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停窑减产,一边新生产线点火投产,陶瓷行业生产周期为何越缩越短?

不一般陶瓷 2023-10-11
3011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市场持续下行,产能过剩愈演愈烈,不断有陶企因销售及库存压力而停窑减产;但另一方面,哪怕在市场的淡季,仍旧不断有新生产线点火投产,让许多陶瓷人恍惚:“市场真的在下行吗?”“那些新生产线的产能如何消化?”

当厂家在为巨大销售压力发愁的时候,客户却在不断地抱怨“想要的货,排产太慢了”。一边是陶瓷厂家的产品“卖不动”,越积越多;一边是客户天天“催发货”。“既高库存,又无货销”——这样的矛盾,时刻都在上演。

01

一边是生产线大量停窑

一边是新线不断点火

当前的陶瓷行业,产能极度过剩,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下行。越来越多的生产线难以开窑,开窑的生产线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并且呈现“年初开窑晚、年中停窑多、年末停窑早”的显著特征。这是由行业下行期,尖锐的供需矛盾决定的。

进入10月份以后,煤炭、原材料等迎来一波价格上涨行情,倒逼一部分生产线迫于成本压力提前停窑,慢慢地消化库存;也有陶瓷厂迫于销售压力停掉部分生产线,开始进行年底生产线的技术改造。

除此以外,秋冬季节来临,河南、河北、山西、四川等北方、西部等瓷砖产区,或再次面临环保压力。

9月中旬,山西某地公示2023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包括建筑陶瓷、日用陶瓷等在内的超30余家企业入列。其中金*陶瓷、*石陶瓷、恒*陶瓷、九*陶瓷等多家建陶企业长期停产,多数陶企管控类型均为C级。

按重污染天气应急绩效分级政策要求,绩效评定为C级和“非绩效引领”的企业,在“秋冬防治重污染天气”期间,将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

今年上半年,四川乐山曾多次发布重污染天气(臭氧)黄色预警,对当地夹江瓷砖产区不少D级、C级陶企产生较大影响。按当地政策,C级企业黄色预警期间减半或全部停产,D级企业重污染天气期间全部停产。

2022年秋冬季的情况是,去年11月8日00:00起,乐山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区域内的部分陶瓷厂开始执行限/停产减排措施。同一时间(2022年11月8日00:00时起),眉山市启动颗粒物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通知,涉及夹江、丹棱等陶瓷产区的生产。去年就有夹江陶企表示,根据经验判断,秋冬季节多半也会出现多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去年是从11月1日开始,夹江产区C级陶瓷企业生产线实行轮停,原则上缩减50%产能。去年的限产时间大概40天,从11月1日到12月10日。

由于地处盆地地形,依照往年,夹江产区2023年秋冬季仍可能再次面临这一状况。

不过,即便开窑率与产能利用率如此之低,大量陶瓷厂家面临库存爆仓、销售不畅的巨大压力,新点火的生产线及新增的产能仍旧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刚刚过去的9月份,全国就有云南曲靖英迈尔陶瓷、沈阳佳得宝陶瓷、广东新顺兴陶瓷、广东鲲鹏集团、华硕控股广东恩平基地等陶企的6条全新生产线点火投产,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至8月份,点火的新生产线则成倍数增长,最密集的时候,甚至一周内就有三四条生产线齐点火。

这些新生产线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单线日产能普遍较大——少则两三万平方米,多则四五万平方米,一条线抵过去的2~4条线。新生产线窑炉更长、智能化程度更高、单位能耗更低,更具成本和竞争优势。

市场容量是恒定的,一批新生产线点火投产的同时,必然会挤兑老旧、缺乏竞争力的生产线的生存空间,并“逼停”这类缺乏竞争力的老旧生产线。

可以说,每一条新线的建成,都在悄然间改变一个产区、一片市场的竞争格局。

为什么在产能极度过剩、市场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还有陶瓷厂不断投产新线?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好卖,没有库存压力吗?很大概率上并不是。除个别中小企业外,绝大部分大中型陶企当前都面临着销售不畅、库存爆仓、减产停窑的巨大压力。而这些经过技改和新建成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产品更适合市场需求。

行业艰难,价格竞争激烈。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成本来维持运营。但是,通过强化管理、减费降本的方式来提质增效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许多生产线,即便管理水平再高、产能潜力拉到最大,但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加持的新生产线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企业付出了很多,几乎拧出了干毛巾里的每一滴水,但面对新技术加持的全新生产线,或者其它产区同水平的生产线,竟然毫无优势可言。因此,选择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新建、扩建生产线就成了不少企业在困境中内卷的必然选择。

