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业绩大滑坡,联营模式能否化解“煤电顶牛”矛盾?

电力葵花宝典 2023-09-11
3566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2023 年至今煤价中枢有所下移,煤炭行业亏损程度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截至 2023 年6 月底,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 4890 家,较去年同期增加 326 家,较 2022 年底增加 272 家。

亏损煤炭企业数量进入 2023 年后明显扩大,截至 2023 年 6 月上升至 2084 家,亏损比例达到 43%,较去年同期增加 781 家(亏损比例 29%),较 2022 年底增加 962 家(亏损比例 24%)。

行业利润方面,受宏观经济“弱复苏”、煤炭供给宽松、各环节库存高企等影响,市场煤价格下行较为明显。

2021 年 10 月至今,由于上游供给约束导致的煤价高涨使得煤、电行业的利润分配出现了不平衡,2021 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212.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57.1%,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占双方合计利润总额比达到 80%。2023 年前 6 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2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46.4%,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占双方合计利润总额比自2022 年 76%下降至 62%。而 2016 年供给侧改革后双方利润分配基本维持在各半水平,因此煤炭行业或仍面临业绩下行的压力。在煤、电利润重新分配的时点下,为解决上述煤电矛盾,煤电联营或许是优质选择。

煤企业绩大滑坡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弱复苏”、煤炭供给宽松、各环节库存高企等影响,市场煤价格下行较为明显。

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国煤下水动力煤价格指数(综合指数)从1月6日的791元/吨下降到6月9日的721元/吨(此后小幅上升至8月4日的737元/吨);大宗商品数据服务商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2月高点在1220元/吨,到6月跌破800元/吨(近期维持在850元/吨左右)。

随着煤价中枢不断下移,煤炭行业亏损程度正在扩大。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4890家,陷入亏损的企业上升至2084家,亏损比例达到43%——较去年同期增加781家(亏损比例29%),较2022年底增加962家(亏损比例24%)。

今年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减少了23.3%。与此同时,行业吨煤利润下探至179元/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5元/吨,较2022年底减少48元/吨(当然整体均值仍高于2021年以前)。

从上市公司数据看,上半年中国神华等9家煤炭上市公司均实现了盈利,但其中8家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同比降幅在16%—75%之间。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中国神华的净利润降幅相对较小,预计下降16.5%-21.4%,其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煤炭平均销售价格下降、自产煤单位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煤炭业务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另一家煤企河南大有能源净利润降幅较大,预计下降65.9%—73.26%。该公司在业绩预告中陈述了利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煤销量和售价同比下降”,2023年上半年煤炭市场供给增长,需求却不及预期,煤价下跌。

而需要警惕的是,这一波煤炭弱势行情似乎还远未见底,煤企利润下滑还在继续。

对此,在今年6月底召开的2023煤炭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中,与会煤炭单位也是大吐苦水,称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偏弱,中下游环节煤炭库存屡创历史新高,用户“买涨不买跌”情绪浓重,煤炭中长期合同违约现象增多,部分中长期合同兑现率下降等,导致煤炭企业销售难度加大。

下行的煤价,让煤企2023年业绩承压。然而,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煤价,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煤电行业由来已久的“煤电顶牛”问题。

“市场煤、计划电”的“顶牛”矛盾

煤炭和电力,在价格与成本上的上下游联动,在现实中呈现为“市场煤、计划电”的“顶牛”矛盾。

这个矛盾实际上始于2002年的煤炭市场化探索。彼时实行价格双轨制后,政府对用于发电的动力煤试行市场定价(两年后逐步取消电煤政府指导价),煤炭价格步入市场化阶段;然而,电力价格一直由政府核定。

2000年以来,由于煤价的两度暴涨暴跌,不是“电企巨亏,煤企巨盈”,就是“电企巨盈、煤企巨亏”。

2008-2011年,煤价暴涨,煤炭行业进入“黄金十年”,电力企业却出现行业性巨亏。

2012年-2015年,这四年刚好相反,环渤海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从最高时860元/吨,跌到2014年7月23日“破5”,2015年9月23日“破4”,年末跌至371元,煤炭企业全线沦陷,亏算严重。

进入十三五,又开始演绎新周期。2016年上半年煤价大幅反弹,11月2日冲高至607元,12月31日收于593元,较年初涨59.8%。2017年1-8月仍在580元左右高位震荡。

