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再次瞄准产业链最后的“蓝海”,海风市场格局将生变?

能源盟友 2023-11-07
2395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在“双碳”背景下,海上风能清洁低碳,资源储量大,适合大规模开发,因此吸引了许多目光。而在国内,在能源消费端完成海陆空全域电动化布局后,宁德时代也注意到了海上风电的巨大潜力。宁德时代入局海上风电,更多的是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式的布局,然而其最终能否和宁德时代的其他业务协调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利润,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海风市场,宁德时代又有新动向了

近日,宁德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公示》。根据公示,这一总投资额高达104.63亿元的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宁德市霞浦县东侧海域。场址中心离岸距离约51km,理论水深约46~53m,规划容量800MW,拟安装59台单机容量13.6MW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802.4MW,配套建设1座500KV海上升压站,工程建设总工期为29个月。

项目开发建设与运营方,则是今年4月份才成立、注册资本高达25亿元的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润时”),该公司为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绿能”)的全资子公司。

近几年,素以锂电池闻名的宁德时代,早已不满足于仅作项目配储的合作方,正逐步将触角伸向光伏、风电等绿电开发领域,大有逐步登上项目业主方“前台”的势头。

早自2006年便成立的时代绿能,作为“宁王”为绿电开发所提前埋下的一枚种子,便也顺理成章地承担起宁德时代进军绿电开发的“桥头堡”。

公开信息显示,宁德时代已通过全资子公司时代绿能在山东济宁、江西宜春、广东肇庆、福建宁德等地陆续开展光伏、风电等绿电开发,并在贵州、江西等地获取约300MW风电指标。

事实上,海上风电退补、各大风电头部玩家纷纷跨界储能的大背景下,宁德时代看似“逆流而动”操作或许也不止有看中海上风电蓝海这么简单。

宁德时代原副董事长黄世霖曾经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能源生产端,一条是能源消费端。

在能源消费端,已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所向披靡的宁德时代,甚至将主意打到了天上。而就持续加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来看,宁德时代显然也不愿在能源生产端久落下乘。

要知道,用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替代固定式化石能源,正是曾毓群提出的宁德时代三大战略发展方向之一。

可以想见,宁德时代顺利坐上海上风电的牌桌后,下一步便是从锂电制造龙头升级为光储、风储领域的新晋大玩家。

瞄准风电产业链最后的“蓝海”

民营巨头与地方国企此时入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当前海风开发政策支持力度。

在国家层面,早在2022年,国家能源局就提出,优化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同时,各省市也积极推进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布了相关政策。如江苏省提出,“将推进近海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统筹规划远海风电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新势力企业们从海风入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风电开发相对具备“蓝海”属性。相比产能已经饱和的陆上风机市场,海风市场的想象空间将会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能源集团、宁德时代与格力集团,从地址位置上地处广东、福建两省沿海产业带,这一区域在产业结构中海洋相关产业就比较发达,在风电产业布局上拥有天然优势。

以宁德时代为例,《公示》中的“深水A区风电场”项目位于宁德霞浦东侧海域,风电项目场址中心离岸距离约51公里。该风电场所属的宁德市正是宁德时代的总部所在地。

海风开发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一方面源自于“刚需”,即考虑到塔筒、叶片等运输问题,各企业一般均在相应的沿海省份投资建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项目审批方,出于对当地能源安全及经济性的考虑,又希望把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资源上也倾向于本土企业。

风电整机市场的龙头企业明阳智能,就起步于广东。为了支持其在海风市场的发展,广东省还曾将“全省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工作现场会”搬到了明阳智能公司。

而在市场端,随着开发成本的逐步下降,海上风电迎来快速增长时期。截至2022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3051万千瓦,同比增长15.61%;2023年预计的累计装机容量将达3470亿千瓦时。另外,全国数据显示,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风电累计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2022年底占比达到7.8%。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海上风电的渗透率将会持续提高。

海风开发:有门槛的竞争

海风市场的诸多利好下,一直都不缺少新的“鲶鱼”加入。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目前,大部头的市场份额已经被能源央企“瓜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共37家,其中,累计装机容量的前五强(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和中广核)的海风累计装机容量就占了60%。

可以说,海风开发市场格局相对稳定,新势力加入竞争,无异于从“虎口”中夺食。

在宁德时代这样的新势力入局之前,风电整机商们都加大了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落地,将业务延伸到产业链下游——即海上风电场开发。

以风电整机的研发和销售为主业的金风科技,其风电场开发业务占比也逐步提到,并且已经在财务上实现了回报。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金风科技风电场开发业务的营收占比已达到17.62%,实现营收33.47亿元,同比增长17.65%,已经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

所以说,整机商金风科技们也是新势力入局海风开发面临的直接竞争对手,拿到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其次,海风开发的投入与回报周期较长,对于新势力们而言也是另一个现实“门槛”。

鉴于目前的电价水平,我国海上风电距离平价上网仍有一定差距。华能能源研究院某相关专家撰文表示,我国海上风电造价约1.4~1.8万元/千瓦,部分项目甚至高达2万元/千瓦;按照发电3500小时/年、造价1.8万元/千瓦、上网电价0.4元/千瓦时计算,项目IRR为0%;造价降至1.4万元/千瓦,项目的IRR为2.4%。目前,海上风电实行平价上网为时过早。

因此,海风项目的大规模开发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甚至要接受开发前期“不盈利”的现实。

最后一个不可忽略的挑战是,随着国内的海上风电正向“深远海”领域推进,对各个环节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更高,针对主流的漂浮式风电技术路线在中国海风领域的局限,中海油这样的龙头企业都在加大投入新的技术路线研发,短期内,技术路线研发上的话语权仍是传统企业更大。

能否通过尽量短的时间建立起良好的投资收益,将是新势力们在海风市场能否走的更远的决定性因素。

文章来源: ​华夏能源网,师奶财经,动点科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能源盟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