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独角兽”6年便实现IPO冲刺,探寻“水下大疆”深之蓝冷门赛道崛起的背后

机器人世界 2023-11-01
2927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伴随着人口压力剧增,陆地资源缩紧,充分开发海洋资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水下机器人作为一款无人水下作业设备,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广泛的探索范围,其市场需求必然会不断扩大。

近日,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为上市辅导机构。这意味着,这家来自天津的企业开始冲刺IPO了。十年征途,深之蓝曾留给人的深刻印象——被视为水下机器人行业的独角兽,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收获了一群投资人的拥趸。如今,深之蓝的上市辅导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天津有望迎来继唯捷创芯、凯莱英、康希诺、海光信息等又一个硬核IPO。

发展“遇冷”的热门赛道

在研究的不断深入下,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扩展至海洋石油勘探、海洋观测、海洋生态研究、海洋工程、海洋搜救等多个领域。伴随市场规模的逐渐增长,水下机器人已成为机器人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受限于机器人研发难度高、海洋资源开发进程缓慢等因素影响,水下机器人发展进程并不算快,水下机器人也逐渐成为机器人领域的“冷门”。

深之蓝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创始人魏建仓。他是天津大学第一届国防生,2004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顺利结束学业后便进入科研单位工作。十余年的军人生涯,让他敏锐地认识到军备力量的强盛对于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而海洋装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彼时,他发现相比欧美国家在水下装备上的成熟,国内几乎没有人关注水下机器人市场,有所涉及的也都是代理企业,主要部件依赖进口。“在水下无人机行业,我们缺少很多核心能力,也缺乏民营公司,需要有人出来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从部队出来,想做一件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国家安全提供核心保障能力的事。”魏建仓曾在访谈中谈及创业初衷。

2012年,魏建仓放下部队的“金饭碗”,次年从北京来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深之蓝。一头扎进深海事业中,他率队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全系列水下机器人研发的公司。

空白意味着机会,也同样意味着挑战。作为行业首家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的民营公司,起步时期的深之蓝碰过不少钉子。由于海底工作环境复杂恶劣,对设备和控制系统有着严苛的要求,加上大量的技术和装备都很缺乏,行业供应链也不成熟,种种因素下,产品价格十分高昂。

“做了才知道,没人做是因为太难了,如果当初知道这么难,可能就放弃了。”魏建仓曾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最难的是推进器的研发,核心是发动机。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验,出现了上千次的问题,解决了上千次的问题。沮丧经常有,但如果不咬牙突破这一点,公司必死无疑。”

从2015年上半年决定研发水下推进器,一直到2016年下半年,深之蓝团队终于取得突破,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水下推进装置,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使得水下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不再依赖于进口。十年水下探索征途,深之蓝已经从当年那个不到10人的小团体,一路扩张至今天超400人的规模化公司,旗下设有工业、消费两大业务线,面向企业级用户提供缆控水下机器人(ROV)、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机(Glider)、COPEX型自动剖面浮标等产品及相关行业解决方案。

“曲”线“救”企的成功尝试

受创始人魏建仓此前先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仪器厂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就职的背景影响,深之蓝成立之初的产品路线亦是主要主攻军事与工业应用。

参与神舟十三号返回落地保障任务、“一带一路”领导人峰会水下安保任务、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独家运营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应用于中国北极科考、“海翼”号参与南海北部海洋动力环境精细立体调查助力实现我国最大规模水下滑翔机集群同步观测、自研水下机器人“河豚”参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救援工作准确定位落水公交车……

一直持续到2017年,深之蓝在经营中逐渐发现工业和军事产品业务增长缓慢、很多业务落地需要结合国家政策和预算,于是从军事、工业领域向消费和商用领域做产品线延展,打通消费领域开拓更广阔市场空间形成支柱性收入保障成为深之蓝想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得益于成立初期对水下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研的坚持追求,深之蓝逐步实现了包括水下动力、水下能源、视觉图像、高精度导航等十余项水下机器人核心技术的自主化研发、生产。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实现了水下机器人技术空白问题的重大突破,成为国内首家拥有水下机器人全线产品研发及生产能力的企业。

凭借多年积累和众多军转民技术助力,在水下机器人动力组件、机身流体线性设计、控制算法、水下自主导航算法、核心元器件等层面均是全球领先水平的深之蓝做出了将水下机器人引入消费级市场的首次尝试。

彼时,面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的潜水休闲热潮中入门门槛高,体验者需要培训数日、参加多项课程进行潜水资格认证的痛点,深之蓝推出白鲨MIX水下自游器让游泳初学者也能轻松驾驭,简单熟悉后就能在水中畅游,无需复杂的培训就能探索水下世界的魅力。

对于潜水设备存在的体积庞大、繁琐笨重、对使用者要求较高等问题,深之蓝利用军工专业级的制造技术和研发经验将白鲨MIX“做小”。能带上飞机、重量和体积两大关键指标只有工业级产品的1/10级别,性能却可与工业级产品比肩,同时亦保证极致安全为深之蓝产品打开了消费级市场的大门。

通过吸取消费者意见反馈,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深之蓝接连推出水下助推器、动力浮板、水下无人机、智能冲浪板等多类别涉水运动智能产品,在水下机器人赛道成功开拓出一个新兴产业,并将产品远销至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海外70余个国家。

雷军参投,共完成14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深之蓝从2013年成立开始共进行14轮融资。投资方涵盖了泰达科技、源星资本、索道资本、顺为资本、洪泰基金、尚势资本、鼎翔资本、广州旅控集团、高林资本等机构以及军民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

在2017年,雷军决定投资深之蓝,旗下顺为资本出资成为为深之蓝的股东,助力其在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发展。2020年,连续完成两轮累计超3.2亿元融资,就完成股份制改革、以推动科创板IPO进程。2023年3月,深之蓝主持编写的国家标准《水下助推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正式获批立项。2023年5月,完成3.7亿元授信签约以及1.8亿元股权融资,可谓为公司冲刺IPO铆足劲。

2023年7月,完成了1.2亿元的B+轮融资,并在10月中旬完成了股改,按计划稳步推进科创板IPO进程。本次融资后,深之蓝主要会在核心技术人才、水下精密制造、水下检测能力以及水下供应链能力建设四个方向加大投入。

近几年,水下机器人行业的不少企业都完成了不同级别的融资,除了深之蓝以外,还有鳍源科技、博雅工道、潜行科技、吉影科技等公司。资本的助力有利于推动水下机器人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产品迭代和行业格局的变化。

但是,总体而言,水下机器人销售规模较小,边际成本高,导致产品单价居高不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是目前水下机器人行业面临的窘境。从单位价格成本上看,其所在的公司生产一台水下机器人的成本是生产一般五台机器人成本的一倍。在业内人士看来,水下机器人产品价格高昂,能够接受高价产品的用户比毕竟是少数。市场需求错配,决定了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市场很难支撑起规模较大的公司出现。

从智能化发展看,水下机器人未来将向更高智能方向进化。为实现真正的自主工作能力,必须不断升级算法和传感器技术,以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并做出更灵活的决策。同时,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必须齐头并进,推动传统专业领域向大众市场扩展,为水下机器人带来新的增长领域。

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再到二级市场,作为水下机器人的“国货”代表深之蓝又率先打响了第一枪。新一轮科技变革下,能替代人类潜入深海,执行高难度、高危险性任务,被打上“深不可测”标签的水下机器人,或迎来真正风口。

文章来源: 机器人大讲堂,Ai芯天下,投资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器人世界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