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发展之路:从无到有,硕果累累,打造核工业强国

追风逐电 2023-10-30
4168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核工业领域工作者,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既弘扬优良传统,也聚焦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核工业竞争优势,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核电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第四代核电技术也步入了积极研发阶段。几十年来,我国核电产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的非凡历程,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赶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核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电是清洁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减碳降污的重要贡献者,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核电机组“走出去”取得良好口碑,中国核电已经成为与中国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我国还积极支持并深入参与和平利用核能国际合作,为世界核能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加快推进核工业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核工业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大国竞争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快推进核工业科技创新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核科技创新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的重要指示中强调:“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奋斗史。老一辈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全国上下大力协同,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功研制“两弹一艇”,确立了我国的核大国地位。进入新时代,中核集团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厂家和国外14家机构、大学参与,530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承担了7万多台(套)设备研制任务,建立起了更加成熟完备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当前,世界核大国纷纷加大核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抢占未来核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大国核科技竞争越来越呈现出体现国家意志的体系化竞争态势。中核集团拥有23家科研院所组成的完整核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战略核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核工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2022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全面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图为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基地。 中核集团供图 过东海/摄

核科技创新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自1991年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成投运,到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全面建成投运,我国核电累计发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减少燃烧标准煤约10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核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能源,核电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适于承担电网基本负荷及必要的负荷跟踪,可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作为基荷电源。提升核电在能源体系中的比重,有利于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性,促进电网对风电、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消纳。另外,核能还可用于工业供热、区域供暖、海水淡化、核能制氢等众多领域,有助于推进石化等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未来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有望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提供终极方案。推进核能科技创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

核科技创新是聚焦“四个面向”、探索科技前沿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核科技是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当前,核科技创新加速演进,基础科学、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等重大颠覆性理论和技术加速更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核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新材料、超高灵敏度检测等新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核基础研究面临重大突破,核科技空天、海洋应用将出现革命性变化,未来深空、深海探测都需要核能作为动力。核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核技术为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暗物质探测等基础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保障,为质子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大气污染防治、生态可持续发展、工业探伤和无损检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二、新时代十年我国核工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核工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亲自擘画核工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核工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进入了再创辉煌、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的新时代。

我国核工业实现了历史性发展。新时代十年,是我国核工业强基固本跨越发展、体系能力全面提升、由大到强加快发展的重要十年。当前,我国核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全面提升,在三代和四代核电、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研发及应用、受控核聚变研究、先进核燃料循环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实现大幅跃升,基础科研取得新突破,核工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跨越赶超引领的基础更加坚实。核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在运在建核电规模全球第二、在建核电规模保持全球第一,核燃料循环产业生产运行保持稳定,铀矿勘查采冶取得新进展,核燃料加工生产稳定可靠供应,燃料元件系列化、型谱化发展持续推进,核电装备自主化和国产化能力大幅提升,核技术应用在同位素、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的进展,为核工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核工业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十年来,我国核工业把科技创新摆在战略核心位置,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核集团“龙腾2020”工程圆满收官,“创新2030”工程深入实施,启动实施《核工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核工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是全球唯一按期建成投产的三代核电首堆工程,首批4台机组全部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实现双堆初始满功率,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技术领域领跑世界。模块化多用途小堆成功研发并启动建设。中国实验快堆建成,示范快堆工程建设安全高效推进,“一体化闭式循环先进快堆核能系统”启动实施,新一代“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创造运行新纪录,“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天然铀勘探采冶技术、纯化转化和铀浓缩技术实现升级应用,新型核燃料元件的安全性、高效性、长寿期等指标大幅提升,全面形成高中低放射性废物规模化处理能力,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系列研究步入国际前列。

核工业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十年来,核科技创新有力赋能我国核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工业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核电保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铀矿勘查采冶、核燃料循环产业、核电装备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核技术应用取得新进展。中核集团的核电运行业绩、建造能力世界领先,核能供热、供汽率先在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地实现应用。天然铀勘探开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铀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核燃料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低浓铀等主要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成功自主研制CF3先进核燃料组件并实现批量化生产。核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具备同时建设4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能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核医药等核技术应用产业更多造福人民生活。

核工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完善。十年来,我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核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组合,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汇聚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中核集团充分发挥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核工业创新发展。大力推动23家科研院所“一院两制”、“党委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改革,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坚持开放合作,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全面合作共建,构建“强核心、大协作”协同创新体系。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海水提铀创新联盟成员不断壮大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国外大学的合作,统筹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选聘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实施青年英才计划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研骨干人才和科研团队。

三、转型升级拓宽核能综合利用

2022年11月,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大连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的居民第一次感受到核能带来的温暖。

从山东海阳到浙江海盐,再到大连红沿河,大型压水堆核电站从发电到供暖的一小步,是核能技术创新迈出的一大步,其对城市低碳转型、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以及核能综合利用驶入“双碳”赛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南方,位于浙江海盐的秦山核电核能供热工程同样将开启新一轮供热。上个供暖季,该项目持续安全稳定供热100天,嘉兴市海盐县首批4000户居民享受到了难得的供热保障。

利用核能供暖之外,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于今年5月启动建设国内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预计2023年底实现对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工业供汽。

核能综合利用的探索越来越多,边界越来越宽。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表示,核能综合利用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提档加速,发挥高温气冷堆、模块化小堆、低温供热堆、海上浮动堆等各自优势,紧密结合用户侧综合能源消费需求,建立集供电、供热(供冷)、制氢、海水淡化等为一体的多能互补、多能联供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高碳排行业的清洁供能。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能源产业加快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新型举国体制下核能产业持续创新绘出了路线图。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能源报》总编辑谭介辉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发展核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历经几十年艰难探索,实现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到新时代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等先进核能技术的推动者,核工业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干成一件事’‘将先进核电技术牢牢握在手心’的精神和决心支撑着‘核电强国’梦一步步走向现实。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讲好新型举国体制下核能产业砥砺攻坚、创新发展的故事,有责任传播和弘扬核科技工作者高尚的家国情怀,使公众深刻认识核能、进一步认可核能,使核能产业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我国能源转型、能源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中国能源报,求是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追风逐电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