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从价格开始,主打性价比!探秘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内卷、活法与出路

机器人生态圈 2023-09-27
3548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今年5月份,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医疗机器人公司Noah Medical宣布获得1.5亿美元(约10.32亿人民币)B轮融资。2015年,Noah Medic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ian Zhang离开了强生公司旗下手术机器人公司Auris Health,并于2018年创立了Noah Medical。2023年3月,Noah Medical的Galaxy手术机器人系统获批FDA,用于机器人导航的支气管镜检查。本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共同领投。据悉,资金将用于公司旗下的Galaxy手术机器人系统,以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

谈及近年来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关键词,其中一个必然是“内卷”。2023年,国产手术机器人扎堆上市。1月,精锋医疗二次递表港交所,3月上旬术锐机器人启动上市辅导,3月下旬思哲睿完成科创板IPO问询,4月键嘉医疗科创板IPO递表。但是,国产企业却面临商业化落地难题且困于专利难盈利……

手术机器人40年突破式进展史

手术机器人在过去四十年时间里有着突破式进展。1980年代,人类通过改装工业机器人,最早把机器人运用到人体手术的领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Probot 和Robodoc相继使用机器人开始临床手术,到1999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直觉外科公司推出最具代表性的医疗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逐渐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布局。

2010年后,全球手术陆续进入机器人时代,众多国产机器人项目开始陆续进入临床,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天智航公司自主研发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获得首个国产机器人NMPA注册许可证。2015年后,国内各科室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进入百花齐放的状态,行业发展愈发蓬勃,手术机器人更加走向专业化趋势。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二十多年前诞生于美国的达芬奇可谓声名显赫,凭借垄断式的产品及商业模式,一举带火了整个行业。

与创新药的发展历史类似,一个“大药”的出现,会成千上百倍地提升一个赛道的想象空间,这个名副其实的华尔街“造富神话”,就是打开投资人和实业家们想象力的那扇门。最近几年,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强生等都开始重金投入手术机器人,国内市场的资本和创业者也慢慢向该领域聚集。

以北京术锐、微创机器人等为代表的这些追随者,成立之初就定位在“国产达芬奇”、“达芬奇颠覆者”,试图通过“达芬奇”这块金字招牌,简单直接地向市场描绘一个看得见的增长蓝图。

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的政策,诞生了术锐、康多、精锋等一批基于高校孵化的国产腔镜机器人企业。由于研发时间久、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从2023年机器人行业Q1融资市场来看,医疗机器人是融资最为火热的领域之一。

国产手术机器人爆发正当时

“前些天,我在墨尔本参加全球机器人外科学会年会,新的手术机器人有7家,其中6家是中国的,很厉害,”薛蔚分享道。从以往的模仿、跟随,到现在有自己的思路、在一些术式上超越进口,正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展现出的潜力。相比于开放式手术、传统微创外科手术,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都有一系列的益处。

从患者角度而言,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可以实现小切口、更小创伤;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疼痛感更轻等效果。对于医生而言,通过手术机器人模拟培训,将缩短手术的学习曲线;并且能够降低医生体力、操作技术的要求,能够延长医生的职业生涯。

过去十年,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迅猛,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推动着这一赛道的发展。“首先,机器人本体技术的产业链和底层技术取得了很大突破,在过去20-30年间,做一个本体往往需要3-5年,但现在半年到一年时间就能做出来;第二,机器人技术图谱中,图像技术非常关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图像导航技术突破很大;第三,医工交叉合作更加通畅,能将医生的想法、所需要的工具流程逐步工程化。”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孙立宁总结道。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长至41.9亿元,五年间复合增长率为47.6%,预计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188.8亿元。快速增长的市场,也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资本方加入其中。在生命健康赛道凛冽的寒冬,尽管手术机器人的融资也受到冲击,但从交易事件数来看,仍维持着一定稳态:2021年、2022年、2023年1-8月,该领域的融资交易分别为30起、29起、21起。数十、上百家公司站在同一赛道,既显示出一级市场资本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热切的关注,也从显示出这一赛道竞争的激烈。

“手术机器人厂商的竞争,不只是国内同行、乃至进口设备的对比和竞争,而是面临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手段的竞争。”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梁卫彬指出,一些同类公司只是在做fast follow,投资人必然会关注手术机器人厂商的产品力、创新力,以及是否有全球原创、独立干净的知识产权,能够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