02

陶瓷厂生产周期越来越短

年初开窑晚、年中停窑潮、年末停窑早

随着供需矛盾的激化,2023年无论是陶瓷厂家,还是上游供应商都能够直观地看到——陶瓷厂生产线的开窑率越来越低、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并且呈现“年初开窑晚、年中停窑潮、年末停窑早”的显著特征。

相比往年开年后,陶瓷厂火热的点火开窑气氛,2023开年许多陶瓷产区生产线点火时间更晚,并且仅点火部分生产线;越来越多的陶瓷厂不紧不慢,处于观望状态,待到四五月份才徐徐点火投产。

而到了年中六、七月份,传统市场淡季的到来,各大产区掀起一轮猛烈的停窑减产潮,有的产区开窑率瞬间从年初的80%以上,降至50%左右。年中停窑减产越来越“常态化”,生产线的开开停停越来越“常态化”。

虽然还没到年末,但不少行业人士预测,考虑到当前的库存压力与市场销售压力,以及10月份天然气、煤炭、原材料等会有一波上涨行情,今年不少陶瓷厂很有可能会在10月底、11月份就提前停窑,慢慢消化库存。

由此可见,陶瓷行业的生产周期的确越缩越短!

“现在,陶瓷企业一年的生产周期别说10个月,能有8、9个月就已经很不错了。”广东一家陶瓷厂负责人坦言,“如果是满负荷生产,能坚持半年就已经十分理想了。”

“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陶瓷厂的产能利用率在50~60%之间,许多生产线开开停停。”有上游化工原料供应商表示,甚至有些陶瓷厂是常年停产的,或者仅开少量的生产线,比如有的陶瓷厂自己有工厂不生产,反而到其他陶瓷厂贴牌,“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见”。

归根究底,陶瓷企业生产周期一再缩短的两大主要原因是:一、产能在“小线改大线”技改热潮下,增势明显;二、市场需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瓷砖供应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注定大量生产线无法持续、满负荷生产。

03

一边是客户天天催货

一边是库存越积越多

无论是工厂还是经销商,几乎天天遇到这样的难题:所订的产品什么时候才能排产、发货?仓库里越积越多的货,什么时候才可以销售出去?

一边是甲方、客户天天催货,没有产品销售;另一边却又深陷高库存的烦恼,许多积压已久的产品无人问津。

库存的产品没人要,想要的产品没库存。热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热销。

对于厂家而言,更愿意推广新产品,而新产品的背后,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花色、新参数。这种以技术为背景的新品开发,往往对成本的控制与客户的喜好不够重视;对经销商而言,更愿意推市场热销的产品、利润率高的产品、销售风险低的产品、资金周转快的产品;对于客户而言,他们更喜欢能够满足其独特功能与体验的产品、能够引发其强烈共鸣与联想的产品。

厂家、经销商与客户之间,其认知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这样的矛盾与冲突,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厂家生产、推广的新产品,经销商不一定买账,客户不一定喜欢;生产、研发人员开发的新产品,销售人员、经销商不一定上心。

无论是工厂还是经销商,其仓库内永远都堆满了各种花色的产品,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则是尾货或花色陈旧的滞销产品,销售周期很长,一旦客户下单,却又无法供货,不是数量不够,就是色号不对。

当然,库存爆仓,还与厂家、经销商对市场预判失误有关。当市场旺季来临之际,如果没有适度的库存,将踏空节拍,错失良机;而一旦备足了库存,若遇市场波动,销售不畅,将使企业、经销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定版、排产、下单、进货,一切都要以利润为考核点。如果一款产品不赚钱,或者只是某一方赚钱,那么,高库存是必然的,也是不会推广成功的。因此,厂商应持续优化产品线,将重点放在爆款产品和利润产品上。适当削减花色、减少品类,是降低库存的有效手段之一。

陶瓷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频率非常高,几乎每月都会有新款式、新花色上市。事实上,绝大部分新产品的推广都不会成功,不会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研发人员开发的新产品、生产人员凭感觉排产的热销品,最后在厂家和经销商的仓库里睡觉。

而一款热销的新产品,一定是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认知达成了一致、利益达成了平衡。否则,开发的越多,生产的越多,积压的也越多。

文章来源: 陶瓷信息汇, 陶信网, 陶业时讯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不一般陶瓷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