受此影响,2016年度,煤电企业全年业绩“腰斩”。2017年上半年,行业再现困难时期,五大发电集团煤电利润下降146.7%,亏损123亿元。

煤、电两个产业,如跷跷板一般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化解煤电顶牛,决策层提出了“煤电联营”思路。2016 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鼓励煤炭和电力生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融合、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战略合作、长期稳定协议、资产联营和一体化项目等方式,将煤炭、电力上下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主要联营模式及相关建议

平抑周期波动、协同上下游降本,煤电一体强化业绩稳定性。煤电联营可以使煤企和电企建立一种互补的、长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降低因为煤价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确保电厂燃料长期稳定供应的同时还可减少中间采购环节,大幅降低发电成本并锁定下游火电利润。

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属于首次提出,目前尚无典型案例与成熟模式。而自1989年我国首个煤电一体化项目获批以来,煤电联营模式与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总体上可概括为三种模式。

一是煤炭与电力企业在集团层面进行战略性重组合并。该模式有利于缓解同质化发展、资源分散等突出问题,实现煤电一体化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例如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联合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成功打造成为煤电联营模式的标杆企业。但由于电力企业以中央企业为主,煤炭企业多为省属企业,两个行业产权归属和融合程度不高,因此该模式面临较严重的体制性障碍,更多依赖于政策的强制性和指导性,可复制推广性较低,整体实施难度较大。

二是煤炭与电力企业进行单向或交叉持股。煤炭企业参股电力模式有利于稳定巩固电煤销售市场,电力企业参股煤炭模式有利于为电厂提供稳定可靠经济的煤炭供应,煤炭电力企业互相参股模式有利于更好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华能国际与中煤集团合作建设煤炭生产基地与大型坑口电厂。但由于“煤电顶牛”现象长期存在,煤炭和电力行业景气周期错配,合作双方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导致参股意愿“一头热”,缺乏行业联营积极性。

三是煤炭与电力企业在单个项目层面成立合资公司。该模式由一个法人主体建设运营、管理煤矿和燃煤电厂,主要适用于地理位置接近的煤矿和电厂项目,尤其是大型煤电基地和特高压电力输出项目配套建设的煤矿和电厂,有利于降低项目投资、减少运行成本、提高煤电一体化项目市场竞争力,例如我国首个煤电联营项目——伊敏煤电一体化。但该模式下企业资金运作和经营风险较高,煤矿和电厂对外部市场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煤炭与电力企业“双输”局面。

开展联营的相关建议:

政府政策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联营项目规划核准等方面支持力度。注重科学统筹、总体布局和系统谋划,科学规划煤炭煤电新能源发展定位、布局规划与转型路径,建好市场、企业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着力解决联营过程中面临的行业、地域、产权所有制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碍与限制,鼓励有条件的煤炭和电力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联营,简化核准审批程序,督促支持政策落实,促进联营项目有序化建设、规范化运行。

能源行业层面应加快推动统一能源市场建设,打造高水平煤电联营、煤新联营示范。全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型能源市场体系,油气市场方面有效平衡油气供应与成本控制,煤炭市场方面促进煤、电价格有效联动,电力市场方面加速打造省内省外并重、中长期现货并重的新型电力市场,推动煤炭油气市场、电力市场、碳市场等有效衔接。能源行业企业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利用好支持政策,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优化业务布局、选择联营模式、制定合作战略,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加快推进联营示范建设。

电网企业层面应积极服务联营项目落地,提升联营主体对市场交易服务的满意度。密切跟踪电煤供需形势、市场电价波动及能源产业发展动态,研判煤电联营、煤新联营发展形势,深化研究联营项目的申报条件、并网管理细则、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适时协助政府制定政策与标准文件,全力服务推进项目落地。在电力交易中深化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解决交易过程中信息壁垒和透明化等问题,确保联营体提供与享受的调节服务可溯源、可计量与可结算,满足联营主体多元化交易需求。

最后

未来,随着煤电向灵活调节性电源转型,发电量不断降低,将直接使煤电效益受损。在国内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下,预计“十四五”期间,煤电的电量空间将进一步收缩。煤电联营模式下的煤炭企业,压力丝毫不会减小。

在“联营”新能源的层面,煤炭企业的逻辑是通过跨界做煤电,再用手中的煤电去支撑新能源,这相当于二度跨界,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说煤炭企业跨界经营煤电厂,需要不一样的能力,那煤炭企业再跨界到新能源,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更多了一个数量级。

这也就决定了绝大部分企业对于煤电-新能源联营还持观望态度,目前没有新能源占比高的央企与煤电央企进行联营的典型案例出现,国家政策性引导并没有提起煤电、新能源联营的积极性。

两个联营之路走起来不顺畅,煤炭企业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文章来源: 华夏能源网,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安信证券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力葵花宝典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