层面KPI拿奖励,会被白电业务和手机业务所拖累。而白电业务和手机业务部门也颇有微词,认为在资源投入方面,华星光电耗费了TCL集团绝大多数的投入。

此外,因为终端业务营收占比超过三分之二,TCL集团市盈率也远低于其他半导体企业,李东生对彼时TCL集团的市值也不甚满意。

于是,为各业务板块谋求独立的上市主体,就成为李东生持续多年的目标。

2018年末,TCL集团宣布了一份让李东生被广泛质疑的重组计划,以47.6亿元为对价,将消费电子、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以及相关配套业务一起卖给TCL实体(TCL管理层持股33.3%),剩下以华星光电为核心的半导体业务和金融投资等业务。完成重组后,证券名称也变成了TCL科技。

当时市场上许多声音认为,被打包出售的资产营收有700亿元,并不只这个价,该计划有“贱卖资产”“左手倒右手”的嫌疑,有损众多股东利益。

不过,在一片争议中,李东生表示,“没有想过(重组失败)这个事。我非常负责任的跟大家说,机构投资人没有一个反对的”。

最终,重组确实完成了。2020年,TCL科技又斥巨资从天津国资委手中接过主营半导体硅材料的中环集团100%的股权,继续向上游延伸,也将盈利能力更丰厚的中环与业绩波动显著的华星光电装在一起,共同成为当前TCL科技的两大主要业务。

从结果来看这确实起到了一定“柔和业绩”的作用——2022年华星光电巨亏83.53亿元,主要原因是半导体显示行业景气度下行和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同期TCL中环贡献的70.73亿元净利润,成为TCL科技整体盈利的关键。

此外,李东生要做的是给家电业务和消费电子业务找到归宿。

2021年李东生频频举牌奥马电器。经历奥马电器管理层重重“抵抗”后,TCL系公司最终以48.05%的股份成为奥马电器第一大股东,李东生也成为奥马电器实际控制人。

这无疑是一步险棋,2022年8月,奥马电器公告称,控股股东TCL家电集团因为在收购奥马电器过程中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还没有结果,2022年奥马电器刚刚扭亏为盈,就在2023年5月末公告称,拟通过现金方式购买装有家电业务的TCL实业全资子公司TCL合肥家电100%的股权——即2018年被剥离的主要白电业务。

如今随着通力股份的过会,其消费电子业务也即将再次登陆资本市场,这也象征着李东生近几年一系列资本腾挪获得的一个阶段性成功——其庞大资本版图中的几个业务板块,也都以不同身份再次进入资本市场。

3、 企业家跟成功连接在一起

回顾这 40 年的过往,李东生表示,他对待企业的发展理念也有了很大变化。20 年前的李东生,确实是血气方刚,充满了自信和干劲,当时关注的更多是怎么让企业跑得更快一些;如今,TCL 在全球行业有了一定的地位,这个时候考虑更过的是风险和底线思维,以及怎么能够穿越周期、基业常青,这背后是企业的战略能力、组织体系等,能否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

不管哪个阶段,李东生很重要的一个体会是,做企业要敢于「亮剑」。如果只是根据理性分析去做决策,那可能就没有今天的 TCL。敢于亮剑的企业可能很多会死掉,但是也有机会成功。如果大家都很理性不敢亮剑,那中国企业不可能有今天的竞争力。

这背后是他对于「企业家」的独特理解。在李东生眼中,真正能够被称为「企业家」的人,并不太多。

他认为,所谓「企业家」,首先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要有超越金钱、物质以外的追求。其次,他强调,企业家是跟成功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的业务规模要在行业有足够大的影响力。一个失败企业的领导,或者说是一家小企业的老板,是没资格说自己是企业家。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今天是企业家,不代表未来也是企业家。再有就是,企业家还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不仅能让公司在某个阶段实现业绩增长,而且要能持续发展、穿越周期。

李东生对于当下的年轻创业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你们最大的优势是年轻,经得起挫折、失败。我给的建议就是不要有包袱,不要怕失败,大胆地去尝试,努力地往前走,机会一定有的。这一次抓不住,可以下一次再抓。你努力去做,一定能抓住。

文章来源: 极客公园,雷递,市界观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手机知了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