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力量!三代核电技术正带领中国核建在“并跑”中奔向“领跑”

裂变之能 2023-10-18
3219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今年5月5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6号机组通过竣工验收,标志我国完全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我国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目前,中国在核技术方面实际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教授雅格布·布翁焦尔诺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随着我国核电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尤其是当前最先进的主流商用核电技术——三代核电技术的批量建设,中国核电技术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性能优势凸显,从技术“追赶者”变为技术“并跑者”,部分环节已是“领跑者”。

中国三代核电技术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潮水拍打着福建福清兴化湾海岸,这里依山傍海,目光所及,福清核电基地6台机组巍然矗立在岸边不远处。在这6台机组中,有两台机组尤为显眼,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在这背后,是中国核电人三十多年的科技攻关与不断创新。

时间回到1996年底,彼时秦山核电站的二期主体工程正在建设,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两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虽然秦山二期还在建设,但那时大家已经在讨论,什么时候中国能有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刘昌文强调说,“我们想实现中国人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中国百万千瓦核电站的自主创新之路,这一走就是十多年。

堆芯是核电站的心脏,是核燃料发生裂变、释放能量的核心部件。堆芯技术如果受制于人,自主核电就无从谈起。

“在此之前,国外核电技术的堆芯大部分采用121个或157个燃料组件,我们在堆芯设计等方面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常常受制于人。”刘昌文说。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团队经过大量论证,在国外通用的157组堆芯基础上,每个象限增加5组元件,4个象限共增加20组元件,形成177组堆芯的创新设计。

“177堆芯”是我国三代核电区别于国外技术的最主要特点,它由177个燃料组件构成,体积更大,让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得到提升的同时,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这也使得堆芯换料周期由通常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将电厂可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

反应堆的设计是核电技术的关键领域,这颗“中国芯”,更是华龙一号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

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华龙一号”涉及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分布全国各地,各项组件共计6万多台套设备,所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设备国产率达到88%以上。

一大批核电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伴随“华龙一号”迅速成长,我国核电建造队伍也已全面掌握自主建造三代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和建设经验。

当前,我国在建三代核电机组超过20台,呈现多基地、多机组同时在建态势。

2023年3月25日,中国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投产发电。迎峰度夏期间,该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源源不断为广西及周边提供清洁电力。目前,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已完成反应堆压力容器本体役前检查工作,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高质量投产。

在广东,中广核太平岭核电项目1号机组核岛、常规岛主设备安装工作顺利推进,项目2号机组核岛主设备及其他安装吊装工作正全面开展;陆丰核电项目5号机组,周边厂房首层墙体基本完成,常规岛汽轮机厂房筏基浇筑完成,项目建设现场安全稳定有序。

福建漳州核电项目,整体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留有扩充两台核电机组建设的位置。1号机组于2019年10月开工,计划明年10月建成投产;2号机组于2020年9月开工,计划2025年建成投产;3号机组计划今年开工。整个项目计划于2035年完成,建成后每年可发电720亿千瓦时……

在国内产业链支撑下,我国已具备同时开工近20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能力,还积极联合核电产业链上下游5000多家企业,开发新技术,研制新装备,输出管理经验,协助搭建完善的质保体系,有效促进了国内装备制造业和施工产业链的整体能力提升。

“依托‘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中国一重(3.080, 0.01, 0.33%)完成了二代到三代的核电设备更新迭代,实现了企业由单件小批量到智能化、批量化的产能升级发展。”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许崇勇说。

核电投资大、效益高,三代核电批量化建设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核动力”。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辉宇介绍,宁德核电项目二期5、6号机组预计投资约415亿元,单台机组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伴随着二期工程建设,高峰期预计有超过15000名建设者同时在项目现场,将进一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在山东省荣成市石岛湾核电厂址,“国和一号”(CAP1400)示范工程正在稳步建设中,工程现场有万余名建设者日夜奋战。该项目一期规划建设2台“国和一号”机组,两台机组单机发电功率153.4万千瓦,设计寿命60年。

“国和一号”批量化建设也于2022年提速。2022年,国务院共核准10台核电新机组,“国和一号”占比过半——三门核电二期、海阳核电二期、廉江核电一期共6台机组均采用该技术路线。

2023年核准的6台三代核电机组中,福建宁德核电项目5、6号机组和山东石岛湾核电厂扩建一期工程项目1、2号机组,4台机组采用“华龙一号”;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1、2号机组,2台机组采用“国和一号”。

实现“走出去”,是我国从核大国走向核强国的关键指标。2023年7月14日,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破土动工,成为我国成功“走出去”的第3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此之前,2015年8月开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核电机组,是继福建福清5号机组之后全球第二个开建的“华龙一号”核电项目,已于2021年5月20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多元化应用加速

2023年7月,全球首个开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率先迈出了模块化小堆工程落地关键一步。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满足52.6万户家庭生活所需。同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万吨、植树造林750万棵。

“十四五”规划明确推动模块式小型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和核能综合利用,意味着核能的多元化应用、多用途发展按下加速键。

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造价更低、建造周期短、更安全灵活。“玲龙一号”是中核集团研发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多用途小型堆,除了发电,还具有热电联供、水电联供、城市区域供热、海水淡化、工业工艺供热、自备电厂等多用途。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核能与核技术在供热、制氢、海水淡化、绿色电动车、医疗、环保、太空航行、深海探测、海岛供能、核动力与常规动力混合驱动的大型运输舰船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用。

2022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项目覆盖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据测算,项目投运后每年将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排二氧化碳1.41万吨、烟尘209余吨、二氧化硫60余吨、氮氧化物85吨多、灰渣2621吨,将有效改善供暖区域大气环境。

2022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用。这是我国南方首个核能供热示范工程,开创了我国南方核能供热的先河,供暖面积达46万平方米,惠及近4000户居民。

在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业主要包括同位素及其制品、核医疗、核医药、放射源及工业应用、辐射加工、核仪器仪表等。比如,在放射性药物方面,中核集团占全国市场规模70%以上,生产的碳-13、碳-14呼吸检测试剂,碘-125籽源,甲亢、甲癌治疗用碘-131药物,骨癌镇痛治疗用锶-89等药物的应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核能供汽是利用核电厂热量,解决石化产业用汽需求,降低综合能耗和消除环境污染的一种新途径。2022年5月27日,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全面拉开建设帷幕。该项目以田湾核电3、4号机组蒸汽作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通过多级换热,最终通过工业用汽管网,将蒸汽输送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工业生产利用,安全可靠、清洁高效。

在山东荣成,“国和一号”融合核电与地方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着力打造集核能供热、海水淡化、核风光等综合智慧能源于一体的“国和一号+”智慧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该工程包括“核能供热”工程:可解决威海市2700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助力山东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海水淡化”工程:日产1万吨海水淡化项目作为战略备用水源,未来将扩容至日产10万吨,实现周边供水;“海上风电”项目:打造集“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海上牧场+海上观光”于一体的海洋资源立体化开发示范项目……

专家表示,未来,大型核电机组及小型反应堆叠加风能、光伏、储热联合经济运行,可以同步缓解城市清洁取暖和水资源制约发展等诸多难题,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文章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红星新闻,南阳政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裂变之能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