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F星首套图发布!明年3月试运行,开启重大灾害应急响应服务“新纪元”

聊聊科技事 2023-11-15
2314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风云气象卫星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天气、气候和环境监测的关键基础设施与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大会聚焦风云气象卫星效益发挥和国际合作交流,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2023年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昨日在厦门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风云三号F星首套图、风云地球国际版,开放风云三号G星数据全球共享,启动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大赛,发布首批风云卫星“一带一路”访问学者入选名单。近年来,福建省政府持续深化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在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风云三号F星首套图发布

F星是太阳同步上午轨道卫星,它承担着全球地气系统综合探测的任务。相较于前代的C星,F星的光谱通道增加了近50倍,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当天的首套图像展示了卫星的探测能力,预示着更为准确的气象数据将成为可能。

相比于风云三号C星,F星在光谱通道方面增加了近50倍,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也有所提高。首套图共发布了四类观测数据,包括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成像类观测数据、探测类数据以及地气系统辐射收支观测数据等。这些数据将为我们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全球气象信息。

F星的发布展示了其强大的探测能力和全球观测范围。不论是大气成分的观测数据,还是成像类观测数据,都展示了F星在卫星遥感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详尽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可以通过F星的观测数据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风云三号F星计划于明年3月开始进行业务试运行,并将提供全球数据服务。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重大挑战。F星的数据服务将覆盖全球范围,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商业应用,都将受益于F星带来的精准和可靠的数据。

风云三号F星的发布是我国卫星遥感技术迈向新的里程碑。它的强大探测能力和全球观测范围将为我们提供更准确、更详尽的全球气象信息。无论是为了科学研究,还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F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准确、及时的数据来指导我们的决策。风云三号F星的发布不仅仅是一次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将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数据服务。

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稳步提高

F星携带十台遥感仪器,其中包括两台全新研制的紫外高光谱仪器、三台改进型仪器以及五台继承型仪器。发布的四类观测数据涵盖了大气成分、成像、探测以及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等多个方面。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的首图清晰呈现了其对平流层大气成分的分层探测能力。通过与紫外高光谱臭氧天底探测仪协同观测,可加强对全球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痕量气体总量与垂直分布的监测。

成像类观测数据显示,F星具备百米级光学成像能力,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可实现每日全球无缝隙观测。其丰富的通道信息有助于获取地气系统主要的核心气候变量,通过多天数据合成技术,更可生成全球晴空图像。同时,微波成像仪可获取千米级微波成像数据,其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能力将为全球环境监测与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在探测类数据方面,F星利用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和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等三个先进大气垂直探测仪器,可对地气系统进行CT扫描,开展微波和红外谱段协同观测,获取大气温度和湿度垂直信息,为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撑。

风云三号D、E、F、G四颗卫星已形成组网,将充分发挥低轨气象卫星完备观测网的整体优势。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系统总师胡秀清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信息和成果开放共享。预计,F星将于明年3月投入业务试运行,并提供全球数据服务,在“上午星”岗位上积极“履职”。

除此之外,我国风云三号04批卫星工程已经启动,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的终极之作。包含一颗倾斜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和一颗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卫星,这将进一步提升载荷探测能力、平台服务保障能力,并将与高轨气象卫星配合,首次实现我国高低轨协同观测的在轨验证,支撑第三代气象卫星智慧观测和体系发展。这一系列卫星工程的推进,标志着我国在气象卫星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科技进步,为未来气象监测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

开启重大灾害应急响应“新纪元”

监测台风,对于风云卫星来说,简直“小菜一碟”。数据显示,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我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监测识别时效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9%,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从95公里减小到71公里,优于美国、日本等国。风云四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董瑶海表示:“今年有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欧洲气象部门预报台风可以到琼州海峡,但我们直接预报将登陆广州的一个地方,不难看出,我们要更为精确。”

自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至2020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个台风、登陆我国的165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风云卫星的作用可不仅仅如此。

利用风云卫星还可开展暴雨、强对流、大雾、沙尘、霾等灾害性、高影响天气以及洪涝水体、森林草原火灾、地表高温和干旱等地表环境的监测,已在2020年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2018年大兴安岭森林扑火人工增雨等灾害监测评估和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让专家们骄傲的是,风云卫星生态遥感服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如今,各级气象部门利用以风云卫星为主的多源卫星资料,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土、气、城”等生态类型,开展了对城市热岛、水体洪涝、火情、植被等特色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在生态气象要素监测、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生态红线保护、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生态变化气象贡献率评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仅2019年,就有18个省(区、市)气象部门的卫星遥感服务获省委、省政府高度认可。

同时,风云卫星在历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十八大以来,风云卫星针对重大活动保障需求累计加密观测近300天,提供的产品数据量超5000GB,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风云卫星的投资效益非常高。我们曾经利用国际通行的办法计算风云卫星投入产出可以达到1∶40,每年风云卫星产生的效益在500亿元到1000亿元。”杨军说。风云卫星发展成为国产卫星中应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离百姓最近的卫星。

文章来源: 小莫欢乐室,勇敢的艺术家d81,政协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聊聊科技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