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清洁取暖,如何把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爱发电 2023-11-09
2742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实现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多方发力的问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能源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选比喻当前清洁取暖已经进入“2.0时代”,他认为:“清洁取暖1.0时代主要是走量、硬推,大家关注的是通过‘热源侧’改造减少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随着清洁取暖进入‘2.0时代’,由建设期进入运维期,更应该注重实际运行效果,不断提升技术路线,加快布局维保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其中,‘用户侧’的建筑能效提升是影响农村清洁取暖长效运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热源侧建立长效运营机制

在青岛市,为确保设备安装和售后责任明确、服务到位,原则上一个村(居委会)选用同一个取暖设备品牌。在设备安装前,施工企业必须与用户签订协议。记者在龙水社区,村民董学林与施工企业青岛东林暖通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中看到,双方不仅明确了热泵热风机型号、价格、安装要求、双方权责,还对验收标准、保修范围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说明。在这期间街道、村庄、村民、企业四方要共同组织4次验收,分别是安装竣工时、取暖季开始时、天气最冷时、取暖季结束后,确保设备安装质量合格,最大限度保障改造村民的利益。

燃气管网在农村地区全面铺开后,在长期安全运营方面也存在较大压力。尽管燃气取暖安全性总体好于燃煤,但由于燃气易燃、易爆、易连锁反应,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在河北,各县市区将“煤改气”中燃气安全置于首位,采取大量措施,如培训燃气使用技能、建立巡查队伍、组织应急演练等。2021年沧州市对所属7个县市区开展安全大排查,发现51万户未安装自闭阀报警器、2.5万户未使用不锈钢波纹管或铠装软管、6户无燃气灶熄火保护装置等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

用户侧注重建筑能效提升

农村燃气后续运营中也存在较大安全压力:一是在前期施工中,由于“煤改气”任务重、工期紧、施工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施工环境条件复杂等原因,在管线埋藏架设、设备对接安装等环节存在未能严格按规范操作的情况。二是在日常使用中,由于农村常住居民以老人为主,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足,容易出现燃气灶具使用不规范、对燃气管线保护不够等问题。三是在安全机制上,由于政府和燃气企业之间责任尚未清晰划分,可能产生信息传导不畅、个别环节脱管、应对措施不足等问题。

我国北方农村农宅普遍房顶高、墙体薄,保温性能较差,有“冬天冰窟窿,夏天热蒸笼”之说,解决农村房屋建筑保温问题也是推进农村清洁取暖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清洁取暖工作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热源侧的改造。实际上,建筑保温及节能改造也很关键,应该先抓。就像‘治病’与‘锻炼’的关系,做好结构维护好比强身健体,让房屋‘不生病’才是实现清洁取暖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强调“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旭东介绍,我国共有五个气候分区,农宅节能标准随分区而定。《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2013)中对不同气候分区的农村居住建筑在建筑选址与布局、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供暖通风系统、照明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已经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针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农村清洁取暖问题,已制定出了更为细化的标准,像《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T/CECS741-2020)中规定节能改造后的农宅耗热量指标宜下降30%以上。在此基础上,北方多地将建筑节能改造纳入清洁取暖的工作范畴。河南郑州从清洁取暖专项资金中拿出3.5亿元,专门用于超低能耗建筑推广。而北京市则在2006年率先实施农宅节能改造试点工作,到2018年年底累计改造100余万户。对部分典型户的实际测试数据显示,节能改造前,一户“煤改气”家庭日耗气量约为11立方米。实施高性能的建筑保温之后,实际耗气量降至7立方米/日,冬季平均室温提高4~7℃;门窗关闭情况下换气次数与改造前相比降低了50%;取暖煤耗降低27%~44%,节约了1/3左右的能量。

“很多地方负责人跟我说,农村清洁取暖应先试点后推广。我们宁可走慢点,也不能把方向走偏了。”任彦波告诉记者,地方普遍认为清洁取暖房屋改造就是最基础的工作,应该“先补房子再补炉子”,已经盖好的房子也要做好保温改造。各部门应该形成合力,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往前走。少走弯路,避免劳民伤财事件的发生。同时,真正把农村用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经济性是清洁取暖的优先选项

清洁取暖要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作为优质能源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支出。目前来看,清洁取暖成本偏高。清洁取暖涉及取暖设施购置、配套管网和电网建设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前期建设投入较大。据初步测算,实施煤改气取暖用户,每户配套天然气管网投资约5000元,户内燃气壁挂炉及其他设备投资约6000元;实施煤改电取暖用户,每户配电网改造投资约15000元—20000元,户内电暖器等设备投资约6000元。同时,清洁取暖运行成本普遍高于燃煤取暖,天然气和电能取暖成本是燃煤的2—3倍,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运行成本更高,很难同时保证清洁供暖企业盈利和居民普遍可承受。

虽然,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取暖方式以及相关消费的心理预期逐步提高,但对取暖成本的承受能力仍有限,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使得散煤治理、清洁取暖推进更多地依靠补贴。去年,山东省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户均财政补贴在5000元—8000元。这种对补贴的严重依赖也困扰着清洁能源替代的可持续性。

清洁取暖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选择适合当地特点并能让各方承受的清洁取暖方式就成了关键,一定要考虑能够缓解居民、政府、企业三方的压力,让居民可承受、企业有利益,政府压力小,否则就难以持续。

因此,必须找到最经济可行、居民可承受的清洁取暖方式,才能把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第一,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资源禀赋情况。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选择太阳能为主、气和电等为辅的技术路线;东北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可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清洁取暖;沿海核电厂周围地区,宜选择核能供暖;地热资源较好地区可以发展地热供暖等。通过利用最经济的可及资源或多种资源的组合,降低清洁取暖成本。

第二,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用集中式还是分散式。集中供暖舒适性强、采暖效率高,但是管网建设工程量大、投资额高,要综合考虑供暖持续的时间、供暖需求的集中度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区域自身特点,全面评估、科学规划。在农村地区,居民比较集中的乡镇和村,可考虑选择集中供暖模式,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宜采用分散采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愈加迫切,成为清洁供暖新增长点。到底是采用集中式,还是分散式,需充分考虑其经济性。

第三,发展智慧供热系统及依托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智慧供热是未来供热领域的一场系统化改革,在热源侧要推动清洁能源更多参与供暖并推广多能互补模式;在热网侧则要推进系统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用户端需要进一步普及热计量收费替代传统的按取暖面积收费。可以通过源端、网端及用户端的智能选择降低用能总成本及用户端成本。此外,可将供暖纳入综合能源解决方案,通过综合整体用能,实现用能的经济性及供暖的经济性。

冬季清洁取暖工作,一头连着蓝天白云,一头连着百姓冷暖,既要清洁低碳,也要经济可行。各地区需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资金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相统一。

文章来源: 大众日报,中国电力报,农民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爱发电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