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方开启卫星互联网抢位赛,中国“星网”计划VS“一手遮天”的“星链”

太空遨游记 2023-08-01
4838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不明飞行物出现?三体人真的入侵地球了?

近期,杭州市淳安县当地有人在夜里目击了不明飞行物,22颗连成一线,从深山一侧天边飞来,缓慢飞入夜空正中央后从前往后逐一消失。

消息引起了公众议论的热潮。有网友认为那是无人机群,也有人说是马斯克星链。有网友科普:“星链是低轨,视频中的情况是发射上去的星链卫星没有散开的状态,就是一条线。”

在众说纷纭之际,天文部门的专家一锤定音:确实是星链。

啥是星链、有啥用?卫星那么贵,为啥要用ta上网?全球都在抢夺卫星站位,为什么?

01

还有29亿人没法上网,卫星互联网来帮忙?

互联网上有个梗——面对那种说话非常老土,跟不上时代的人,都说“你是火星人?”“村里刚通网吧!”这一戏谑的调侃已有二十余年,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土。但事实上,还有三分之一地球人生活在没有网络的地区。

我们现在常用的手机移动网络、光纤宽带都属于地面骨干网络传输的范畴。但全球有超过70%的地理空间,达不到铺设传统地面骨干网络的条件,比如海洋、沙漠、偏僻的山区等。

那就让这些地区永久失联吗?科研考察也好、应急救援也好,我们非常需要这些地区的实时数据传入网络,以便于在有需要的时候及时作出反应。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世界仍有29亿人从未使用过互联网,占全球总人口的37%。“数字遗民”的数量过于庞大了,要实现“全球互联”的美好畅想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既然地面不行,那就把目光转向天上。

于是人们把卫星作为移动基站发射到太空,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从而让那些地理条件受限的地区和人有了更多的触网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卫星互联网”。

在军事、航空等传统功用之外,卫星互联网的商业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卫星互联网既是发展6G网络、实现全球网络海陆空360°覆盖的先锋之一,也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加速器。

车联网是其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车驶离地面网络覆盖范围时,需要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和远程信息处理。再比如日常使用的车载娱乐也需要使用卫星互联网。

美国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太空:投资“终极疆域”》报告称,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预计卫星互联网将占市场增长的50%,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将达到70%。

02

卫星低轨化、小型化、星座化

接入互联网的卫星中,既有高轨道卫星,也有低轨道卫星。而其中,低地球轨道凭借绕行周期短、近地面等特点,能够做到数据的快速获取和传输,成为各国发射卫星的兵家必争之地。

卫星按照轨道高度可以分为三类,高轨卫星、中轨卫星、低轨卫星。

以前在物理课上经常计算的地球同步卫星就属于高轨卫星,跟地球自转同步,总保持在某片区域的头顶上,因此只对某一固定区域服务,只需三颗就可以覆盖全球,近地卫星属于低轨卫星,轨道高度小于 2000km。

高轨卫星时延一般为 500ms 左右,新兴低轨通信星座大都能够实现 50ms 左右的时延,已经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当,高轨卫星无法支持在线游戏或视频聊天等基于实时或近实时数据传输的应用。

高轨卫星链路损耗大,因此对终端机的发射功率要求高,手机这点功率向卫星发射信号难以被接收,走到半路就被损耗大半了。

而且随着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增多,轨道逐渐拥挤,两颗卫星之间必须保持 1000 公里以上的距离,以免出现碰撞和干扰,为了寻求更多轨道空间,人们也要往低轨卫星方向发展。

低轨卫星的单个卫星研发和发射成本较低,易于量产,既可以搭载发射,也可以一箭多星发射。

低轨卫星可以增强信号功率,链路损耗低,信号更容易被地面小型化终端设备接收,而且地面很小的信号功率也能被低轨卫星正常接收,因此天线和终端设备的功率也可以比较低。

低轨卫星运行速度快,在相同时间段内划过的轨迹更长,因此高精度定位收敛时间短,可达到 1 分钟级收敛。而中高轨卫星星座几何构型变化慢,收敛时间一般为 15 分钟~30 分钟,因此低轨卫星定位精度更高。

