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国外厂家降价倾销,我国进口3%低税率或将取消,原因为何?

材料内参 2023-08-14
1514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近日,有消息称,我国对进口聚乳酸(PLA)3%的低税率或将被取消。

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3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就PLA产品而言,原产地在美国的PLA进口适用6.5%的关税,原产地在泰国的PLA进口适用3%的关税税率。

为抢占国内市场,2023年以来,美国和泰国的PLA公司采取低价策略,2022年全年PLA进口单价22448万元/吨,2023年上半年为19220万元/吨,降幅14.38%。其中美国货源PLA从21389元/吨下降至18728元/吨,降幅12.44%;泰国货源的PLA从21193元/吨下降至18582元/吨,降幅12.32%。

目前,国外PLA主要生产厂商有美国NatureWorks公司和泰国Total Energies Corbion公司。

1、国外PLA厂家为何降价倾销?

我国PLA产能陆续释放,相对远道而来的原料更有优势。那么,国外PLA厂家为何从2023年开始采取降价倾销策略呢?

欧盟限制了PLA等非天然聚合物在一次性塑料制品中的使用,对PLA的需求将大量缩减。

国外PLA厂家的生产成本更有优势,更有底气降价。

国外PLA厂家经过多年运营,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管理运营方面,比我国企业都更具有优势。

目前全球实现聚乳酸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并不多,海外仅有两家,分别是欧洲和美国两家领先乳酸企业各自的合资公司TCP和NatureWorks,他们的生产基地分别建在糖资源丰富的泰国和美国。

2、国产替代情况

国外企业凭借农产品成本优势和聚乳酸技术的先发优势,已抢占全球主要的市场份额。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美国Natureworks与TCP公司合计产能占全球聚乳酸产能的73%,2021年这一占比降至50%。我国聚乳酸产能市场份额全球占比已从2020年的7%跃至2021年的37%,但国内的聚乳酸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进口量仍持续增长,进出口差额较大。

国内聚乳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劣势:第一,玉米原材料价格较高。近年来,国内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生物化工企业开始投资进入PLA产业,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并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由于国内玉米价格相对国外较高,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在打造全产业链上背负成本劣势。第二,受制于技术因素,目前国内企业用于生产聚乳酸的原材料丙交酯仍主要从国外进口。生产成本较高,已成为制约国内聚乳酸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由于聚乳酸作为降解材料前景广阔,国内新产能规划如火如荼,特别是产业链上游的乳酸企业,有机会凭借自身的原料优势向下游拓展这一新兴市场。核心中间体丙交酯量产技术的高壁垒可能会极大限制国内聚乳酸新产能的实际落地情况。

目前国内布局和规划聚乳酸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上游乳酸原料进行下游产业链价值拓展的乳酸生产企业,另一类则是在前期具备一定技术专利储备的行业新进入者。由于聚乳酸量产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储备大多采取与研究所、高校、外企合作的形式。公司早期丙交酯-聚乳酸工段的量产落地也得益于与长春应化所的合作,2019年之前包括公司在内的国内聚乳酸厂家也大多能够顺利通过进口丙交酯进行聚合生产。

公司相比于行业内其他企业形成显著技术优势的节点正是在于2016年之后的独立研发、设计、建设阶段,在进口丙交酯的同时仍然坚持千吨级产线以乳酸投料进行不间断生产,通过技术积累逐步形成了现有的覆盖“两步法”工艺各个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外“限塑禁塑”政策的不断升级,人类社会也从“以塑料代替金属、木材”的阶段进入目前的“以可降解材料代替不可降解塑料”的发展阶段。聚乳酸凭借其源于生物质材料且可完全生物降解、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特性,已被全球企业广泛应用于包装及食品容器、餐具、3D 打印材料、家居、无纺布、工业化学品等多个下游产品和领域,在医学领域、汽车配件、农林环保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市场对聚乳酸的需求快速增长,聚乳酸行业总体处于景气状态。2020年度全球塑料的产量已经达到3.67亿吨,而根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统计,2020年度全球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产能122.59万吨,相比之下,可降解塑料的产量尚未达到全球塑料产量的1%,替代空间巨大。

文章来源: 化工新材料,川谷研究所,中国石化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内参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