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携手新华三深耕终端,大模型的加入将如何改变行业现状?

未来X畅想 2023-09-18
3491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9月15日,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项目在郑州市正式签约。

9月16日,紫光超级智能工厂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办。

同日,“智算万物 共赋未来——2023紫光智慧计算终端生态大会”隆重召开。

紫光股份、新华三扎根河南多年,已见证和参与了这片中原大地数字化发展的欣欣向荣、万象更新。

金秋时节,紫光股份、新华三以这一套精彩的“组合拳”,再次布出了智能新时代下发力终端深耕中原的“先手棋”。

布局终端的“组合拳”

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紫光股份、新华三拥有计算、存储、网络、5G、安全、终端等全方位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整体能力。智慧终端作为紫光股份和新华三ICT全栈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始终是公司投入和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此次,紫光股份、新华三面向智能新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以合作共赢态度,升维终端布局。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坐落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项目。

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以紫光超级智能工厂为核心,以计算机、汽车智能座舱在内的各种智慧终端产品为特色,汇集了上下游软硬件生态企业。项目整体规划用地18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入40亿元。项目建成3年内预计整体实现产值100亿元,年税收超3亿元,带动就业超1500人。

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项目的核心是紫光超级智能工厂。紫光超级智能工厂将充分依托于新华三的数字大脑全栈实力,通过AI+5G+IOT技术,贯通数据采集、清洗、应用全链路,通过“以算力换人力、以数智创定制、以智能增效能、以数流优物流、以零碳助园区”,实现高速生产、定制化生产、安全生产、自动化仓储物流及零碳智慧园区的构建,助力郑州打造智能化未来工厂“新样板”。工厂建成后,将分期逐步实现450万台套智慧计算终端的出货量,年营收100亿元。

整个项目从洽谈到签约只用了30天时间。这既展现了紫光股份、新华三对深耕郑州产业布局的信心和决心,更体现了郑州市委市政府对项目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以实干实效生动诠释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郑州速度”。

生态协同,融合共生是下好终端“先手棋”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16日,“智算万物 共赋未来——2023紫光智慧计算终端生态大会”也在郑州隆重召开。此次生态大会由郑州市人民政府、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指导,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紫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新华三集团、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主办。

河南省、郑州市等省市领导对此次终端生态大会以及紫光股份、新华三的贡献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致辞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是郑州的一号产业,其中智慧计算终端产业体量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是整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撬动社会总需求的关键抓手。紫光计算机集结产业链、供应链的厂商汇聚一堂,共话产业发展趋势,签约共建供应链、生态链,必将对进一步共享智慧计算终端领域的发展成果,构建更为稳固的产业链协同体系产生重要意义。作为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我们大力支持紫光股份、新华三集团、紫光计算机携手产业链的合作伙伴,积极打造以郑州为中心,面向国内,辐射全球的商用计算产业高地,真诚欢迎更多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创新成果集聚郑州、落地郑州,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智慧计算终端产品。

紫光股份董事长、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在园区开幕致辞中介绍,紫光股份、新华三将持续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主航道,进一步做强、做优“云-网-算-存-端”全栈产业链。智慧终端作为紫光股份和新华三ICT全栈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始终是公司投入和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紫光股份和新华三将继续扎根河南,发挥作为ICT领军企业的生态辐射优势,扬鞭AIGC新赛道,开拓智慧计算终端新疆域,进一步带动紫光计算机做大、做强、做优。同时,与郑州市深化在智能制造、未来工厂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进紫光智慧终端产业园项目和紫光超级智能工厂项目的建设,孵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助力郑州打造中部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并且将继续以“数字大脑”全栈实力为依托,充分发挥新华三“百业灵犀”私域大模型的智能化力量,助力河南乘“数”而上、加“数”奔跑,打造数字经济“新蓝海”。

智能终端行业发展现状

1.智能硬件市场规模

智能硬件是以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及大数据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以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为载体,具备感知、联网、人机交互和后台支撑服务等功能的智能终端产品。近年来,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约为12003亿元,2017-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约39%,预计2023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23184亿元。

