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上游市场整体萎缩,陶瓷供应商也正面临洗牌

陶瓷新视界 2023-09-13
2572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当下的瓷砖建材行业,正面临着需求萎缩、消费降级、内卷升级的多重压力。需求萎缩,再好的砖、再便宜的砖,也少有人问津,订单直线下滑。

消费降级,消费者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中低端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内卷升级,即便是便宜砖、低档货,价格战也打得如火如荼......

01

今年1-6月陶瓷砖

产量同比下滑15.10%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由于双碳、能耗政策收紧,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国内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从市场时代加速进入用户时代,今年1-6月,陶瓷砖累计产量同比下滑15.10%。截至6月底,全国生产线开窑率实际不足60%,除江西外,其他开窑率较高的产区都面临停窑去库存的压力。

有陶企人士透露,在佛山,一些曾经知名的品牌,一个月能卖上亿,现在一个月只有四五千万;小一些的品牌,过去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销售也能达到一千多万,现在一个月只能卖三五百万;腰斩的业绩,显露出佛山陶瓷市场的处境已经十分艰难。

而供应商也表示,现在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价格战异常激烈,哪怕一年的销售额能做到几个亿,但产品利润率仅有微薄的几个点,一旦遇到坏账、烂账,企业就几乎处于不赚钱状态。

02

需求紧缩、消费降级……维持销量与利润越来越难

“现在越来越卷不动了,终端没有生意,产品降价的作用不大。开年时候的小高潮现在看来其实是虚火,年初我们就判断,今年价格战应该会很猛,但现在没想到,真正的惨烈其实是销量的下滑。”

一方面,今年来,终端市场消费降级明显,大多数消费者在装修板块的预算明显压缩,对于瓷砖产品的选购更加谨慎,要求品牌能够提供更高的产品性价比。

一个可以佐证的现象是,疫情过后,即便在价格厮杀背景下,基于价格优势以及中低端市场的需求,反而批发模式复苏得最快。同时,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不少消费者对于瓷砖材料的选择参考,价格都是最为关键且突出的因素。

“消费降级”带来的影响也逐渐体现在具体的产品销售上,不少佛山陶瓷厂销售人员明显感受到,800×800mm触底反弹,又逐渐重新杀出市场。“我们年初的时候预计750×1500mm仍然会是最好卖的产品,但现在最好卖的反而是800×800mm规格,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对装修预算的收缩。”

但也有批发商表示,800×800mm规格虽然还有一定量,但价格已经基本见底,利润也就0.5-1元每片。

佛山一位陶瓷品牌销售负责人表示,以往的销售会出现哑铃型的态势,即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表现不错,二三线品牌竞争会较为激烈,运营压力会相对较大,所以前几年大部分二三线品牌大多围绕两大方向发展:要么加强品牌建设,向高端市场进发,要么下调价格,实施降维战略。

但根据今年的情况来看,无论什么档次的品牌、产品,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压力,“价格战”带来的直观冲击,成为尾部陶企存货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同时,也令头部及中部陶企不得不被动应战。

在市场面前,需求紧缩、消费降级,对于任何一家陶企而言,想要维持以往的销售数据及利润,会越来越难。

03

陶瓷供应商也在洗牌

“现在不仅陶瓷厂在洗牌,供应商也在洗牌。”2023年,不少陶瓷原材料供应商介绍,陶瓷厂的开窑率不高,对于原材料的需求也同步减少。有供应商甚至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出货量减少了50%,并且收款周期越拉越长。

还有行业人士表示,近几年陶瓷行业产品及工艺均缺乏创新,并遭遇明显的瓶颈,上游陶机装备与原辅材料企业只能在传统市场激烈厮杀、相互内卷,各个领域的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有的领域慢慢地只剩下几家“巨头”,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化工原材料供应商被淘汰出局。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没有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就意味着失去竞争力。”有供应商分析认为,现在整个上游市场都在萎缩,一方面供应商要有拿得出手的主打产品,另一方面还要有成本优势。“以前大环境好的时候,无论是谁都能做点生意,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但现在是真正拼实力的时候了”。

综合各个领域不同类别的供应商总结,当前陶瓷上游企业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挑战一  行业下行,市场“蛋糕”缩小。

中国建陶行业阔步发展了40年,陶瓷人习惯了过去高速扩张的行业红利,但近几年与上游息息相关的瓷砖产量迎来拐点——从高峰时期的100亿㎡跌落至60多亿㎡(2023年预计),产量缩减30%多,导致釉料、熔块、墨水、增强剂、添加剂等各类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

而对于机械装备类产品,过去全国每年新上生产线至少超过200条、300条,市场蛋糕巨大,每一家陶机装备企业都能够分一杯很丰盛的羹,但现在每年新上的生产线只有50条左右,甚至更少,不少缺乏竞争力的供应商面临没有订单的窘境。

广东一位釉料供应商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我们今年的出货量至少下滑50%。”陶瓷上游市场“蛋糕”收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寻求破局之道,也有企业想办法“做大蛋糕”,比如开辟海外市场、跨界进入其他行业,延伸业务范围等。

挑战二  供应商过剩,集中度提升。

建陶是一个产业链非常长的行业,围绕着瓷砖产品的生产,上游有大量的装备、化工企业,下游有大量的经销商、渠道商,还有无数的包装、物流、广告、策划、培训等产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瓷砖产能的大幅消减,近两年大量小微型装备、化工企业纷纷收缩业务,不少供应商开始转型退出陶瓷行业。

另一方面,各个领域供应商集中度逐年提升,特别是压机、窑炉、墨水、喷墨机等产品,市场已经高度集中,进入巨头和“寡头”时代。当然,集中度提升,对于头部供应商而言并非挑战,反而是一种机遇。

挑战三  价格战激烈、利薄如纸。

“挣的都是辛苦钱,现在供应商的利润都很微薄,甚至有的人本钱都要押进去。”一位陶瓷化工原料供应商说道,现在陶瓷厂为了降成本,针对同一种化工原材料,至少都有3-4家供应商同时供货,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价格,减少成本压力,将价格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另一方面,现在不管是陶瓷原材料还是化工料,价格愈发透明,同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供应商的利润被大幅压缩。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原材料、化工料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在恶性竞争下,总有同行的价格更低。

挑战四  收款难、账期长。

许多陶瓷厂的款越来越难收,回款账期从数月拉长到6个月、甚至1年。有氧化锌供应商举例道,以氧化锌为例,当前的价格是1.5万元/吨左右,假设一家陶瓷厂一个月的用量是30吨,以往3个月的账期,供应商只需押款135万元,而现在账期在6个月左右都算良性了,一下子供应商就得多押款135万元。实际上,这对中小规模供应商的资金实力考验很大。

供应商所承担的风险也在逐年增大。不少供应商表示,“近年来一些陶瓷厂已变成‘空壳’,资金稍微周转不过来,到时候倒霉的还是供应商。”

“今年,中小规模供应商的日子很难过,感觉身边就没有几个好过的。”佛山一位供应商表示,2022年不少同行踩到了“暗雷”,被牢牢地套进去了,要么拉砖,要么打折处理……不论哪种方式,被套的供应商都会元气大伤。

面对未知的市场风险,现在许多供应商选择了收缩业务,减少供货量,并对合作厂家进行筛选。有供应商介绍,现在拼的是硬功夫,需求在萎缩,风险在加大,只能通过收缩的方式控制风险,但也无法彻底规避风险。

文章来源: 陶瓷信息汇,冠源陶瓷,陶瓷信息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陶瓷新视界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