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也排班?轨道选什么,功能说了算!

番茄科普 2023-08-28
3214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8月3日一大早,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直播大厅里,工作人员严阵以待。大屏幕画面中,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搭载着风云三号F星,如同出征的战士,披着崭新的盔甲,坚定地凝望着约800多公里外的太空轨道,迫不及待与“风云大家庭”汇合。

11时47分,随着点火口令响起,长征四号火箭腾空而起,伴着滚滚红色烟雾,穿云破雾、直入苍穹,风云三号F星的“接力上岗”之行正式启航。

“本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消息一宣布,大厅里传出雷鸣般的掌声。

回首过往,面对“卡脖子”难题,老一辈气象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把硬骨头嚼碎;一代代科研人员,不知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风云气象卫星事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之路。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气象局依靠自主创新攻关核心技术,逐步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功能最先进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实现系统业务化稳定可靠运行。如今,第21颗风云气象卫星奔赴太空,我国作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气象卫星综合性能达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表示,运行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实属不易,要应用好并发挥出风云气象卫星最大效益。风云三号极轨星地面系统总设计师胡秀清表示,未来,将充分运用风云三号F星,并结合多年储备的数据,重点在业务应用方面开展工作,把技术、数据真正用起来。

在很多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它被称作“太阳同步上午轨道卫星”。“上午”轨道卫星是怎么个意思?还有下午卫星、晚上卫星什么的吗?

01

什么是卫星轨道

远古的星系和我们的太阳系都遵循着精妙绝伦的运行规律,这一规律在宇宙中隐藏了亿万年。公元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通过总结大量的观测数据发现:所有行星绕恒星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且恒星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后人称之为开普勒第一定律,又称“轨道定律”。从此,“轨道”成为在人类探索浩瀚宇宙进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持续推动人类文明沿着各类“轨道”走出地球这个“摇篮”。当前,数以千计的人造卫星正围绕着地球服务着人类的各行各业。然而,无论是气象、遥感、通信还是导航卫星,都按照400年前开普勒发现的定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行在各自设定轨道上。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在珠穆朗玛峰上发射一颗炮弹,如果炮弹速度不够快,则在重力的作用下,炮弹经过平抛运动后将落回地球表面。当炮弹发射时的飞行速度越快,则其落地点距离发射位置就越远,随着速度不断的增大,如果不考虑大气的阻尼效果,最终炮弹能够绕着地球不断飞行而不再落回地球表面。这种通过发射后能环绕地球飞行的航天器就是人造地球卫星,而卫星绕地球飞行的轨迹就被称为卫星轨道。

如何描述卫星轨道?大家应该都有过定制衣服的经验,量体师通过量取你的三围、臂长、腿长等一套参数,最终剪裁出合身的衣服。类似的,每一颗卫星轨道也都对应有一组参数,通过这组参数描述了卫星轨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所处的方位等,最终可以确定卫星在哪里。这组参数最早由开普勒提出,他总共定义了六个参数。

02

上午下午算什么,卫星还有早班呢

既然这次发射的是气象卫星,咱就先拿气象卫星举个例子。根据气象卫星的业务特色,它们的运行轨道一般有两种:一是地球静止轨道,二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也叫做极地轨道。

我们最关心自家的天气,需要有个卫星时时刻刻盯着中国看,所以从地面看来,这颗卫星始终悬在我们上空一动不动。我们又知道地球在自转,所以这颗“静止”在我国上空的卫星,实际上是随着地球的自转周期,同步一起转。我们的风云卫星里双号的(如 2 号、4 号)都是这类的静止卫星,它们的卫星云图永远展示中国所在的这面地球。

天下一家,中国的天气不是孤立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极地轨道卫星扫描全球。极轨卫星穿梭于南北极之间,不但能看到地球的另一面,还可以弥补静止卫星观测不到极地的缺点。

气象卫星所在的极地轨道叫做“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就是说,不论地球转到太阳的哪个方位,卫星轨道和昼夜分界线的夹角总是固定的。这样,卫星每次运行到白昼这一面时,它下方的地面总在同一个时间点,光照视角永远相同,可以保证观测数据的一致性。我们的风云单号(1 号、3 号)都是这样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北极“俯视”视角看到的太阳同步极地轨道。

那么为什么要有“上午星”和“下午星”呢?因为天气常常和上下午密切相关。

举个实际的例子:青藏高原的云常常和人类一样“上下班”,早晨从地面蒸腾起来,中午形成浓云,下午到傍晚再降回地面。就算在大平原上,大家也会察觉到,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很少出现在早晨或上午。所以,极轨气象卫星分为上午星和下午星,可以用来观测上午和下午不同时间段的天气现象。当上午星出现在地球的白天一面时,它正下方的那个地区,总是当地上午,而下午星则在下午。

