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陶瓷这个“超级IP”如何长红?

化工材料一家人 2023-10-25
3448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景德镇陶瓷不仅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还在青花、玲珑、粉彩、薄胎等系列品种方面独具特色,赢得了世界瓷都的称号,使得景德镇陶瓷拥有特殊的底蕴和底气。灵秀的景德镇山川大地充满了艺术灵感气息,灿烂的景德镇天空飘荡着青花陶瓷的美丽烟云,清澈的昌江河水荡漾着高岭瓷土的微微波浪,两千年的悠悠岁月,在景德镇沉淀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无与伦比的陶瓷文化。

世人不禁要问,景德镇窑火为何燃烧千年而不灭?这个“超级IP”,如何一直火下去?

01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程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其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景德镇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景德镇制陶业始于汉代,此时的陶器质量粗劣,影响有限。至唐、五代时期,景德镇陶瓷开始名扬天下。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分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

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此时,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尤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著称于世。这种影青瓷 (青白瓷) 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绰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陶瓷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新时代的到来。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致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外,还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而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斗彩工艺,则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

至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并突出红色的局面。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尤其是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的影响。但随后的“乾隆一朝”,为景德镇瓷器的“极盛时代”亦衰落之始。

中国自古被誉为“瓷器之国”,景德镇则是其代表和象征。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02

蝶变之路

有人说,文化对一座城市而言,是最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名片”;对民众而言,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对游客而言,是观光打卡的“必选项”。

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和结晶。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在文化强国建设当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千年瓷都的时代之问。

担起“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历史使命,映照“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历史荣光,在“泥与火”的淬炼中,瓷都景德镇又一次开始了蝶变之路。

过去与未来的辉映。不忘过去,方能开辟未来。从对全城160多处老窑址、108条里弄、“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让陶瓷历史“活起来”;

到实施艺徒制度、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制度,壮大手工制瓷非遗传承人队伍,让千年技艺“传下来”;

再到组建御窑博物院、陶瓷研究院,成立全国陶瓷文化博物馆联盟,加大对陶瓷文化性、精神性的理论阐释,让陶瓷文化“热起来”,景德镇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守正中写好传承这篇大文章。

创新与创意的碰撞。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在景德镇,日用陶瓷、艺术陶瓷日益做大做优,先进陶瓷近年来也强势崛起。

譬如,景华特陶氧化铝陶瓷和兴勤电子压敏热敏电阻质量、销量均列全国第一;和川粉体纳米氧化锆粉体技术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开辟新赛道的景德镇人让创新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在这里,科学与艺术,创新与创意总是在“不期而遇”中“撞个满怀”。

美丽与魅力的交融。跨境电商平台上一位景德镇陶艺家创作微型花瓶的视频吸引了上亿人观看,被惊叹为“指尖上的china”,展示了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景德镇先后承办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等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批创始成员,与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联系,在德国、荷兰等地举办陶瓷文化展,景德镇以陶瓷的器物之美、文化之美、精神之美激发文化共情,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景德镇,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景德镇在古与新、土与洋、内与外的合力推动下,用小写的china陶瓷文化,讲好大写的CHINA中国故事,引人入胜、精彩无限!

03

连通世界

历史上,一批批陶瓷艺术追寻者来到心中的陶瓷圣地——景德镇。瓷都也敞开怀抱,迎接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今天,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已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244.6%。

说着一口略带景德镇口音的普通话,32岁的美国青年泥的明在景德镇一栋农房改造成的陶瓷工作室里,做着一件新的陶瓷雕塑作品。“今天,景德镇依然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手工制瓷体系,手工匠人、材料供应商、陶瓷制作设备,这种便利让我可以专心创作。”泥的明说。

受父亲影响,泥的明自幼对陶瓷就有浓厚兴趣。2013年,泥的明第一次到访景德镇,短暂的驻村制陶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两年后,泥的明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并决定留下来。“我喜欢我的名字,它就是我眼中陶瓷的样子。”

“开放”与“包容”,早已注入这座城市的基因。目前,有3万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和陶艺爱好者长期居住在景德镇。其中,高峰时有5000多人来自海外,他们有一个时髦的名字“洋景漂”。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在此驻场创作,举办陶艺活动,寻找“诗和远方”。

“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鲜有像景德镇这样的城市有如此多的世界各地人才,为投身陶瓷行业而汇集在一起。”“景漂”协会会长焦孟田感叹道。

“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近年来,景德镇相继在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参与举办陶瓷文化展,吸引大批当地民众前往参观,不少年轻人兴奋地体验拉坯、画坯等制瓷技艺,近距离感受陶瓷的魅力。

景德镇市市长胡雪梅表示:“文以致远,瓷行天下。我们将不断用景德镇陶瓷,讲述好中国文化自信的故事,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勇担使命,让无与伦比的陶瓷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04

景德镇的辉煌仍在继续

“光阴的故事”还在续写,景德镇的辉煌仍在继续。

今天,建好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已成为景德镇人共同的追求和梦想。梦想不停歇,我们征途不止步。

打造精品宝库,把宝贝“亮出来”。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景德镇的“无语菩萨”强力“出圈”,在网络上刷屏,引发了大众强烈的文化共情。

景德镇有的是故事,也有的是传世“宝贝”。我们期待着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陶瓷珍宝展现在人们眼前,有更多沉浸式、多元化的陶瓷文化活动让人为之沉醉、为之倾倒。

创造产业生态,让发展“跑起来”。创新是景德镇的特质。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大力实施“陶瓷+”“文化+”“创新+”“互联网+”行动,推动实现陶瓷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2022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达665亿元,三年增长155%。打造了全国首个陶瓷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出台日用硬质瓷器标准,创建全国首个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获批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景德镇陶瓷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塑造互鉴平台,让文化“火出圈”。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随着试验区建设的纵深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正在一次次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生。例如,通过“瓷”与“乐”的结合,景德镇瓷乐队把《茉莉花》《青花瓷》等中国名曲带到了海外,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彩虹桥。

面向未来,景德镇正加大“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文化交流,向全世界展示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江西故事、景德镇故事。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挖掘历史元素,丰富文化意蕴,中华陶瓷文化一定能够在承往拓今、守正创新中走向世界、光耀全球。

文章来源: 当代江西,文旅瑜见,半月谈新媒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化工材料一家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