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全球最神秘科技公司:不买技术、不挖角、不做代工的大立光,被苹果、华为追捧

聊聊科技事 2023-08-15
3009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目前,全球手机市场被三星、苹果、华为等品牌主导,数据显示,去年这三家厂商的出货量分别为3.14亿部、2.25亿部、2.08亿部,实力非常强悍。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些高端品牌的手机摄像镜头组都依赖于中国一家低调的企业,它就是大立光电。

1987年创立于台湾的大立光电,乃全球精密光学塑胶镜头的龙头厂商。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立光,也是一只有名的“股王”。

台湾大肚山脚下,坐落着几座不起眼的工厂。十几年来,这里供应了全球1/3以上的手机镜头,却无人能一窥其中的奥秘。

1、一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产业大转移,德国和日本光学大厂纷纷在台湾建厂。从公务员转投博世光学,并一路做到厂长的林耀英,不甘心为巨头打工。他相信,台湾未来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光学大厂。

秉持这一雄心,1979年,他和陈世卿两人,从博世辞职,创办了大根精密。在那之前,他们已在林家车库钻研多年,并通过土法炼钢,摸索出玻璃镜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但除了这些略显稚嫩的技术,以及一腔的热血和冒险精神,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更不知道订单在哪里。为了打开销路,林耀英每天拖着四个卡皮箱,跑遍台湾相机厂,访尽全球光学展。没钱租场地,就打开皮箱摆地摊。

最疯狂的一次,他连续七年给柯达写了100多封信,最终搞定了这个大客户。即便如此,在那个德日厂商一手遮天的时代,面对天罗地网般的专利围堵,大根精密也只能是苟延残喘。

改变来自一次偶然。

就在林耀英每天苦哈哈研磨玻璃时,不少客户找上门来,希望订做塑胶镜头。“塑胶镜头一片才十块钱,玻璃镜头一片一百多,我怎么可能做这么低端的东西!”

一开始,林耀英和别人一样,也不看好塑胶镜头,毕竟与玻璃相比,塑胶不耐热,透光性也很差,一般只用在儿童玩具上。但随着一次性相机的走红,林耀英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未来将是低成本镜头的天下!更重要的是,做玻璃,再努力也只是德日的小跟班,做塑胶,却有可能改变世界。

于是,林耀英决定改弦更张。在遭到大股东的反对后,他直接拉人单干,于1989年创办了大立光。“同行看我们过于胆大,几乎不计一切代价,我只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林耀英开始孤注一掷。

1991年,成立刚两年的大立光便斥资3600万,几乎是其总资产的一半,从美国引进一台加工机,花半年时间琢磨出一套塑胶镜头的制作方法。那之后,大立光在大多数同行不看好的赛道上,孤独地一干就是十几年。

起初给扫描仪做镜片,之后是数码相机。期间,大立光在工艺、模具、镀膜等技术上不断突破,迅速缩小了塑胶镜头和玻璃镜头之间的差距。2002年,照相手机崛起后,大立光又一头扎进这个全新的领域。

蛰伏五年,一月而生。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大立光像毛竹一样,在无人问津的地下,默默壮大自己的根系。等到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这根“毛竹”一出土,便成森林。作为当时苹果手机唯一的镜头供应商,大立光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产能全开,节假日无休,依旧赶不上订单速度。直到三年后,苹果才勉强找到一个可替代的玉晶光。

德日厂商则在滚滚的技术潮流中,被迫让出了光学霸主的地位。

2、怕二个儿子躺平,大立光创办人林耀英有奇招

大立光初创时,仅有新台币300万元的创业本钱,在47岁创办大立光之前,创办人林耀英曾是一名当过十个月的中学化学老师。

毕业于中兴大学的林耀英,由于教书与自己喜欢待在工厂的兴趣不合,后来转而到台糖公司工作。在台糖12年里,他从一个基层干部一路当上厂长,后来还在台湾省政府的硫酸亚铁工厂做过公务员。

林耀英的职场生涯极为丰富,除了当老师,做台糖厂长、干过公务员,他曾在美国知名钟表厂“天美时”做过一段时间;直到他到德国的保胜化学(BOSOH)工作,才真正改变自己人生轨迹。

1980年,在保胜化学工作6年后,林耀英与同事陈世卿等独立门户,共同创办了大根精密。1987年,大根为了服务客户对塑胶镜头的需求,才转投资了后来的全球手机、相机镜头出货量第一的大立光。

2010年6月,大立光股东会举行董监事改选,林耀英退入幕后,将董事长宝座让给创业伙伴、原总经理陈世卿,启动大立光史上首次管理层更替。

林耀英为人处世,喜欢藏锋沉潜,但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咬着不放,非常有定力。也正因如此,大立光才能傲视群雄。有一次,林耀英获评年度风云人物,媒体为了采访他,从台中追到台北,辗转了二个月多月,才找上林耀英父子。

