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全部依赖进口的COC,国产化需要突破哪些壁垒?

塑造未来 2023-08-08
1743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COC(环烯烃共聚物)是一类性能优越的材料,这种材料依赖于C5产业链,由C5原料制备得到环烯烃单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和α-烯烃(如乙烯)共聚制得,其中反应单体、催化剂、聚合工艺均存在较大难度,产业化壁垒极高,目前国内全部依赖进口。

COC/COP目前国内处于空白,每年超过2万吨的需求全靠进口。由于其对于我国来说是属于新的领域,对COC的了解也就知道可以应用于光学器件、医疗器械、塑料、军工等领域。具体的应用场景还有一大片空白。

由于生产企业较少,技术突破难度高,全球COC消费主要由供给决定,约8-9万吨。2021年,中国消费约2.1万吨左右COC,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COC消费国家,其中53.2%需求来自于光学领域,包装和医疗领域分别占25.3%及15.1%,其他领域占比6.3%;预计2025年中国COC消费增长至2.9万吨,CAGR约8.4%,预计到2025年,光学领域占比上升至55.4%,包装领域及医疗领域占比约为23.6%及14.7%。

1、需求缺口

在有爆发式增长的应用领域中,列举符合当前市场热点的 动力电池领域来单独分析一下。

铝塑膜是目前我国在锂电池领域唯一还没有实现国产化且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按照这个来看,我不得不提出个人猜想,之所以铝塑膜无法实现国产替代,是不是就是因为其原料COC无法实现国产替代所导致的呢。

按照GGII预测,22年我国铝塑膜的需求在3.6亿平左右,而随着软包动力电池的应用,预计25年国内软包电池新增装机将达到88.6GWh,铝塑膜需求将达到6.38亿

目前全球产能也就在8.3万吨/年,加上国内阿科力目前正在建设的3万吨产能,未来三年内,可供应我国的量也就在5万吨左右。在不考虑国内未来三年没有新玩家入场的情况下,预计到25年国内每年将产生超过5万吨的需求缺口。

所以,目前的矛盾不是COC/COP是否能够实现国产替代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填补我国巨大需求缺口的矛盾。

2、技术壁垒深厚,海外高度垄断

COC聚合物技术壁垒深厚,开发难度高。从生产工艺来看,COC聚合物是降冰片烯单体与其他烯烃共聚的一系列高分子产品。主要的技术难度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降冰片烯单体的制备

降冰片烯是工业界最常用的环烯烃单体,具有较大的环张力,在开环易位聚合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此类环烯烃材料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环烯烃共聚物而言,随着环烯烃单体插入率的增大,聚合物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现升高的趋势,而高的共聚单体插入率常常会带来材料韧性的下降,这一缺点使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不同下游应用而言,设计不同特点的共聚单体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提升,是前期开发过程中重要环节。

茂金属催化剂的筛选开发

COC生产中,茂金属催化剂必不可少,也构成生产上的一大核心难点。传统催化剂只能开环聚合,而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能双键加成聚合。茂金属催化剂制备难度较大,成套的茂金属催化剂包括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载体,需根据反应进行完整体系的筛选。长期以来,国外对该技术进行技术封锁,我国由于产业化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追赶状态,部分领域仍未实现突破。

环烯烃聚合物的合成过程控制

环烯烃聚合物工艺控制点较多,且国内无开发先例,合成需要长时间的试验摸索。

此外,工程上成套工艺技术国产化试验需要经验积累,以及终端产品应用开发需要上下游配合,这些均构成工艺难点所在。

由于海外技术垄断,国内尚无COC商业化产能,国内需求均由进口满足。从全球市场来看,目前COC/COP聚合物/共聚物主要产能均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包括瑞翁公司、宝理塑料、三井化学和日本合成橡胶。

日本瑞翁是全球最先建设COC装置的企业,早在1990年1月份已经开始COC装置的建设,最初装置规模在数千吨,并于1998年率先推出产品。宝理塑料通过收购德国赫斯特集团的Topas业务而进入COC/COP领域,三井化学于1995年开始生产COC的Apel系列产品,而日本合成橡胶1997年在其千叶工厂开始量产COC聚合物。目前几家主要厂商的COC/COP产能合计为8.6万吨/年,其中瑞翁公司和宝理塑料产能占比较大。最新的扩产来自于三井的3000吨产线,新扩建的产能已经于2022年8月开始商业化运营。后续扩产主要来自于宝理,2万吨扩产原定于2023年中投产,目前已推迟至2024年三季度落地,主要针对的是包装及医疗领域的需求。

海外企业之间竞争呈现明显的差异化,日本宝理以医用耗材及包装类应用为主,并与医药包材全球领军企业肖特共同推广COC医疗领域市场,而三井及瑞翁则主导光学领域用途。

近两年,COC/COP国内产业化进程加速,主要原因来自于:1)国内部分企业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已实现了一定的产业化突破;2)光学领域中消费电子、新能源车等下游产业链明显转移至国内,供应链安全担忧下,下游厂商的国产替代意愿加强,从而促使上下游产业化开发进程加快。

文章来源: 红都财经,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塑造未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