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需求不振,资本迟疑!储能市场风暴即将来袭?

储能技术观察 2023-09-28
3238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在当今世界,储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主力能源,储能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这场产能危机中,至少一半的储能企业将无法幸免于难。

储能行业正在上演的故事,远比光伏行业要惨烈得多。如果把碳酸锂比作光伏行业的硅料的话,那么其跌幅其实已经超过了硅料。2022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一度超过60万元/吨,当下现货价格仅为16.9万/吨,可谓腰斩后再腰斩。

9月26日,碳酸锂期货全部合约再次大幅下挫,主力合约LC2401跌破15万元/吨的心理关口,收跌5.87%至149100元/吨,创历史新低。同样,就像光伏行业的老玩家扩产、新玩家跨界之下的光伏组件价格暴跌一样,在各地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在各路资本的疯狂加持下,储能电池新老玩家一起开卷,如今早已是水深火热。

一、储能价格战,已经卷到没朋友!

在成本下降和政策推动双重刺激下,全球储能行业快速发展,2022 年储能新增装机27.8GW,同比增长52%,截止2022年底,全球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237.2GW。

储能技术类型丰富,根据能量转换方式可以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和其他储能方式。其中,电化学储能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可灵活运用于电力系统各环节及其他各类场景中。同时,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日益成熟,电化学储能技术优势愈发明显,逐渐成为储能新增装机的主流。

根据 CNESA 数据,新型储能装机累计占比从2018年的3.7%提升到2022年的 19.3%。从新增口径统计,2022年新型储能占比达73.0%。

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是当下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体系,拥有寿命长、能量密度高、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截至2022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5.7GW,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过90%。

中国和美国是大储最主要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9%和24%,合计占比达 73%。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数据,2022年中国已并网储能项目中,大型储能占比达到 90%,是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发展势头迅猛。

美国情况近似,根据 Wood Mackenzie统计及预测, 美国2017-2022年储能装机量增长近18 倍,2023-2027 年美国储能市场将新增75GW装机,其中电网级别储能占比为 81%,即大储新增规模超 60GW, 市场空间广阔。

欧洲大储也正逐步起量,Wood Mackenzie 预测,从2022到2031 年,欧洲部署的储能系统储能容量将增长20 倍,其中电网规模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45GW/89GWh。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共有850个储能项目招标,同比增长超 200%,储能市场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25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超300GWh。在政府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加持下,预计到 2025年储能将形成千亿级市场。

然而,在资本加持下,储能行业的未来可能正在被严重透支。

另外,储能企业的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绝大多数公司自己并不生产电芯,只做系统集成。各家的出货量亦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分,因为只要把几家头部企业报出的出货量简单相加,就会发现数目明显不对,总和已远超当年的全球新型储能装机量。

就像硅料下跌组件端难以截流超级利润一样,碳酸锂价格的暴跌,储能行业也未能截流超级利润,反而更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涉及储能产业的企业数量多达8.9万家,系统集成商也有上万家。

储能市场一方面蓬勃发展,一方面产能过剩、价格明显下跌。今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在1.33元/Wh,已较去年全年均价水平下降14%,与今年1月相比下降25%。而现在,价格更是来到1元左右。

头部企业对于当下储能市场竞争的乱象普遍表示担心,有的企业迫于上市压力,只能一味降价拿单、跑马圈地。另外,大量二三线储能集成厂商单纯依靠资本,低质低价中标,不可持续。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就曾预言,“靠低价中标越多,死得越快,明年或将倒下80%的系统集成商”。

二、鱼龙混杂下的风险累积

其实对于产能过剩,早在2022年便有行业内研究机构指出。

2023年储能锂电池,尤其是大型280Ah储能锂电池供应商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几乎是定局。

但依然挡不住资本和新玩家的疯狂涌入。

首先是业内新能源企业都把储能当做第二条增长曲线。

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风光储一体化招投标项目明显增多,已成为头部光伏厂商几乎全部进入储能领域。