另外,卫星正在越做越小。传统大型卫星结构复杂,通常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开发成本,小卫星功能相对简单,仅需数千万美元甚至更低,开发生产速度更快,因此在轨卫星系统能够快速更新。

传统大型卫星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小型卫星通常只有 1-3 年,开发时间也短,因此工程师可以在其职业生涯中多次参与卫星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有利于工程师丰富经验并进行改进,促进小卫星的技术提升。

最后,卫星正在向星座化方向发展,也就是由 10 颗或数百颗卫星构成一个系统,一起协同工作。

一个完整的卫星星座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地球上任意一点至少有一颗卫星是可见的,即使单个卫星故障,也可实现不间断全球覆盖。

然而,低地球轨道不是机器猫的口袋,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这么一块“金蛋糕”,该怎么分呢?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的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的竞争方式来获取。说白了,就是先到先得。

03

“一手遮天”的“星链”

也就是说,卫星制造和发射越快越多,在卫星互联网这一块就越有话语权,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可观。因此,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背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星链”计划。

SpaceX计划,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这些卫星分别位于距离地面340千米、550千米和1150千米的轨道上(均是低轨道),在全球提供互联网服务。2019年10月,美国FCC代表SpaceX公司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申请,将星链系统卫星总数提升至41927颗。

要知道,低地球轨道最多容纳6万颗卫星,马斯克要占4万颗,这相当于目前世界各国在轨工作卫星总数的20倍。如果马斯克的4万颗星链部署完成,那么轨道资源基本被SpaceX及其背后的美国完全占据。

美媒指出,马斯克拥有SpaceX、特斯拉和推特等多家公司,正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卫星互联网领域稳步积聚权力,已成为太空领域最具主导地位的一股力量。目前为止,SpaceX已经发射了4500多颗“星链”卫星,在所有近地轨道活跃卫星中的占比超过50%,甚至已经开始改变夜空的面貌。按照SpaceX的计划,该公司要将多达4.2万颗卫星送入轨道。

然而,在“星链”几乎没有监管和监督的情况下,马斯克那种反复无常、完全由性子来的做事风格越来越让世界各地的军方和政治领导人感到担忧,因为这位科技大佬有时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力。

在战区、偏远地区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星链通常是接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它在乌克兰被用于协调无人机打击和情报收集。美国国防部是“星链”的大客户,而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在测试这项技术。

美媒称,马斯克对卫星互联网领域的“一手遮天”已经在全球引发警觉。这位52岁的亿万富翁性格暴躁,很难讲他对国家有多高的忠诚度。尽管马斯克被誉为天才创新者,但只有他一人能决定关闭某个客户或国家的“星链”互联网接入,而且他有能力利用该服务收集敏感信息。由于没有任何公司或政府能与他的成就相提并论,外界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担忧已经加剧。

有时,马斯克还会公开炫耀“星链”的能力。“在特斯拉、星链和推特之间,我一个人掌握的实时全球经济数据可能比任何人都多。”他在4月份发布推文说。

04

中国“星网”计划

近年来,中国也在发展自己的“星链”。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围,明确了建设卫星互联网的重大战略意义。

2020年9月,中国以“GW”公司名义向ITU提交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并将它们逐渐构建成一张星网。中国计划发射卫星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2021年4月26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成立,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被外界誉为中国版“星链”。未来,中国星网公司将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带头人”。

除了具有统筹性质的“星网”计划,中国的卫星互联网规划中还有在地方落地的产业集群计划——G60。G60星链属于民用卫星,落户上海松江,远期规划发射1000颗卫星,单星发射成本预期将下降35%,这意味着卫星产业实现商业化。

2023年7月9日19时整,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版星链低轨通信星座在现实中落地,并且会以正向加速度开始组建。

卫星互联网具有极高的门槛,拿卫星互联网的产业链来讲,一共有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四个分支。

