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低迷,竞争加剧,陶瓷行业的“底线”在哪?

材料之友 2023-11-10
1725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市场低迷,竞争加剧,行业生态和游戏规则不断被重塑和改写。部分厂商面对生死之争,暴露出“最后的疯狂”,越来越没有底线,没有节操,约定俗成的市场规则被不断践踏,被一次次击穿。谁胆大,谁敢越界,谁就能攫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过去竞争靠品牌、靠产品、靠价格、靠信誉,现在还要加上各种诱导、误导、欺骗甚至口水战。为了订单、为了业绩、为了客户,一切都可以打破,一切都可以改变,甚至不惜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01

价格底线

虽然瓷砖生产、运营的各项成本居高不下,但瓷砖售价却是一路下滑。刚刚结束的佛山陶博会上,有人举牌:750×1500通体大理石每片15.8元;广交会上,600×1200抛釉砖,有人卖20元/平方;前段时间的赞皇陶博会上,800×800抛釉砖,有的每片售价8元多……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在抖音、头条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低价砖一遍遍刺激你本就脆弱的神经。噱头也好、引流也罢,超低的价格,总会让这个冷清的市场泛起阵阵涟漪,让人对行业内卷之激烈不寒而栗。

价格如此之低,厂家是怎么做出来的?套用雷军的一句话“这TM绝对是来捣乱的”。顺便问一句:“这样的砖,他敢卖,你敢买吗?”

02

质量底线

价格竞争,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滑。有企业开始在产品质量上动起了歪脑筋,坯体、釉料、烧成、包装、人工……一切都省到了极致,质量底线不断被突破。许多产品甚至连最基本的坯体强度都不达标,更别说吸水率、防滑、防污等指标。

过去,许多厂商比拼的是谁家的砖做得品质更好,现在比拼的是谁家的砖做得更便宜。除了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外,事实上,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是越做越差,品控越来越没有底线,14分钟的烧成周期曾惊掉一众陶瓷人的下巴。

此外,消费降级,老百姓口袋里没钱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低质低价砖的热销,最终导致大量企业出现产品质量的大滑坡。与此同时,那些坚守品质的高端品牌,反而在混乱的市场中遭到大量低价砖的围攻和冲击。

03

竞争底线

市场有市场的游戏规则,既有法律规定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总有人不喜欢按规矩出牌,在市场的灰色地带“偷偷拨弄镜月的指针”以攫取额外利润。虚假宣传、模仿抄袭、诽谤同行、践踏规则,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消费者偏爱佛山砖,市场上几乎全是“佛山砖”,贴牌的、炒货的、出售品牌纸箱的。你请朋友去低价围标,他磨底标去特价截胡……整个行业乱像丛生,有人美其名曰模式创新。

陶博会期间,站街、拉客、围酒店,一个客户的背后是一群业务员。接机送机、陪吃陪住,KTV不过瘾还要上楼单独开房。甚至有业务员到友商的活动现场拉客,上演一场场全武行。伴随着市场洗牌步伐的加快,行业生态在快速裂变,却也在持续恶化。

04

产量底线

房地产的暴雷,给陶瓷行业的当下及未来带来了浓厚的阴影。有悲观者预言,未来三五年,至少有一半陶瓷厂将关门停产,半数陶瓷品牌会消失。事实上,近两年行业产量急剧下滑,大量陶瓷厂停窑限产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生产线开开停停,全年生产天数越来越短。

与此同时,新拿地、新开工的地产项目屈指可数,“保交楼”成了陶企最后的市场红利。伴随着“保交楼”的结束,瓷砖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探底。

在刚需持续萎缩、二次装修难以启动的背景下,国内瓷砖市场的消费底线到底在哪里?2016年,中国瓷砖产量创下最高峰,达到102.65亿平方米,2022年则下降到73.10亿平方米,2023年注定持续下降,未来会降到什么程度?50亿、40亿、还是更低?

05

最后会不会“扑街”?

在消费降级的当下,金九银十期间,为了冲销量和冲业绩,大部分陶瓷经销商会选择推出惠民让利的低价产品以吸引消费者。然而,一边是上游陶瓷厂涨价,另一边却是下游终端市场降价,这就意味着处于中间拿货的经销商可赚的利润更薄了。

对于陶瓷厂家不仅不降价反而反向涨价的操作,有陶瓷行业从业者表示:瓷砖涨价潮一来,看似都在发涨价函,实际上有些品牌的终端门店还在不声不响地降价,头部品牌一降维打击,腰部品牌的经销商是最难受的,最后难免导致大家都“扑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曾有某陶瓷品牌的经销商向中陶君呼吁抵制“价格战”。他表示,无底线地拼价格,谁都捞不着好处,希望同行停止这种互相伤害的行为。

对于打“价格战”这件事,某陶瓷品牌负责人则表示,头部陶企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带头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战”,但很可惜,多数头部陶企都没有做到。

对于陶企来说,“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陶企可以通过较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产品,从而增加销售量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价格战”会导致陶企利润下降,如果无法承受,便容易陷入经营困境。而为了投入“价格战”,部分陶企可能会通过牺牲产品品质来降低成本,这势必会影响品牌的口碑,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文章来源: 陶瓷信息汇,中国陶瓷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之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