当年,跟着大立光林耀英的创业伙伴,也包括一些投资人,在大立光登上“股王”后,个个身家亿元起跳,赚得盆满钵满。由于大立光的总部位于台中大本营,一时间,台中曾是富豪云集之城。

2013年,大立光启动二代接班,兄长林恩舟出任董事长、弟弟林恩平则出任副董事长兼执行长,原董事长陈世卿让贤,卸任董座。“扶上马,送一程”,当时,包括林耀英、陈世卿、蒋翠英夫妇、还有谢铭源,以及梁家的梁博仁、梁忠仁等,仍留在董监事会。

姜还是老的辣!担忧二个儿子会躺平,让每一个家族成员靠工作来赚钱,大立光创办人林耀英有奇招。2019年,林耀英要求二个儿子林恩舟、林恩平及二位儿媳妇,也包括自己及妻子的大立光持股,全部转入一间名为“茂钰纪念股份有限公司”,并让他们和自己出任公司的三名法人代表;由此,茂钰就变为大立光的单一最大股东,林耀英父子三人也取得董事会席次中的三席。

茂钰,创办于2018年,注册总金额为新台币1亿元,而且是一间闭锁性公司,任何股东不能随意出售股份。显然,林耀英此举,有“一箭双雕”之寓意:其一,巩固家族在大立光的经营权。茂钰是大立光的第一大股东、具有表决权,可保证经营管理权及所有权不落外人手中,因为其家族成员不能卖出茂钰,也避免未来林恩平、林恩舟兄弟出现不睦时,引发经营权之争。

其二,设立茂钰公司,也是代际传承布局的需要。家族成员将大立光持股转入茂钰公司后,他们仅可以领得股息,未来只有认真工作,才有机会领得更多收益,也就没有偷懒的藉口。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利于大立光永续经营。

对于父亲的精心设计,林恩平也认为:“我父亲的概念是,家族成员大家都要工作去赚钱,不能只靠股利过生活。”眼下的台湾家族企业,由于家族成员内讧,勾结外人致使经营权动摇的案例很多,比如知名的百年企业大同公司等,林恩平也解释,一旦让外人介入,“万一你把我换下来,找一个乱搞的,那怎么办?”

3、不买技术、不挖角、不做代工

大立光的逆袭,既得益于对大势的研判,更离不开多年来,对技术和良率的死磕。

于是,当大多数对手为了省时省力,购图纸、买模具时,大立光却走上华山一条道。

光学技术涉及上百万个变量,大立光从建厂房打地基,到模具设备,几乎全部自主研发。即便外购机台,也要指定马达、感应器的品牌,而不是照单全收。因为这样做,可以提高稼动率,减少故障率。

对于注塑成型产生的压力,大多数厂商依靠退火、烘烤等后道工序去处理,大立光则从源头出发,在设计环节就消除隐患。林耀英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大立光的城墙,如铁球般扎实。

城墙扎不扎实,地基最关键。

大立光对技术和良率的极致追求,从其建厂房打地基一事上,就可见一斑。光学镜头的生产,对环境十分敏感,哪怕极轻微的震动和温度干扰,都会影响到品质的稳定性。

为了排除这些干扰,大立光可谓不惜血本。普通楼层用700磅水泥就够了,大立光坚持用一两千磅;别人两天灌一层楼,大立光至少一个礼拜。

正是以这样一种残酷的标准,大立光在业界竖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当别人还徘徊在5P、6P,大立光已做到7P;当对手还在拉良率,大立光已实现量产。

罗马城并非一日建成。

刚开始做手机镜头,大立光也曾遭遇重挫,因品质不达标,股价一落千丈,逼得林耀英不得不在众人面前认错。

知耻而后勇的林耀英,埋头八个月,苦寻问题根源。最终斥资亿元,购进百万级无尘室及相关配套设备,升级制程,备战高端镜头。同一时期的玉晶光,却因为迷恋低端市场,丧失了蜕变的机会。

几年后,当大立光勇夺苹果订单,吃香的喝辣的时,玉晶光只能在一旁目送对手远去。因为技术太超前,大立光被郭台铭视为心腹之患,要求员工学习大立光,不断将技术提升到极致的精神。

让郭台铭,乃至其他对手忌惮的,是大立光数十年积累起来的1000多项专利。这一堪称业内最齐全的专利布局之一,使得大立光在塑胶时代,实现对德日厂商的超越,并在技术和良率上独步全球。

文章来源: 财经胡谈,一波说,华商韬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聊聊科技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