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回暖”,陶企能否借助东风“续命”?

材料内参 2023-09-07
2698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建陶行业在告别“高速发展”的时代后,进入到一个理性的周期,随着宏观经济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每个人都感受到市场下行的压力,未来的陶瓷行业怎么去发展?很多人感觉站在了十字路口,非常的迷茫。

建陶行业正经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双碳政策落地、能耗政策收紧,传统制造产业都将面临压力,并成为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把利剑。现在,地方政府已经在核定能耗排放指标,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不断推进,政策迭代将迫使企业不断地转变能源结构,加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来实现碳达峰的宏伟目标。

广东陶瓷行业将于明年开始进入碳交易市场,碳指标不够,就要去市场上进行交易,无形之中将增加企业的制造成本。在市场下行压力下,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和空间去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是每一家制造型企业要去面对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建陶是一个高度依赖房地产的行业,但国内房地产已经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中国现有的存量房够30亿人居住,在房地产的存量时代,我们感受到需求下行的压力。

另一方面,陶瓷企业的生产成本逐年上涨,当前全国约有60%的陶瓷厂已经使用天然气,但天然气价格持续攀升,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包括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涨,以及节能减排、装备技术迭代等,都将成为制造企业成本上涨的压力。

冷冷清清的市场、哀鸿遍野的商家、焦虑迷惘的陶企……行业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

这个时候,不是拼规模,拼增速,而是看谁基础牢、实力强,看谁挺得住,活下去。企业之间比拼的是内功,是其综合实力。谁能够在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中屹立不倒,谁才能笑到最后。

01

未来全国瓷砖产量

可能会跌落至50亿㎡

全国陶瓷砖总产量在2014-2017年达到100亿平方米的峰值后,开始一路下行,到2022年跌落至73.1亿平方米。但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在政策持续迭代、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加码的情况下,全国陶瓷砖总产能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略有增长。

截止2022年末,全国陶瓷砖产量125.6亿平方米,扣除一部分僵尸产能,有效产能大致为100亿平方米,实际产能利用率70%。未来,随着房地产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提升,对瓷砖消费属性的逐渐减弱,中国瓷砖产量可能会从巅峰期的100亿平方米,跌落至现在的73.1亿平方米,再跌落至未来的50亿平方米左右,全国瓷砖产量还会下降30%。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截至6月底,全国生产线开窑率实际不足60%,去年的产能利用率是70%,今年上半年不足60%,这些都是生产成本上涨、能源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带给制造企业的压力。

现在,陶瓷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销售的通道在哪?客户在哪?如何最大化释放销售力成为企业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最近两年广东一些大型陶企受房地产暴雷影响,现金流压力是巨大的,所以在暴雷之后,许多企业需要重新去思考渠道的均衡化、健康化。

02

楼市复苏,

瓷砖市场还有机会吗?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

随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在公众号上对存量房贷利率部分调整细节进行回应,涉及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范围、调整方式、申请渠道、申请时间、首套房认定等方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政策的出台,对于房地产市场、银行和购房者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确实是刺激楼市的一记狠招。

8月3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打响了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政策第一枪。同日晚间,深圳住建局亦发文宣布自8月31日起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

9月1日,北京市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同日,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京沪二地宣告自9月1日起执行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均明确: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这也意味着,全国4大一线城市已经全部官宣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随后快速响应推出新政的城市还有珠海、杭州、武汉、厦门等地,掀起了一波“认房不认贷”大潮,此前延迟购房计划的人再次跃跃欲试。

环顾四周,全都是鼓励刚需购房者快去买房的声音,朋友圈的房产销售人员更是直呼楼市“金九银十”或有望!

众所周知,建陶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唇齿相依,一荣俱荣,楼市再次“热闹”起来,是否意味着瓷砖市场也会回暖?

答案可能要让大多数陶瓷人失望了。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曲线和建陶行业的增长曲线并非同频。房地产行业快速增长时期,确实有不少陶企靠此吃了一波红利,但这波红利,实际上是来自人口和建设催生的需求。所以哪怕楼市有所起色,春风也不会马上吹到建陶行业。

另一方面,近几年房企的拿地情况实在过于惨淡。2022年上半年,TOP100房企的拿地总额为6594.7亿元,同比2021年下降了60%;2023年上半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5920亿元,同比又下降10.2%。要知道,真正需要用到瓷砖的,不是那些成功交易的精装房,而是拿地之后新建的楼盘。

总而言之,楼市这“泼天的富贵”暂时还落不到陶瓷人头上,与其等待救援,不如学会自救。

03

陶企如何自救?

瓷砖厂家和经销商可以借助哪股东风为自己“续命”?理出以下五大思路,最后一个方法简单粗暴。

最后的红利:保交楼。

前段时间,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王力在陶瓷信息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保交楼,陶瓷企业最后的红利》一文。他在文中表示:陶瓷市场的景气指数虽有滞后,却基本上延续了楼市的成交轨迹。伴随着保交楼的边际效应,楼市带给瓷砖市场的红利同样会越来越小,而这也许是楼市带给陶瓷市场最后的一波红利。

最后的蓝海:旧改。

7月18日,商务部等13个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支持旧房装修”。居然之家董事长兼CEO汪林朋表示,居住中的住房有改造需求的大有人在,一旦这个市场被激活,那将是一个比交易后装修的住房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少人将旧改视为家居建材行业最后一片蓝海。

待解锁的地图:海外。

开年以来,大批陶瓷人走出国门,以大角鹿为首的瓷砖品牌纷纷到东南亚国家参加展会,开拓业务。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陶瓷砖出口合计23.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8%。有的陶企则是干脆到海外投资建厂,其中科达的海外建材业务上半年便实现了19.07亿元的营收,赚得盆满钵满。对于勇于探索的陶瓷人来说,海外市场就是一块待解锁的地图。

全新的机遇:新媒体。

据了解,今年全国瓷砖市场可以用一个“冷”字形容,门店自然流量几乎枯竭,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和日益攀升的经营成本压得经销商“喘不过气”。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以“短平快”的形式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打开了高效快捷的流量入口。新媒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经销商创造了全新的获客渠道和商业增长空间,不失为一个新机遇。

最后

每一个风口、每一种趋势,都需要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应变之策,加快转型升级,跟上时代变化的节拍,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存下来的机会。

文章来源: 中国陶瓷网, 陶瓷信息汇,陶瓷信息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内参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