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替代的大潮下,国产工业软件,铠甲何来?

黑科技看看 2023-11-03
2644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工业软件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国产工业软件逐渐崛起,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华为手机Mate60近一段时间热度不减,一机难求。人们惊喜地发现,在被“制裁”后沉寂两年的华为,已然实现了高端芯片的突围。这些年贸易摩擦不断、卡脖子事件频出,人们对光刻机、操作系统等赛道投注了巨大热情。某种程度上,底层技术的突破往往比产品本身,更振奋人心。

相比于这些被外界广泛关注的赛道,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工业软件,尤其是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工业设计软件,却鲜有人关注。在国产化替代的大潮下,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软肋”在哪?“铠甲”又怎么建立?

1、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速度迅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了3500亿元,同比增长15.4%。在这个过程中,国产工业软件企业逐渐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目前,国产工业软件已经在制造业、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软件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方面,国产工业软件仍然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国产工业软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在市场竞争中,国产工业软件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较低;三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国产工业软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国产工业软件的“软肋”

工业软件本身的产值不高,但其对航空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的拉动能产生数百倍的效果。这些年,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概念爆火,背后都离不开更为基础的工业软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说得很直接:没有强大的工业软件,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

遗憾的是,这一领域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2022年中国CAD软件市场前三被海外巨头“包圆”、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国产厂商近两年保持着近两成市场份额。IDC最新数据显示,中望市场份额位居第四,是本土厂商的领军者;浩辰、数码大方分列第六、第七;华天等典型服务商则在各自细分领域取得成绩。

CAD软件又分为2D CAD和3D CAD。国产2D CAD的产品性能和响应速度已基本追平了海外公司,而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息息相关的3D CAD领域则较为严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还没有与海外大厂正面抗衡的实力,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或依赖欧美企业供给等问题。

在业界看来,海外主流厂商之所以能在3D CAD的竞争中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它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通过多次收购,掌握了一到两种自主可控、功能完善且被市场验证的几何建模引擎,完成关键核心技术的布局。

几何建模引擎——也就是业界所谓“内核”,是一款成熟的 3D 商业软件的关键核心,决定着一款3D CAD软件是否好用。以内核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正在或已经成为工业软件竞争的关键筹码,也是当前本土厂商普遍存在的“软肋”。可以说,做不到这些核心技术的“自主”,国产工业软件的“可控”就无从谈起。

在“核心技术自主”这条路上,国内几家工业软件厂商,各有各的尝试。

中望是国内极少数拥有自主内核的CAD厂商,也是唯一一个拥有CAD/CAE/CAM全矩阵产品体系的国产厂商。早早就意识到“自主内核”的重要性,所以借鉴海外厂商的成功经验,一边自主研发,一边兼并收购,补齐技术短板。2002年,中望推出了自主研发的CAD平台软件中望CAD,又在2010年斥资数千万美元收购美国VX公司,获得其全部知识产权和450万行左右的源代码,连同VX的核心研发团队也全部加入中望,在他们的加持下,同年中望推出国产三维CAD软件。如今,代码规模已经超过1100万行,在对VX资产的继承和活用上步伐稳健有力。

3、国产工业软件,铠甲何来?

尽管国产工业软件在3D CAD等领域与海外大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们仍有追赶甚至超越的机会与信心。

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数智化浪潮催生了大量需求。作为基础的工业软件,3D CAD的应用需求、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将会大大激发。出于安全、长久发展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国产品牌,是否“自主可控”成为他们选型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工业软件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和更多的政策扶持。2020年,工信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将工业基础软件与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并列成为“五基”;2022年,工信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业软件对于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作用。这也使得嗅觉灵敏的资本加速涌入工业软件领域。

天时地利已经具备,处于风口之中的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如何突围,将是下一阶段的关键。而其核心是聚焦于包括自主内核引擎在内的核心技术的攻坚,从根上解决卡脖子的风险。

首先,要有硬碰硬的决心,投入研发攻克技术难关。

造不如买、重硬轻软是受历史发展局限所遗留下的问题。如今,在直面卡脖子威胁和国家制造升级需求的重要关口,攻克、掌握内核等关键核心技术,成为避无可避的现实课题。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想一蹴而就或是弯道超车,反而可能会导致造假横行。这就要求国产厂商们持之以恒地,以硬碰硬的决心投入研发和创新,把握几何建模引擎等关键技术,以夯实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形成“技术-市场”间的正向循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加强研发投入已经成了国内一些厂商的共识。据公开数据,中望近几年将30%的营收投入研发,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更是高达57.03%,而2022年科创板公司的平均比例仅为16%。浩辰软件的招股意向书也披露,2023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43.7%。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真实地反馈企业在做什么以及要做什么。

其次,要有越用越好的信心,在真实工业场景中不断打磨产品。

CAD软件需在丰富、真实的工业场景中得到测试、验证并优化,才能修得内功。经过二十多年的打磨和技术积淀,国内工业软件的成熟度已有了巨大进步。以国产CAD龙头中望为例,其产品已经卖到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版用户突破了140万,涉及工程建设、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得以在多元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千锤百炼,不断优化性能、走向成熟。其自主Overdrive内核不仅支持中望旗下的产品,更已成功对外商用,经受住了考验。

最后,要有长期主义的耐心,与行业、用户共同成长。

当然,卡脖子难题需要行业努力、产业链加持,以及行业用户更多的开放场景共同打磨。我们惊喜地看到,中船集团、中车集团、京东方等购买了中望三维CAD的产品,科盛隆、南京艾龙等选用了新迪三维产品。如此,国内CAD厂商获得了业界的输血,它们在陪伴用户、伙伴成长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成长,也能助力研发制造生产的提质增效,最终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此外,工软行业人才的要求高、缺口大,除了从外引进,国内厂商还需主动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坚持人才长期主义的培养理念。

工业软件这个软肋是过去几十年被反复提及和反思的痛,未来的突围也注定会是荆棘满布。

但路远事难,行则将至。只不过相比于喊口号式的廉价表达,相比于花钱买授权这种抄近道的方式,脚踏实地投入自主技术的研发,坚持与客户共同在场景中打磨产品才是最有希望的路,才能软肋变成铠甲、破解国产工业软件被卡脖子的困境。

文章来源: 科技头等舱,希盟泰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黑科技看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