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融资1283起、金额超2000亿元,智能硬件并没有“掉队”

智慧超人 2023-09-22
1716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英伟达市值破万亿美元,苹果发布头显产品Vision Pro引爆整个科技圈,这或许是2023年年中最为重磅的两大科技趋势且这两件大事均与“硬件”相关。

正当英伟达一“U”难求之际,黄仁勋的老乡“苏妈”,苏姿丰(AMD CEO),抛出一系列重磅产品,包括直接对标英伟达超芯GH200的旗舰产品MI300。

在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万亿产业”中软件侧的代表,引爆全球之后,AI芯片、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也同样会是AI大玩家的必争之地。

潜力无限 持续受到风险资本市场关注

随着国民消费的升级,我国高科技智能硬件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5G、AI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近些年来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实现了优化升级,并逐渐发展成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得到了风险资本市场的大量关注。

从融资事件的总体规模来看,智能硬件领域自2020年以来,合计发生融资事件1283起,融资金额超2000亿元。从近三年(2020-2022年)的融资事件数量来看,分别拥有320余、500余起以及370余起。于此通知,截止到2023年6月,相关融资事件合计发生80余起,融资金额近29亿元。

从融资事件的轮次分布来看,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融资轮次。从具体数据来看,A轮、战略融资以及天使轮相关融资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有240余起、220余起以及190余起。

另外,融资轮次较为靠后的E轮,以至到Pre-IPO,融资事件数量相对较少,分别有1起以及7起。

从融资事件所涉及的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40余起融资事件位居第一,这与广东地区较为发达的消费电子产业息息相关。另外,北京以及上海,位居二、三位,分别拥有210余起以及200起。

纵观投资机构的分布情况,从“出手”次数分布上来看,红杉资本、顺为资本、小米集团以及深创投,位居前列,分布拥有38起(红杉与顺为并列),30起、27起。

另外,从投资机构类型来说,基本以传统VC为主;包括腾讯投资、字节跳动以及百度风投在内的CVC,投资数量在保持在10起左右。

对于“大厂”来说,人工智能属于未来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对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十分广阔的市场,必然各大公司都会引起重视,不能“掉队”。

智能穿戴和VR领域最受青睐

对于用户而言,对智能硬件最有感知的产品莫过于智能穿戴设备了。智能手表开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敲门砖”级别的配置。据了解,除了日常使用,智能手表还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运动跟踪、健康管理、旅游出行、社交娱乐等,有的还提供导航、预订餐厅、预订机票等便捷服务。

此外,XR领域也不断受到官方关注,目前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可以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代移动平台。大众可以通过AR/VR/MR等多模态终端入口,随时随地享受数字经济和社会的服务。除了个人用户外,XR技术也在工业制造领域成为了全新的生产力工具,包括研发设计、生产优化、设备运维、产品测试、技能培训等在内的智能制造新形态。

专业行业人士认为,随着物联网生态体系内互联产品的不断增加给用户带来体验提升,和商家在用户需求驱动下不断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和市场拓展,以及5G、云计算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整个市场将会加速扩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消费级智能硬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左右。

天眼查数据显示,以国内VR领域为例,截至目前,现存VR相关企业2.6万余家,其中2023年1-5月新增注册企业20万余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7910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江苏、山东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1800余家以及1450余家。

报告认为,随着国内智能硬件领域收到政府支持、互联网发展、消费者认可等多方面的影响,国内的智能硬件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AI智能助手或为下一个流量高地

在电影中,《钢铁侠》的贾维斯、《流浪地球》的MOSS等AI智能助手能够进行语音交互、执行指令等。折射到现实中,多家机构认为,智能音箱、智能耳机、智能手表、智能手机语音助手等硬件终端均可充当AI智能助手的角色,相关市场有望迎来进一步爆发。

目前,受用户体验达到瓶颈、安全性有待提升、兼容性存在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智能家居硬件市场增长放缓,但ChatGPT等大模型或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据华安证券分析,AI大模型能够从三方面赋能:

用户体验:智能化水平、交互模式提升带来用户体验升级;

信息安全性:可从数据保护、漏洞预测、安全标准和监管带来提升;

降本增效:大模型或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开发成本。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硬件终端与AI大模型的融合进一步深化,AI智能助手有望成为下一个流量高地,场景与生态有望实现共振。

华西证券刘泽晶指出,智能终端作为载体以及人机交互入口,有望引爆AIOS时代。智能音箱、智能助手等作为主流的自然语言接收入口,未来有望转化为人与万物互联的重要流量入口,结合生态协同,智能终端种类、数量均有望实现爆发式发展。

文章来源: 封面新闻,成都日报科技,科创板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智慧超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