动力电池企业也几乎全面进入。

这一切让储能赛道拥挤,还有跨界者在不断涌入。

进入2022年至今,一大批A股上市企业集体跨界扎堆进军储能。这其中有做地产的、乳业的、做玩具的,甚至有生猪养殖的也蜂拥而至。

锂电赛道现在有8.9万家企业,仅2022年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就新注册5.8万家企业。

据业内院士估算,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

连外国人都看懂了中国储能的现状。

英国《金融时报》在近期的一份报道中也指出,目前中国有近10.9万家储能公司,这一数字比3年前增加了1倍多。

从本质上说,在储能市场预期高涨的情况下,大举扩张产能,和曾经光伏行业的现状是一样的,呈现出一种公交车效应。

后来的新玩家会不断地推着前面的老玩家往前走,也让行业的风险还在累积增加。同样与价格战如影随形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上演。

而储能当下太依赖政策驱动。

回溯这几年来,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出台的政策不算少。但翻阅这些文件政策发现,能配套出台可操作的实用性政策,其实并算不多。

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或规定更是让人眼花缭乱,隔三差五的行政式调整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国内但凡5000亿GDP以上的城市,全部在大量的投电池,一大堆政府下场,上百亿、几百亿的投电厂。

如果仍旧保持模糊的商业模式运行下去的话,未来极容易出现供需失衡,引发激烈竞争与行业洗牌的情况。

政策的模糊和不稳定必然导致投资收益模型的不确定,最终导致资本进入的不确定。这一切不确定性因素,都在给储能过剩的当下带来更多的不稳定。

最大不确定性,其实还是来自成本和需求的双挤压。

去年至今,储能的整个产业链全线涨价。

而翻看储能企业2022年核心经营数据,其平均毛利润基本都到不了20%,相当于涨价吞掉了利润。

今年4月份碳酸锂现货价格跌至16万元/吨时,国内储能电池的成交价还高于0.6元/Wh;但如今碳酸锂现货价格仍高于20万/吨,但电池成交价格已经跌破0.6元/Wh,二三线厂商的成交价已降至0.565元/Wh左右。

如此一来,企业很难受,要么保持市场占有率,放弃部分利润;要么维持利润,放弃一些市场份额,可谓左右为难、举步维艰。

更雪上加霜的是,需求端的萎缩。

据高工产研统计,一季度,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成,其中户储电池更是低于3成。

而上半年产能利用率,由2022年83.4%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60.5%。

竞争不可谓不惨烈。

三、尾声-淘汰赛将进行

但有趣的是,即便产业过剩在事实发生着,很多玩家依然信心十足。

某能源企业在近期接受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的前提是为了满足客户及市场需求,不是盲目扩产。

甚至某储能系统企业。更担心的是产能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瑞浦兰钧、兰钧新能源、比克电池、比亚迪、赣锋锂业、盛虹控股集团、中科弘泰、航天锂电等多家企业都进行了扩产。

但其实细细想来,也符合商业逻辑。

这轮大降价会加剧行业中的马太效应,这对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是最有利的,因为他们具备规模化优势、雄厚的资本和融资能力,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向他们集中。

二三线的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技术创新和产能的迭代升级,更没有财力向海外扩张。

只能困在国内市场低价竞争中无法自拔,面对行业冲击,这些厂商没有太强的招架能力。储能是个系统工程,壁垒会越来越低,不存在别人无法突破的高精尖技术,最终技术上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拼的。

这就让那些具有先发优势的团队,也很难再被颠覆掉。

留给二三线玩家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也许出清,将是行业二三线玩家的大部分的归宿。

而在陷 入疯狂的投资人看来,看到的是一个前景广阔、遍地黄金的赛道,先入者通过拼命投资来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

跨界而来的后来者则是将这个赛道看成是救命稻草,意图通过投资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改善经营状况。

大家各有各的利益出发点,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是那个剩下的。

但就像房地产大面积暴雷前,哪个房企不在拼命拿地?

最后

虽然当前产能危机严重,但长远来看,储能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新型储能技术将逐步成熟,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此外,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带动储能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

总之,在这场产能危机中,储能企业应积极应对,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拓展市场渠道、加强技术创新等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只有那些能够顺应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储能市场中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 赶碳号,新能源产业家,欢快梦想r27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储能技术观察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