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处于产业链上游,技术壁垒极高,基本由“国家队”引领。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卫星运营,因牌照壁垒高,民营企业也难以入局。只有同处中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包容度较高,各类企业百花齐放。

如果说中国星网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国家队”的主教练,那么中国卫星一定是一个能力超绝的主力队员。中国卫星的全称是“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控股,是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的龙头。

在宇航制造领域,中国卫星成功开发了CAST10、CAST20、CAST2000、CAST3000、CAST4000等多个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卫星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观测、环境与灾害监测、对地遥感、立体测绘、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现已成功发射了近180余颗小卫星及微小卫星。

除了在卫星互联网制造领域独领风骚,中国卫星在北斗导航、航母、军工、大飞机、无人机等领域都立下过汗马功劳。截至7月21日,中国卫星的总市值为333.23亿元。

前段时间,中国卫星将与中国卫通合并的消息甚嚣尘上,投资者对消息的真实性、合并的流程和时间、合并后的更名等方面积极求证,然而很快中国卫通就站出来辟谣了。能与卫星制造“顶流”中国卫星传出合作的消息,这中国卫通究竟是何方神圣?

中国卫通是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第二挣钱的分支卫星运营的龙头企业,同期总市值为754.48亿元,在同行业中断层第一,第二名就是中国卫星。

中国卫通全称为“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是我国境内唯一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被列为国家一类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也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国家队”的又一主力队员。

作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中国卫通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公司主营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

中国卫通目前运营管理着16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覆盖中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

05

民间力量正兴起

2023年,或是全球商业航天爆发元年。

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预测,2023年至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告诉出行一客,中国也要推进商业航天发展,只有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源,如资金、技术、场所等,群策群力,我们才有希望做出便宜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家航天的发展。

一条航天产业链,从上游研制、发射,到下游运营、应用,由许许多多环节共同构成。位于上游的制造环节,可分为卫星总体制造和卫星配套制造,发射环节可分为火箭总体制造、火箭配套制造、卫星发射服务等,产业链下游又可细分为通信、导航、遥感应用等。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航天事业发展,一条更开放、更多元、更市场化的商业航天发展之路,正逐渐越发清晰。

由于显而易见的因素,“天文数字”一般的市场规模背后,是极高的行业门槛,别的不说,投资规模就堪称巨大。

但对于卫星互联网企业来说,熬过高投资,就是回报高光。以美国“星链”为例,截至2022年12月,“星链”已有超过100万用户,按100美元服务月费计算,一年营收超10亿美元。

有机构估算,星链目前发射的所有卫星成本是6亿美元,也就是说,运营不到一年即可覆盖成本,开始进入“高回报”阶段。而马斯克在某次采访中曾表示,星链建成后,预计每年收入可达300亿美元。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最后组网完成后将达到42000颗卫星,如果中国也按照这个数量发射卫星,中国卫星相关的整个市场规模可能会到万亿以上,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如同马斯克造车又造星,中国民营汽车巨头吉利控股集团在2022年6月2日,宣布成功发射星座01组9颗卫星。此次发射的卫星除用于构建连接太空与地面车辆的高精度导航系统外,还将用在自动驾驶、无人机和物流领域。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为自主设计和制造。吉利计划在2025年底前共发射72颗卫星,服务范围覆盖中国和整个亚太地区,而最终星座将由240颗卫星组成。

此次发射卫星后,吉利成为第二家能协同联合太空业务的大型汽车制造商。值得一提的是其工业化造卫星的能力,2021年9月,位于台州的卫星超级工厂制造基地建成,并完成首颗试产星下线,目前通过创新量产AIT模式,工厂研制周期大幅缩短,已经实现日产一颗卫星,而且生产成本下降45%左右。类似这样的举措,搭配切实的消费需求,让市场化的钥匙转动了航天商业化的齿轮。

身处元年的商业航天恰如萌芽,有了真实的市场需求、有了实在的政策扶持,需要走上一条正确的路,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

文章来源: 出行一客, 凤凰网科技, 价值盐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太空遨游记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