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模都」,中国城市有多拼?

老刘说科技 2023-08-30
2547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AI元年。ChatGPT 让业界认识到了通用大模型的巨大能量,便有了如今 " 百模大战 " 的商界奇观。在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107家大模型领域的企业先后获得投资。优质的AGI项目,在较短的周期里连获多轮融资,且融资金额普遍在千万级。

然而,百舸争流的大模型们只是开始,如何让AI实现落地,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真正具有深远影响且事关所有人的问题。

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热潮,显然并非完全由市场驱动,“而是混合着政府的引导与期待”。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城市洗牌的契机。“百模大战”已经打响,谁能率先抓住机会?

中国城市,争做「模都」

打开政府门户网站搜索人工智能,会发现大量扶持大模型企业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过于地方政府简直像「养孩子」一样培养人工智能企业,比如安徽和科大讯飞。

作为安徽打造「中国声谷」的C位主力,科大讯飞的崛起,离不开安徽政府的扶持。

「中国声谷」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的别称,首次出现在《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

这份放出豪言要在2025年前培育1家超500亿元级企业、2家100亿元级企业,孵化企业达500家的文件,出台在2017年12月29日。

而在一个多月前的2017年11月17日,科大讯飞便入选了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承担建设智能语言平台的功能。其余三个平台是百度、阿里云、腾讯,分别承担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平台的功能。

从这份文件开始,科大讯成为了安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抓手,政策一路绿灯,字里行间皆是支持。

先是在半年之后将发展规划的等级、规模和时长进行了升级,于2018年5月11日发布《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之后每年或出台政策,或披露人工智能技术在行政工作中的应用,或在公开演讲中为科大讯飞背书。

比如2020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就曾强调,要把科大讯飞等龙头的作用强起来,加快培育全球性领军企业,围绕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今明两年发展重点,谋划「大手笔」战略规划。

细看这些文件,能找到许多今天被重点关注的领域,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运载工具等等,而科大讯飞、寒武纪、长鑫存储等被点名的企业也早已迈过了百亿甚至千亿市值的门槛。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百度和北京、腾讯和深圳、阿里和杭州之间。

比如,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与腾讯合作打造「深国际智慧园区」,携手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的开发和应用,建设智慧城市;

杭州市临平区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工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构建的未来智造样板区、开展数字农业合作;

北京投入建设自动驾驶示范区,为百度、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提供落地场景。

可以说,今天会是哪些大模型玩家身处第一梯队,其实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百模大战背后,其实是各大城市之间的角力。

成为「模都」的不同路径

虽然这些城市都明确地给出了支持的态度,并且出台了许多政策为企业护航,但在侧重点上仍体现出些许差异。

对比杭州、北京、上海三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文件中数据管理的章节,有相同也有不同。

共通的部分在于,均致力于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建设数据流动市场。

不同点则在于,杭州更注重规则的完善,为互联网城市丰富的数据库挖掘出一条合法合规的使用渠道;北京强调打造数据基础制度的示范区,搭建数据标注平台,扩大数据库规模,符合其侧重核心软硬件提升的风格。

而上海鼓励上海数据交易所、大数据研究室等参与到产业中去,保障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等公平使用开放数据,注重激活民营资本投资人工智能。

不同城市的侧重点之所以有所不同,与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及运作逻辑有关。

以上海为例。从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产值来看,上海约在3821亿元左右,领先北京和深圳的2270亿元、2488亿元,资本优势较为明显。

但上海的劣势也同样明显——没有站稳头部的大模型企业。

今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行期间,国家标准委指导的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宣布,我国首个大模型标准化专题组组长,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阿里、科大讯飞、360、华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等企业联合担任,被视作成功入局「大模型国家队」。

但仔细观察这份名单不难发现,北京有百度、360、中国移动研究院3家企业,深圳有华为,杭州有阿里,合肥有科大讯飞,而上海仅有新型研发机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入围,并未出现大模型企业的身影。

之所以呈现出「强资本,弱企业」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上海位于产业链中游,在人工智能芯片、机器学习等领域成果显著,但下游应用相对弱势,这也决定了上海相关产业政策的底色,结合民间资本与研究院所发挥动能。

反观下游相对强势的深圳,则在6年时间内实现了对北京的反超,夺下了人工智能「密度」第一城的桂冠。

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华为、腾讯等人工智能产业细分领域龙头,是深圳反超北京的王牌,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更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市场份额。这种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态势,是企业落地深圳的主要原因。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勇立人工智能浪潮一线的城市外,其他新势力城市争做「模都」也有不小的野心。

比如,西安、合肥、杭州等新势力不断出台政策,根据自身特点布局新兴赛道。而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如河北、郑州,则是通过投入建设和运行算力中心,构筑大模型时代的算力底座。

城市如何在未来的高速发展中实现引领?

到了现代,随着基建的狂飙突进,商业乃至产业、科技的发展,地理所带来的差异在逐渐被抹平,这也让很多城市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但话又说回来,尽管时代在发展,城市之间在新纬度上的内卷却不曾停息,要想站稳脚跟,不至于成为新一轮竞争的淘汰者,就必须要有更新的要求和更高远的追求。

在书的序言“星耀大国:未来中国城市大趋势”一章节中,就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一是要内有人口规模,外有人才优势——没有人口规模,很难撑起消费市场;没有人才优势,则很难做大做强产业。

二是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实体打底,虚拟添色——对一个城市来说,实体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利用数智时代的到来,尽早地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这样就能掌握发展与创新的主动权,就能获得优势。

三是要注重一体化发展,搞好一个“圈”,做大一个“群”和串好一条“线”——未来的中国城市,要抓住这一体化的趋势,融入都市圈、经济带,加入城市群,从而能借势发展、合力做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体化的未来,在于科创的一体化。

四是要注重城市基础建设,老基建压阵,新基建冲锋。

总而言之,无比希望中国的城市都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利用不同的模式发展壮大自己,并树立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面目,正如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但它们需要注意的是,子子不同但终究是龙,中国的未来,也寄托于这些城市的力量。

文章来源: 齐鲁壹点,硅基研究室,硅星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老刘说科技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