而中国的风云 3 号 E 星,则有些特殊,它是全球首发民用“晨昏星”,也称“黎明星”,它运行在昼夜分界线(也称晨昏线)上空,弥补了国际上民用气象卫星只有上下午轨道卫星的空白,并且它所在的轨道一直位于阳光下,除了观察地球,更是可以不间断地观测太阳天气,对耀斑、冕洞等太阳活动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03

轨道选什么,功能说了算

读到这里,大家想必也悟到了:卫星的轨道部署,要和它的功能相应。

确实如此。例如,中国的羲和号太阳观测卫星,为了持续研究太阳大气动力学,运行在晨昏线上空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有点像气象晨昏星)。美国的韦布太空望远镜,为了躲避红外线的干扰,飘荡在背离太阳和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还拉起一个网球场大且有 5 层的遮阳罩,把太阳和地球方向过来的辐射挡得严严实实。

再比如空间站,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如果让我们来设计空间站轨道,应该把它放在哪里好?我们要考虑到空间站是个住人的地方,所以它周围的空间条件不能有太强的电离辐射。我们平时在地面上,被地球磁场和大气保护,总觉得太空只是荒凉而已,出舱活动只需要保温保压就行了。

其实,离地 640~58000 千米的高处,有一圈范艾伦辐射带,里面充斥着被地球磁层捕获的高能带电粒子,颗颗都是满满的恶意。所以,空间站的轨道要避开这片区域,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高度都只有 400 千米左右,也就是西安到郑州的直线距离。

人类在太空中能够中长期逗留的范围。

从范艾伦辐射带的剖面图还可以看出,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辐射带更贴近地面。我们也都知道,极光就是太阳风轰击地球大气形成的。既然地球两极附近的空间环境很差劲,那么空间站除了高度低之外,纬度也要低。中国空间站只在南北纬 42° 之间运行,国际空间站由于要从俄罗斯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上人上货,所以不得已选择了较大的 52° 倾角。

再比如导航卫星,如北斗和 GPS,在包括两极在内的全球各地,我们都需要随时看到至少三到四颗卫星以便定位导航。所以它们中间的大多数既要动起来,又不能像空间站那样贴着地飞。它们的理想位置在离地 2 万千米附近的“中地球轨道”上。

卫星做什么,空间环境怎样,决定了它怎么飞。我们把这个思路推而广之,还可以理解一些派往别的星球的深空探测器看似奇怪的轨道。例如在木星附近做大气研究的朱诺号,按说,既然要研究大气,那么贴着木星脸飞就好了。但朱诺号的轨道实际上是个很扁的椭圆,近时离木星表面只有 4200 千米,远时却要飞到 800 万千米开外。为什么呢?因为木星有个极其强大恐怖的磁层,一直待在里面的话,会死。所以朱诺号只能采取这种“摸一下就跑” 的策略,每次疾速飞掠一下,然后赶紧逃到远处,在安全的地方,慢慢整理数据发回地球。

04

卫星轨道,这样区分

文章开头我们说过,气象卫星分为两种轨道,一种是静止轨道,一种是极地轨道。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一个小技能:当我们看到一幅云图时,怎样识别它是哪种轨道的气象卫星拍出来的呢?

你放心,绝无公式定理,也不需要摁计算器,只需要看视野,定高度。

比如下面这幅全球云图。我们知道,静止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转动,中国上空的永远只看中国这个半球,所以,既然看到了全球,那么它一定不是静止轨道卫星的作品,而是由极地卫星一次次飞掠扫描的图像拼接而成。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海洋上空特别明显的,规律的一道道“扫描”痕迹(模糊的平行白印),那正是极地轨道卫星掠过海洋时拍到的洋面反光。

风云 3 号 D 星拍摄的全球云图。

再比如下面这幅地球云图。静止卫星的轨道极高(距地面大约 36000 千米),从它的位置才能看到这么一个球体,大约相当于整个地球的 1/3,又称作“圆盘图”。相比之下,极地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只能看到地球上一片很小的局部。

风云 4 号 A 星拍摄的亚太地区云图。

总结一下,如果你看到了个球体,那就是静止卫星拍的,如果看起来跟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神似,那就是极地卫星拍的啦!

文章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上海卫星, 中国气象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番茄科普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