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量高增长,与行业分布、人口分布高度和城市化有什么关联性?

电力新视野 2023-11-16
2794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以人口为单一变量,聚焦我国远期用电增量的区域分布。根据研究机构的定性判断和外生变量,中西部地区人均用电水平较低,未来用电增速将高于东部地区。因此,本文认为未来用电增量大的行业的分布与人口聚集和分布高度相关。

一、2023年1-9月用电量增长超过预期!

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78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用电量是中国最好的经济指标之一,大幅上升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在增加,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第二产业用电量5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第三产业用电量1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

1至9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9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第二产业用电量447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用电量125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4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

用电量的增长对于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源需求逐渐增加,用电量的持续增长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速,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对电力的需求更加强烈。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电量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家庭电器的普及,家庭用电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增长的活力。

此外,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清洁能源在用电结构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支持,这也为用电量的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二、用电量高增长与行业分布和人口分布高度相关

行业和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为了分析用电量的区域分布,笔者首先分析各行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详见表1)。

生产侧(一产、二产)的电力消费:海拔、降水量等地理气候因素影响一产分布、继而影响人口分布,且相当部分一产为劳动密集型,一产的区域分布和人口(劳动者)分布高度相关。制造业中,日用品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倾向于居住在教育、医疗等资源较好的繁华地区;建筑业在人口聚居区域建设房屋。仅采矿业、高耗能产业等少数行业,产业分布和人口聚集可相对分离,人口相关性低。

消费侧(三产、生活)的电力消费,其用电分布和人口分布高度相关。

三产和生活用电的电量占比提高

自2005年开始,多数年份我国二产的用电量增速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三产和生活用电的增速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

二产用电量增速低,导致我国二产的用电量占比显著下降,由2005年的75.4%下降到2022年的66.0%;此消彼长,三产和生活用电的占比逐渐提升,由2005年的合计占比21.6%,提高至2022年的32.7%。

三产和生活的用电量及占比将继续提高

2022年,我国三产和生活的用电量占比提高至32.7%,但远低于美、英、法、德、日等后工业化国家——二产、三产和生活用电“三分天下”。

从人均用电量看,2022年我国人均工业用电量为4038千瓦时/人·年,已经超过英、法、德、美;三产和生活人均用电量分别为1053、947千瓦时/人·年,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均生活用电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的人均三产、生活用电显著低于对标的发达国家,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将成为用电量增长的主力军,用电占比将继续提高。

现代化工业分布和人口分布高度相关

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将继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现代化工业体系、高端制造业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倾向于居住在发达、繁荣的大城市;亦即,二产的用电增量主体,将和人口分布高度相关。

三、我国人口达峰回落和大城市化

我国人口于2021年达峰,2022年人口开始下降。城市化、大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汇集,胡焕庸线以西人口下降速度将高于全国均值,东南沿海依靠人口迁入、人口可继续增长一段时间。

人是终极资源

美国人口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Paul Romer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人是终极资源。人口规模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得更多人从事科研和创新的工作,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为全社会所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古罗马帝国,煤被当做黑玉,是装饰品;燃烧时有烟,被认为可通灵、辟邪,和亡灵的世界沟通;煤在中世纪开始成为燃料,提供热能;蒸汽机发明后,化石能源的热能转化为动能;发电机发明后,动能转化为电力。物质一直都存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

我国人口于2021年达峰

2021年末,我国人口达到141260万人的峰值。2022年,我国出生956万人、死亡1041万人,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是建国以来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底人口下降至141175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数约为700~800多万,2023年人口将比2022年底减少约300万。

199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91,首次低于世代更替率2.1;之后,我国的生育率始终低于世代更替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世代更替率。生育观念成型后,扭转难度较大,预计未来我国人口将持续下降。

人口流动:胡焕庸线的固化

1935年,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黑河—腾冲线”,后人称之为胡焕庸线,将我国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胡焕庸线东南部面积占比为43.8%,西北部56.2%,面积基本相当,但人口分布疏密差异悬殊:东南部人口占比96%,西北部4%。胡焕庸线深刻揭示了中国自然、经济、人文等因素的综合格局。

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西北部人口占比6.5%,东南部人口占比93.5%,两侧的人口占比变化极小,显示了胡焕庸线的稳固性。

2000、2010、2020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比分别为35.6%、37.98%、39.99%,20年间提高了4.39%。胡焕庸线固化的同时,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汇集。

规模效应:城市化伴生大城市化

理论物理学家Geoffrey West的《规模》一书,对城市的规模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城市人口翻倍,人均收入、专利数等经济参数遵从约1.15的指数增长,人均电线长度、加油站数量等基础设施成本降低15%。大城市的规模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人才聚集效应,促进了大城市的人口占比提高。

英国、美国、日本的城市化率分别在1850年、1920年、1950年超过50%,2018年城市化率分别为:英国83.4%、美国82.3%、日本91.6%。城市化的同时伴生大城市化,例如,美国有300个MSA(类似我国地级市),1920年,22%的美国人生活在top20的MSA,2010年,该比例提高到37.5%,人口逐渐朝超级大都市汇聚。日本人口峰值的2008年,东京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1%,2020年东京人口占比提高至11.1%。

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65.2%,处于城镇化中期。参考发达国家的规律,我国在后续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将伴生大城市化。而大部分存量大城市,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尤其是东南沿海。

文章来源: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电缆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力新视野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