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制造”到“智造”,山东玻纤勇当绿色发展“引领者”,迈向智能化新征程

材料设计师 2023-10-20
2653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山东玻纤的生产车间内,十几辆智能控制AGV运输机器人伴随欢快的音乐搬运着运纱车,一团团纤维纱经过一系列自动化操作,智能输送到成品立体库。山东玻纤是山东能源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山能新材料”)旗下子公司,如今,伴随着公司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正在成为新材料公司的新标签。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尝试。近年来,山能新材料将智能化转型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力布局智能化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山东玻纤为沂水树立标杆

山东玻纤集团是一家位于沂水的上市企业,近年来,这家企业始终把“双碳”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排查环境隐患,探索低碳发展模式,驱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玻纤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为了推进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公司连续多年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按照“物尽其用、吃干榨尽、能用尽用、能收尽收”的原则,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企业节能增效、绿色发展,先后建成多条数字化玻纤生产线,真正打造了现代化的“智慧厂区”。随着公司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工艺的逐步成熟,如今,车间工人只要动动手指,按下鼠标就可以通过操控机器人,完成很多以前靠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其实,你到企业参观会发现,公司绿色发展的转型改变,不仅体现在数字化的生产线,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职工后勤服务、员工考勤管理、外排废气综合利用等每个环节,都体现出低碳要求。

山东玻纤从何而来?

山东玻纤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一个多种经营项目,最初生产玻璃纤维涂塑窗纱,2008年前形成年产1万吨的坩埚拉丝生产规模。

时针拨到2007年,随着时代发展和行业变化,煤矿企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对产业多元发展、转型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彼时,玻璃纤维行业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国际公认的主流新材料产业。

基于此,2008年1月,山东玻纤复合新材料公司应运而生,生产工艺较为先进的3.6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拉开建设序幕。

然而,对于一群毫无池窑拉丝生产经验的“门外汉”筹建者来说,创业转型谈何容易。“我们当时想尽一切办法,学习掌握池窑生产工艺。”说起创业的艰辛,第一批筹建者之一、山东玻纤现任党委书记张善俊很是感慨,当时的池窑拉丝工艺在业内比较先进,存在很强的技术壁垒,很多厂家都作为“看家法宝”严防死守。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们成立了专班,一方面“恶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到全国各地供应商和厂家去“取经”。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池窑拉丝生产工艺。

2008年底,第一条3.6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建成。

正在大家为即将点火生产欢呼雀跃时,一场风暴不期而遇。多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玻纤市场陷入空前低迷期。是如期点火勇做探路者,还是坐等形势好转再点火生产,难题再次摆到了山玻人面前。

与困难作斗争,不仅是物质的对垒,更是精神的角逐。“区域内同时期建成的三条生产线均选择了后者,持观望态度。”张善俊介绍。时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牛爱君召集专班及相关专家共同讨论点火生产问题。经过反复讨论,他们认为,玻璃纤维的市场潜力巨大,有较大的的发展空间,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2008年12月31日,第一条生产线按时点火。

“现在来看,正是当时这艰难的决定成就了如今的山东玻纤。”张善俊回忆说,正是因为他们顶住压力按时点火试生产,为日后同行业的竞争赢得了半年多的时间,先人一步抢占了区域内玻纤产业发展先机,为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科技创新 打造数字化工厂

玻璃纤维作为工业强基的重要基础材料,在新基建、清洁能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其生产模式却相对传统,“重资产+劳动密集型”一直是行业的标签,玻纤行业中大量中小企业存在生产工艺流程不标准、资源配置效率低、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国内外大型企业虽然已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是设备分散运转,系统独立运算,缺乏协同配合,数据无法有效支撑企业的生产运营决策。

山东玻纤的数字化转型已颇具规模,数字化生产线上,机器人智能系统占比80%以上,智能控制联结设备占比90%以上,实现了从产品生产、运输到产品包装、入库全链条自动化。据山东玻纤副总经理李金保介绍,过去一条年产6万吨的生产线,用工接近300人,现在一条年产10万吨的生产线,用工减少120多人……数字化生产线的成功转型,让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节节攀升。

无独有偶,新材料公司的另外两家子公司也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新升实业东辰瑞森厂区目前有AGV智能运输系统、MES生产管理系统、震动筛选机、25公斤机械手臂等智能设备投入车间应用,智能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东华科技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成立“东华智能制造研究院”,研发出“水泥工业大脑”并实现常态化运行。目前,水泥工业大脑共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被工信部列为2019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并获得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立足“双碳” 聚焦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下,新材料公司实现节能减排,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助力。

“工业大脑”应用后,东华科技综合能耗下降了6.73%,2020年比2019年综合增效2314万元,能耗指标、排放指标、质量稳定性均达行业一流。此外,东华科技通过多项技术手段构建源头降碳、过程控碳、尾端捕碳、末端消碳、全面管碳的产业全链条降碳控碳体系,全力驱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先进产能释放。

“双碳”目标下,玻纤行业对高强高模量等高性能玻璃纤维的投入加大,山东玻纤在双碳背景下积极布局建设新项目。在玻纤行业,“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是生产研发的重要方向。高强高模玻纤比普通玻纤具有更高性能,可以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工程环保、风力发电等领域。山东玻纤计划投资建设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提高作业效率。

加快转型 迈向智能化新征程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提高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谁抢先建成数字化工厂,谁就占得了发展先机。”这是数字化转型深度调研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起辉在山东玻纤开展培训时的发言。

“AGV智能运输系统”“25公斤机械手臂”“水泥工业大脑”……新材料公司正在加快转型,探索一条智能智慧、节能减排的绿色可持续数字化工厂建设之路。

新升实业仍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智能化转型。东华科技将继续向智能化转型迈进,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计划以“水泥工业大脑”为核心,搭建面向全水泥行业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山东玻纤将全面建设“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运营数字化”的现代化智能智慧工厂。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强链补链延链,通过技改扩能升级和拉长产业链‘双轮驱动’,着力培育新兴动能和效益增长极,全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争先进位、争创一流。”山能新材料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庆文说。

文章来源: 马丽涛197,鲁中晨报,山东能源集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设计师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