以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例,达芬奇之后,国产品牌微创、威高、康多、精锋的机器人陆续上市,形成了“1(进口)+4(国产)”的竞争态势,随后还将有主打单孔腔镜机器人的术锐、主打分体式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瑞龙诺赋等更多国产玩家加入其中。骨科赛道则更加拥挤,目前已经有18家骨科手术机器人获NMPA批准上市,其中3家进口、15家国产,脊柱外科、关节置换机器人几乎平分秋色。其中,9款产品于2022年获批,入院的商业化进程可谓是刚刚开始。

乘胜追击向海外进军

据《2023手术机器人红宝书》数据,2022年,腔镜手术机器人老大哥“达芬奇”在中国境内装机55台,设备最高销售额2900万。签订维保服务55家,合同金额从100万到800万不等,收益颇为可观。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珠玉在前,国产手术机器人能否怀璧其后、乘胜追击?

据了解,拿证不久的国产品牌微创手术机器人2023年上半年,装机验收4台,中标多台,收入4760万元人民币。除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也是机器人赛道的重点方向,杭州健嘉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于2022年获批,上市后截至2023年5月共在6家医院招标中中标装机。

“在起步阶段,模仿达芬奇、消化达芬奇,把贵的手术机器人做便宜,这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但是达芬奇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解决?国产手术机器人能否解决性价比问题,为临床提供又便宜、又好用的机器人产品,商业化的前提是产品力足够强。”艺柏湾创始人李元勋特别强调手术机器人在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要能够提供卫生经济学价值,以高性价比的方式为临床提供手术机器人产品。

在性价比问题上,薛蔚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其认为手术机器人如果能够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用基础功能满足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减少病患痛苦,这类机器人可能更是临床所需,也能够实现普及。“我认为手术机器人未来一定是专科化,甚至单病种、单术式对应一种手术机器人。”

在产品力的构建上,手术机器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也非常重要,且核心元器件的采购价格直接影响着产品制造的成本。以手术导航产品必需的光学定位设备为例,全球范围内90%以上的市场被加拿大企业NDI垄断,定价高、采购和维修周期长,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性价比,产业链上游自主可控也是未来趋势。

除了在国内“卷”性价比,手术机器人出海、走向国际市场,和达芬奇、Mako等同台竞争,也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方向。其中,鑫君特在三年半之前便已启动欧盟CE的注册工作,并于今年5月获得欧盟CE认证,获批准入。此外,微创手术机器人等也有不少产品尝试进入欧洲、美国,在海外市场展示中国机器人品牌的产品力。

中国手术机器人前景一片蓝海

中国人口情形带动手术机器人应用需求快速增加。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加大居民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导致入院手术人次进而攀升,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 18.70%。据观研天下预测2030年占比将高升至 28.90%。同时,公立医院的住院手术人次由2015年3700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5500万人次,2020 年疫情恢复常态化之后手术人次有所下降,也高达4800万人次。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公立医院的人才储备及医疗器械等医用资源处于紧张阶段,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紧缺,还可以提高手术精度,提高医生的作业效率和医院整体的运行效率。

手术机器人行业包含全产业链,国内手术机器人相关企业集中于中游制造环节。多学科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每套系统涉及超过35000个零件和2700余项专利,行业形成了以上游零部件及软件的供应商,中游各类手术机器人的生产制造商,下游以医院为主的共生产业链。目前,中国上游高端性能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医疗厂商大多集中在中游环节,腔镜及骨科类手术机器人企业最多,国内的系统集成和算法开发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下游的应用领域受管理应用及使用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服务于三甲医院为主,未来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及国家配置数额政策的推动会扩大其应用领域,并带动中上游厂商的发展。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长快速。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5年30.10 亿美元快速长至2020年的83.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6%。

目前京沪率先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名单,患者费用负担有望降低。上海市医保局将腔镜机器人手术以“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的名称纳入乙类医保,患者自付20%,医保报销范围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肾部分切除、子宫全切、直肠癌根治。北京医保局发布文件,明确“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作为辅助操作获得政府定价,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共同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即患者可获得100%全额报销。

国家多项政策助力,机器人辅助手术有望进一步普及。伴随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手术机器人利好政策的出台,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有望蓬勃发展。

文章来源: 36氪,中国机器人网,光明网,贝壳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器人生态圈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