2.智能手机出货量

由于宏观经济带来的挑战以及疲软的消费端需求影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近年来来持续走低。2022年9月,智能手机出货量0.2亿部,同比下降4.6%,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4.8%。2022年1-9月,智能手机出货量1.91亿部,同比下降21.3%。

3.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

智能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腕带设备整体同比增长3.4%,出货达到1.32亿台。

4.智能家居出货量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载体,融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环境监控、信息管理、影音娱乐等功能的有机结合,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包括智能音箱、智能照明、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产品。近年来,我国智能家居出货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终端设备出货量为2.2亿台,预测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达2.5亿台。

5.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汽车是继手机之后的又一大智能终端赛场。近年来,得益于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接受度的逐渐提高,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增速较快。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达13.7百万辆。预计在5G和智能网联技术迅速推广的背景下,2023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达18.8百万台,2025年出货量将增至24.9百万辆。

6.智能终端测试服务

智能终端测试服务是指针对智能终端产品的性能、产品质量提供的专业测试服务,覆盖整个智能终端产业链。持续涌现的移动智能终端爆品进一步带动测试服务市场的发展。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智能终端测试服务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13.9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0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7.81%。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移动智能终端测试服务市场规模将达456.87亿元。

大模型或引发终端变革

AI大模型的引入极有可能催生智能终端产业的革命性变化,行业专家认为,未来AI大模型将带动移动互联网生态革命,并再造新的终端设计范式。

终端移动互联网生态变革,首先发生在交互方式上,由原来的点滑方式变为通过自然语言与APP进行沟通,甚至直接和终端本身AI助手沟通。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依靠在终端中打开千万个APP实现交互,每次操作都需要适应APP的UI界面,包括登录、支付、地址信息等设置,而理想化的AI大模型生态,将使APP AI助手,甚至终端AI助手直接完成用户的自然语言指令,无需繁琐的学习过程和设置过程。同时,AI大模型的深度学习能力,将有效管理用户的个人信息,可将终端应用生态进行优化和定制,让移动互联网变得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AI大模型极有可能成为5G乃至6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高通全球副总裁兼高通AI研究负责人侯纪磊表示:“长远看,这也将在交互层面,改变用户与各种应用的互动方式,或许未来只有一个APP——数字助手。”

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变革必将催生新的终端形态革命,目前,以苹果手机开创的触控屏+应用商店模式已经从2007年起延续至今,手机的外观和功能保持了多年的固有形态,而AI大模型的出现极有可能重塑手机的设计理念,当交互方式主要以自然语言为渠道时,智能手机在重量、大小和形状上都将突破原有的桎梏。未来,智能终端的性能比拼极有可能不再是参数和容量,而变为隐藏在终端之后的AI大模型数据质量比拼。

产业链需共同参与

未来,在“超算中心+数据资源+市场需求”驱动下,随着底层技术革新,AI大模型与终端结合的“底层技术支撑—模型训练——终端模型规模应用——数据反馈优化” 的循环路径进一步清晰。

目前,整个终端产业都看到了AI大模型的巨大潜力和商机,无论是云计算企业、终端企业,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在积极布局AI大模型,在云端、终端、应用生态链上也累计了各自的能力,但由于成本问题和技术壁垒存在,AI大模型与终端结合还有不确定性。

首先,AI大模型的接口标准化问题尤其突出,数量大、数据规模大是大模型的两大特点。同样,市场上海量的终端品牌在性能和形态上各异,将海量类型各异的AI大模型与海量终端进行对接,就需要相关接口标准的统一,在统一架构下形成有效协同机制,是推动AI大模型与终端形成规模化结合和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AI大模型与终端相结合需要从国家、产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多机构、多角度协同推进。从实验室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到洞察、发掘终端用户对AI大模型的应用需求,从成本调度到联合调试,都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参与。其中,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同时联通基础算力、科研单位、终端企业和消费等上下游市场,可在产业链协同推进AI大模型从建设到落地终端发挥引领作用,从而主导终端产业的新一轮大变革。

文章来源: 新华三,中商产业研究院,通信产业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未来X畅想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