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行走、会投篮、冲咖啡……机器人大会上“人”挺多!“AI+”让它们更像人、更聪明

机器人世界 2023-08-30
2397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8月16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据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世界机器人大会副秘书长梁靓介绍,今年大会博览会邀请了160家企业发布600款机器人创新展品,在制造业、健康、教育、服务、医疗等领域,都有先进的产品向公众展示。

目前,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助推下,人形机器人正变得更聪明,思维方式更像人,甚至可以实现自主学习。据了解,仿生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农业采摘机器人、工业焊接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多种形态的机器人,已实现了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落地应用。现场还有多款人形机器人亮相。

机器人大会上“人”挺多

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人形机器人“小七”就曾作为暖场嘉宾亮相。在大会展览的序厅,“小七”和伙伴们一起热情迎接观众,人形机器人“李白”“杜甫”还能与彼此吟诗互动,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展出的人形机器人关节灵活度得到升级,面部表情也变得丰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它们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让“人”与人的交流更顺畅。

刚刚参加过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人形机器人“优悠”也来到展厅,它能理解人类语言、识别物品,还能很好地控制身体的运动。“天真热,我口渴了。”对“优悠”说出这句话,它便迅速作出反应,转身走向冰柜,取出一罐冰镇饮料递给现场工作人员。在身后的大屏幕上,实时展现了“优悠”听到指令后的动作“思路”——多模态交互系统任务流。

在博览会现场,一位正在“彩排”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据了解,这款由追觅科技展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彼时正在支架支撑下行进,是技术人员在对其进行“现场演练”,以适应展馆内铺有地毯的路面情况,待测试结束,该款机器人可在展馆内独立行走。而双足站立并行走是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中的一大突破,其背后是先进步态控制算法+多种传感器的支持,从而使其具备适应不同路面,自主避障等能力。事实上,这款通用人形机器人不仅能站立、行走,还会做咖啡。

还有一群“多才多艺”的人形机器人,会跳舞、能投篮,它们是来自达闼的小姜。达闼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表演投篮的这款人形机器人为例,其背后的驱动来自云端大脑的分析,机器人收集到的数据会上传至云端大脑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现场篮球、篮筐等物体及场景信息,从而自动规划使用多大力度、多少角度进行投篮。“当然,投篮只是展示这款机器人能力的一个场景,未来在云端大脑的驱动下,机器人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比如给人递东西、送咖啡,以及应用于超市里试吃、餐馆里端盘子等服务场景。”该负责人表示。

科技公司“造人”成趋势

1950年,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与“人工智能之父”的艾伦·麦席森·图灵在他的开创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首次提出:机器应可以像人类一样,与环境互动,感知周围,自主地规划、决策、行动,并拥有执行这些决策的能力。1958年,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和乔治·德沃尔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1961年,“unimate”正式在通用公司完成安装,辅助汽车生产。看似笨重的矩形机身,巨大的底座上连接着一根机械臂“unimate”的外观与人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实在相去甚远。这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似乎就在告诉公众:机器人并不一定要长得像人。

随着电子、工程和材料学的进步,人们对于机器人的认知与设计理念更是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渐渐开始淡化甚至抹除“机器人”一词在表象上的内涵,转而诉诸其设计逻辑在功能和实用性上的体现。

2023年7月,联合国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人工智能向善(AI for Good)”全球峰会,峰会期间举办了全球首个由机器人主导和参加的新闻发布会。9位人形机器人站在台前,自如地与记者互动,讨论了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监管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人机之间的信任。这不仅是对技术问题的回答,更是一次震撼的展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不再是单纯地执行预定程序的机械设备,而是具有了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的智能机器人。

在全球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情况下,人形机器人在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辅助等领域的需求将会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鉴于新生代人群更倾向于追求创作型与技能型工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与机械性劳动逐渐失去吸引力,这为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或将达到1540亿美元,成为继智能驾驶电动车后的又一AI落地场景。

2021年8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的人工智能开放日上首次提及制造“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计划。短短一年后,Optimus(擎天柱)的原型机已经在接下来的AI Day中亮相。特斯拉展示了它在汽车工厂进行搬运、浇水植物、移动金属棒的视频。微软尝试将OpenAI研发的ChatGPT应用于机器人领域,让机器人更加拟人化;在今年年初,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也宣布在OpenAI领投的A2轮融资中筹集了2350 万美元;中国小米早在2022年8月便亮相了“铁大”人形机器人,到2023年又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成立机器人公司……

人形机器人带动核心零部件提速发展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在向具身化方向加速发展。在大会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要让通用人工智能真正发挥力量,需要依托具身的实体,让它与物理世界相交互,带来更大价值。

人类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为“人”定制的,具身通用人工智能最合适的“身体”自然是人形机器人。而一个理想的具身智能体,应具备由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的“身体”,主导视觉、触觉各种感知的“小脑”和主导逻辑推理、决策、语言等的“大脑”三部分。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贯通人形机器人从理论基础到产品研发,再到落地应用的全链条优势。上个月出台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而在这一浪潮下,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各类核心部件发展也都在提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了多款Casia Hand“灵巧手”,包括类人自由度版、轻量版和高速自适应版,可以模拟人手90%以上的功能。仿人柔性指尖以及掌部内藏着传感器,能实现抓取的力反馈,动作十分精细,甚至能抓起一根针;其手背同样拥有感知能力,在生化实验台上,手背不小心碰到其他容器也能迅速察觉。

小到在家中叠衣服、扫房间,大到在特种环境下完成生化采样、排爆等危险任务,其都能胜任。此外,机器人一体化关节、金属3D打印技术等的发展,也为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提升增添助力。

文章来源: 央广网,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光明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器人世界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