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速发展”时代,困于规模化、低成本发展模式的陶企如何“存活”?

陶企观察 2023-11-14
2492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中国人最擅长模仿。只要哪个行业能赚钱,总是蜂拥而至,很快将一个个高大上的产品做成白菜价。而在这个模仿、发展的过程当中,规模化、低成本成为无数企业的首选之路,并伴随着长期的市场红利,继而转化为成功之道深深地融入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深处。

规模化、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制造业尤为明显。

早在多年前,马云就曾发出未来房子如白菜的预言,包括许多地产大佬也频繁发出同样的警示,但仍然架不住地产商的疯狂拿地与快速扩张,甚至许多炒房客因听信马云预言而错失房价上涨的入场机会。然而,谁也没想到,房地产的大转折来得如此迅猛而又激烈。

瓷砖行业同样是一个将规模化、低成本发挥到极致的行业。高峰期的产能规模超过140亿平方米,占了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谁都知道这样的规模不可持续、不可长久,但架不住当时地产红火,需求旺盛,尤其是部分头部企业,长期存在产能不足的缺口,于是纷纷跑马圈地,建窑加线。

虽然不少业内人士早就预测未来行业规模可能下降至60-70亿平方米之间,更有悲观者提出了30-40亿平方米的目标,但仍然拦不住陶企扩张的步伐。而在地产“雪崩”之后,不少陶企、产区纷纷出现了大面积停窑熄火的现象。

如今的陶瓷行业,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痛苦的煎熬——产能过剩、人员过剩、品牌过剩、卖场过剩……行业不断“内卷”,正为曾经的规模化、低成本发展模式付出惨重的代价。

01

行业正经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挑战

建陶行业在告别“高速发展”的时代后,进入到一个理性的周期,随着宏观经济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每个人都感受到市场下行的压力,未来的陶瓷行业怎么去发展?很多人感觉站在了十字路口,非常的迷茫。

建陶行业正经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双碳政策落地、能耗政策收紧,传统制造产业都将面临压力,并成为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把利剑。现在,地方政府已经在核定能耗排放指标,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不断推进,政策迭代将迫使企业不断地转变能源结构,加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来实现碳达峰的宏伟目标。

广东陶瓷行业将于明年开始进入碳交易市场,碳指标不够,就要去市场上进行交易,无形之中将增加企业的制造成本。在市场下行压力下,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和空间去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是每一家制造型企业要去面对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建陶是一个高度依赖房地产的行业,但国内房地产已经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中国现有的存量房够30亿人居住,在房地产的存量时代,我们感受到需求下行的压力。

另一方面,陶瓷企业的生产成本逐年上涨,当前全国约有60%的陶瓷厂已经使用天然气,但天然气价格持续攀升,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包括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涨,以及节能减排、装备技术迭代等,都将成为制造企业成本上涨的压力。

02

哪些企业会存活下来?

许多人心存幻想,认为市场起起伏伏很正常,等到触底反弹的那一天,瓷砖需求就会恢复,那些停下来的窑炉,仍将被点燃,市场仍有可能保持高位运行,大量头部陶企仍有可能冲刺百亿目标。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在经过一个循环周期之后,都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状态。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放缓,瓷砖行业去产能、缩规模,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基调。行业持续分化、解构与重塑,会有部分头部企业跨入百亿规模的新赛道,与此相伴,会有更多的企业、品牌逐渐消失。

那些能够穿越周期,历经大浪淘沙生存下来的,除了部分企业实力雄厚外,一定是那些坚持品牌化、差异化、价值创新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创新能力很强,品牌溢价很高,能够更精准地抓住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

事实上,在目前整个行业开窑率不高且普遍增长放缓的困境中,仍有部分中小企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一细分领域却又往往能做到行业第一,甚至是某些品类的开创者,具有“专、精、特、新”的特征。

这类企业,极具市场活力,往往与规模化、低成本背道而驰,是行业旧生态的解构者,也是市场新秩序的建构者。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意大利、西班牙陶企都是我们的领路人。我们坚信,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然而,伴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无数陶瓷人自信心开始爆棚,许多看向意、西陶企的眼光当中多了一丝不屑与轻视。那些意大利、西班牙陶企,多年保持着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虽然在产品研发、设计领域独领风骚,但并没有借此进行规模化的扩张。

但今天回头来看,他们的规模,是与他们的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并不是他们不想扩张,而是市场环境决定了产业规模,他们只能在小而美的道路上精耕细作。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瓷砖行业过去的规模化、低成本之路就错了,而是规模化、低成本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市场红利已消耗殆尽,不适应当下乃至未来的市场环境了。

陶企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必需调整经营战略,主动压缩规模,削减产能,从规模化、低成本向差异化、品牌化转变,通过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价值创新与价值增长。

未来5年、10年,瓷砖行业会保持多大的市场规模,很难预测,但市场需求持续下降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在规模持续缩减的大变革中,大量中小陶企,甚至行业巨头被淘汰出局,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直以来,都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未来的陶瓷行业,会不会像家电行业一样,只剩下几家头部企业?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陶瓷行业从来都是一个追求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行业,而这样的行业特征,注定了行业更适合大量小而美的中小企业生存。因此,未来的市场竞争,巨头们的日子,并不比中小企业好到那里去。

03

未来之路:上下游协同创新

从市场的角度看,经历过互联网教育和消费升级洗礼的广大消费者,也细分出了刚需人群、中产人群、精英人群和高值人群等诸多客群,其中有一部分消费者需要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

中国陶瓷行业已经到了报团取暖、上下游协同创新的时刻。陶瓷企业、设计公司、色釉料企业和设备企业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陶瓷企业要有将市场洞察转化为新品研发方向的能力,上游厂商要更加重视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独创性,提高自己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存在感。上下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企业在这么做了,例如宏宇研发“星纹素奢砖”;顺辉天成采用东海科技第二代数字对位通体技术打造了“臻石”系列岩板;由蒙娜丽莎、欧神诺、德力泰、佛山仙湖实验室共同参与的首个“量产线氨氢零碳燃烧项目”也正在推进……

意大利制式的特点是小批量、柔性化,适合生产个性化、特色化产品。意大利陶企用“慢悠悠”的研发节奏和小批量、低产量的精品,占据了世界瓷砖市场的附加值最高的那部分。

中国陶瓷厂都学意大利制式是不明智的,但一些有研发实力、有销售渠道的企业,值得用一两条线去生产特色化的高值产品。当协同创新代替标准工艺,当限量订货的高值砖代替不限量供应的大路货,中国瓷砖市场又是一个新天地。

文章来源: 陶瓷信息汇, 陶城报, 陶信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陶企观察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